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军事领导体制有何特点?兵权高度集中和临阵任将

秦朝军事领导体制有何特点?兵权高度集中和临阵任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004 更新时间:2024/1/24 4:47:59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军事领导体制是在统一前秦国军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统一后的新情况修改制定而形成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秦代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特点同秦王朝政治上的高度中央集权相一致,将一切军事大权,诸如军队调动、作战指挥、部队管理、国防建设等等,都高度集中在皇帝个人的手中。

兵权高度集中

秦代征调军队的大权完全操在皇帝的手中,其他任何一级政府、官员或将领都无权擅自征调军队,凡是征发军队或调动军队,必须执行玺、符、节三位一体的严格制度。征调文书必须盖有御玺作为依据,否则无效。符是专门用于发兵的凭证,征调文书上虽然盖有御玺,但使者若无虎符作验证,命令仍然无效。节为通行凭证,被征调的部队必须持节才能通过各处关隘要道,否则不得放行。

这一制度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虎符。

虎符开始流行于战国,用铜制做,呈卧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由国君保存,左半发给地方军政长官或统兵之将,征调某处军队时必须有国君的右半符来合验。现在存世的秦虎符有阳陵虎符、秦甲兵虎符及秦王命虎符等。

其中既有统一前之虎符,也有统一后之虎符。不论统一前或统一后,秦的大军唯有国王或皇帝才能调动,其他任何人都无权支配。这是确保中央集权皇帝个人专权的关键,对于维护秦朝的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长信侯燧毒作乱的记载,就很能说明问题。领导这一叛乱的是嫁毫,并有太后作后盾。

他们长期以来就掌握秦国的大权。他们事先伪造了秦王政的御玺,并握有太后玺,准备以此“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嶄年宫为乱气而当时年仅22岁的秦王政正在雍的嶄年宫举行加冕典礼,尚未正式亲政;他听说燧嘉作乱后,即派人发兵攻毒,战于咸阳城中,仅“斩首数百”人即顺利平灭了叛乱。

这一过程说明,尽管太后和燧毒的权力极大,又假造了御玺,但手中没有虎符,结果还是发兵未成,仅有少数亲信随其参战;而秦王政既有街玺又有虎符,虽身在外地,却能顺利地发兵平叛。从秦二世赵高发动政变的经过,也可看出大致类似的情形。赵高专权,指鹿为马,说一不二,但他却难以调动军队。

政变前他首先策反了其弟郎中令赵成,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郎中令负责指挥宫内皇帝身边的警卫郎卫,有赵成作内应,即使不能使郎卫人人叛变,但也可使郎卫失去统一指挥和战斗能力。然后赵高又策反了其女婿咸阳令闫乐,令闫乐以“诈为有大贼”作借口,“召吏发卒”,率千余人至望夷宫,缴了守卫宫门的卫士、卫令、仆射的械,并杀了卫令,遂在赵成的配合下,得以进入宫中,逼迫秦二世自杀。

无论赵高或闫乐,皆无皇帝的虎符,没有发兵之权。但虎符铭文中有规定,有“燔燧事”等紧急情况例外,只有诈称有“大贼”,作为咸阳令的闫乐,才能临时召集起千余人的队伍。所以,我们从虎符铭文、嫁毒作乱和赵高政变等事实中,可以判定,秦代除皇帝之外,任何权臣都无征调军队之权,这个权力仅仅属于皇帝。

临阵任将

有关战争问题,战略决策权属于皇帝,战场指挥权属于将军。这一制度在史料中几乎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秦代的战争史证明无不如此。例如,在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中,不仅对六国作战的总体战略由秦王政做岀决定,对其中每一国的战略决策也是由秦王政做出决定。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如李斯、尉缭、王翦等等,他们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绝无干预军事行动之权,战争和战略的决策只能由国君做出决定。

对统兵将领的任命也是这样,由国君临时做出选择和任命,如灭韩的指挥者是内史腾,灭赵的指挥者是王翦,灭魏的指挥者是王贲,等等,都是秦王政临时指派的。王翦在完成对燕作战的基本任务后,已经退休在家,也没有在政府中担任官职,但灭楚时秦王政又委以重任,让他统率60万大军去作战。

再如秦末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秦将章邯,他本是政府中九卿之一的少府,与军队无关,但被秦二世任命为统兵将领后,担任秦军统帅达3年之久,直至最后战败投降,秦朝灭亡。将军一旦接受统军作战的任务,便拥有战场指挥的全权。怎样部署,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法,包括具有战略性的战役行动,如大规模的攻、守、进、退等等,一切都由主将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

将军只向皇帝负责保证作战的胜利,否则受军法的惩处:怎样取得胜利则由将领独断指挥,临敌制宜。例如王翦灭楚,率军达60万之众,几乎整个秦国都委于一人,事关战争的全局和国家的命运,而王翦釆取的先进攻、后防御、再追击等一系列重大行动,既非事先与秦王政协商议定,亦非临时向秦王政报告请示。

