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徒”官职的历史由来 三国时期司徒官职权责介绍

“司徒”官职的历史由来 三国时期司徒官职权责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93 更新时间:2024/3/8 6:13:54

王朗本名王严,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王朗应该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唇枪舌剑。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七十六岁高龄,与大都督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当然,这和《三国志》等正史中的情况是不同的。对于正史上的王朗,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王朗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王朗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对于在曹魏官至司徒的王朗,并没有和诸葛亮直接交锋的经历。那么,问题来了,王朗在曹魏官至“司徒”,这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东汉末年,王朗抵达许都后,先被曹操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魏文帝)继任魏王后,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升任司徒。

因为在一年之后就去世了,所以,就司徒一职,成为王朗在曹魏的最高官职了。对于司徒这一官职,可以说是不输诸葛亮担任的丞相了。司徒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后汉书·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时期,改大大司徒为司徒。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汉朝时期,司徒曾经取代了丞相,以此来负责朝政的处理。比如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对于邓禹来说,是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而这,无疑体现出司徒一职在汉朝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司徒和司空、太尉并称为三公。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秦朝时期,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为三公。

而在汉末三国时期,三公的官职发生了变化,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因此,对于担任司徒一职的王朗,自然是位极人臣了。当然,在曹魏,还是有几个官职略微高于王朗担任的司徒,比如大将军、大司马、太傅这三个官职,地位就在司徒之上。彼时,曹魏以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为上公,地位还在三公之上,比如曹真、曹休先后担任过大将军、大司马,而司马懿则官至太傅。

但是,不管怎样,王朗作为曹魏司徒,已经可以称之为朝廷重臣,也即司徒这一官职,完全可以和丞相相媲美了。除了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之外,司徒的地位自然高于其他文武百官。当然,这只是地位上,在实权上,王朗担任的司徒,在魏晋时期更偏向于一个虚职,也即地位很高,却不掌握多少实权。进一步来说,这主要是给一些老臣和功臣晋升的官职。

比如在王朗之前,作为曹操麾下的谋士,华歆在公元220年后被魏文帝曹丕晋升为司徒。而在王朗之后,钟会因为消灭蜀汉立下的战功,所以被司马昭晋升为司徒。当然,对于钟会来说,司徒虽然官职显赫,实际上也是明升暗降,也即间接在夺取钟会的兵权。同样的道理,在魏灭蜀之战后,邓艾被晋升为太尉,这也是一个偏向于虚职的显赫官职。基于此,对于王朗来说,司徒这一官职,也是对其多年功劳的肯定和回报。

最后,相对于王朗担任的司徒,诸葛亮在蜀汉担任的丞相,则是一个实权在握的官职,也即拥有执掌朝政的权力。并且,在蜀汉历史上,也有一位司徒,这就是许靖。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汉中王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许靖为司徒,位列三公。对于许靖来说,在蜀汉是有名无实的存在,也即名气很大,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实权。当然,对于王朗来说,在曹魏还是具有一定话语权的。比如曹丕时常出外游猎,有时到半夜才回宫。王朗于是上疏劝谏,曹丕于是不再半夜回宫。再比如蜀汉和东吴爆发夷陵之战的时候,王朗的意见就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重视。

此外,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在魏晋这一历史阶段很有名气。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国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也即正史上的王朗,不仅在曹魏朝廷平步青云,还是一位拥有真才实学的大儒。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王朗子王肃便是”王学“的代表人物。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道:“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而这,无疑是对王朗才华的肯定和赞赏了。

标签: 司徒

更多文章

  • 李密不采用奇袭关中的上策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密

    隋朝末期,李密主导的瓦岗军在当时属一流水准,而瓦岗军的崛起离不开李密的就让,翟让是无法让瓦岗军快速壮大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而李密也是在一段时间,接近于李氏父子所创造的局势的,当时谋士柴孝和就建议过,让李密派遣精兵,绕过洛阳,直袭关中,拿下关中则大事可定,这个计策堪称是上策,李密也

  • 明朝设立西厂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厂

    最近这一两年,内卷成了一个非常时髦和流行的词汇,以表明当下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以至于每个人都要付出比之前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活下去。你要想功成名就,那基本上就是一运二命三风水了,最后才是你拼了老命的努力,不过在古代,一个人若是豁得出去,倒是还有一个成功的捷径,虽然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但却是一条不同寻常

  • 唐玄宗晚年的昏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玄宗

    李隆基,即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是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开创了唐朝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一共使用过三个年号,登基之初为“先天”,只用了两年,期间发动了“先天政变”,坐稳了皇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进入开元年间后

  •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格局中王敦为什么反叛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敦

    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西晋经历八王之乱以后,终至晋愍帝遇害而灭亡。随后西晋皇族司马睿在王导与王敦的帮助之下,于建康为都城,建立了东晋王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都说“王与马共天下”,但王敦为什么会对司马睿发起叛乱?在司马睿决定来建康建立东晋时,江东的各大家族是看不起他

  • 明朝内廷司礼监的权力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礼监

    朱元璋大搞冤案,在明朝全境掀起了一场血腥的屠杀。其中以胡惟庸案最为庞大,一次便牵连3万余人,前前后后被杀者竟多达七万人!也正因此事,朱元璋巧废行中书省,并设立三司,将皇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此后,经朱棣等帝的重视及发展。朱元璋时期曾废除的锦衣卫被恢复,东厂也由此诞生。而这两处,更是成为了明朝官员的噩

  • 曹操建立的封国取名“魏”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侯,有失天下所望。“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在他们的谋划奏议下,汉献帝刘协被迫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册封曹操为公爵,封国建号为“魏”,赐予象征权威的九锡之物。同

  • 唐朝“废王立武”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

    永徽六年十月,唐高宗李治不在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大赦天下,史称“废王立武”事件。这普天同庆的结果,经历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残酷斗争、经历了无数的人头落地,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皇后废立那么简单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

  • 唐高宗为什么要让参政的武则天单独摄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高宗

    参政与摄政虽然只差一字,但性质完全不同。参政是得到皇帝的允许,可以对政事公开发表自己的主张,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中;而摄政是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可自行发布政令,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武则天参政始于显庆五年(660),是她成为皇后的第