征得同意或批准,秦王政也不从中掣肘,遥控干涉,而是听凭王翦临机制敌,从而保证了灭楚作战的胜利。再比如章邯,长期任将在外,打了一些胜仗,也打了不少败仗,秦二世和赵高对他并不满意,但也没有发生干预章邯军事行动的事件。当然,这并不是说皇帝无权干预将军,皇帝一旦发现任将不当,随时可以撤换将军,如策楚作战时,就曾撤换李信,改任王翦,但皇帝不任意干预将军的指挥行动,这几乎是定制。

将军独立自主的作战指挥权,仅仅限于作战期间,作战任务一结束,便立即交出兵权,脱离部队。至于将军以下的各级指挥官,他们也当然都有各自相应的指挥权,但他们的独立性较小,必须在行动上绝对接受主将的指挥和节制。如果客观上需要有几个不同方向的独立作战时,则由皇帝分别任命不同的将军来指挥,在灭赵作战过程中就曾多次如此。

除作战指挥外,其他如执行屯卫、戍边任务的部队,其指挥体系也是如此。这一制度是战国时代逐步形成的。春秋以前,战争规模较小,作战时间较短,战争、战役、战斗往往不甚区分;朝廷高官也往往是出将入相,文武不分,没有常设的专职将军,打仗时多由国君亲自统帅军队。

战国以后则不同,战争规模扩大,时间较长,战场指挥越来越复杂,战争、战役、战斗已有所区分,战略指导和战场指挥已有明显的分工。专职将军已经出现,国君很少再亲自率兵打仗,但又深恐兵权旁落,因而逐渐形成了临战命将制。

结语

这样做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在冷兵器时代,大部队集团作战,指挥、交通、通信手段都简单落后,皇帝委任将军负责战场指挥,既有利于维护皇帝对战争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也有利于将军在战场上临机决策,灵活指挥,因敌制胜。

标签: 秦朝

更多文章

  • 关于北伐中原蒋琬提出过什么样的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蒋琬

    蒋琬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蜀汉建立时,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体现出了哪些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这也是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最有初期战果最大,影响最大,机会最大一次北伐,因为汉军所到之处,陇右三郡投降,曹魏朝堂震动,魏明帝不得不亲自坐镇长安,抵御诸葛亮的军事征讨。可以说一时间之间,凉州的确有易手的架势,如果不是曹魏及时的反应,张郃率部击退了马谡,迫

  • “司徒”官职的历史由来 三国时期司徒官职权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徒

    王朗本名王严,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王朗应该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唇枪舌剑。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七十六岁高龄,与大都督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

  • 李密不采用奇袭关中的上策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密

    隋朝末期,李密主导的瓦岗军在当时属一流水准,而瓦岗军的崛起离不开李密的就让,翟让是无法让瓦岗军快速壮大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而李密也是在一段时间,接近于李氏父子所创造的局势的,当时谋士柴孝和就建议过,让李密派遣精兵,绕过洛阳,直袭关中,拿下关中则大事可定,这个计策堪称是上策,李密也

  • 明朝设立西厂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厂

    最近这一两年,内卷成了一个非常时髦和流行的词汇,以表明当下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以至于每个人都要付出比之前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活下去。你要想功成名就,那基本上就是一运二命三风水了,最后才是你拼了老命的努力,不过在古代,一个人若是豁得出去,倒是还有一个成功的捷径,虽然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但却是一条不同寻常

  • 唐玄宗晚年的昏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玄宗

    李隆基,即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是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开创了唐朝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一共使用过三个年号,登基之初为“先天”,只用了两年,期间发动了“先天政变”,坐稳了皇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进入开元年间后

  •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格局中王敦为什么反叛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敦

    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西晋经历八王之乱以后,终至晋愍帝遇害而灭亡。随后西晋皇族司马睿在王导与王敦的帮助之下,于建康为都城,建立了东晋王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都说“王与马共天下”,但王敦为什么会对司马睿发起叛乱?在司马睿决定来建康建立东晋时,江东的各大家族是看不起他

  • 明朝内廷司礼监的权力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礼监

    朱元璋大搞冤案,在明朝全境掀起了一场血腥的屠杀。其中以胡惟庸案最为庞大,一次便牵连3万余人,前前后后被杀者竟多达七万人!也正因此事,朱元璋巧废行中书省,并设立三司,将皇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此后,经朱棣等帝的重视及发展。朱元璋时期曾废除的锦衣卫被恢复,东厂也由此诞生。而这两处,更是成为了明朝官员的噩

  • 曹操建立的封国取名“魏”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侯,有失天下所望。“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在他们的谋划奏议下,汉献帝刘协被迫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册封曹操为公爵,封国建号为“魏”,赐予象征权威的九锡之物。同

  • 唐朝“废王立武”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永徽六年十月,唐高宗李治不在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大赦天下,史称“废王立武”事件。这普天同庆的结果,经历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残酷斗争、经历了无数的人头落地,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皇后废立那么简单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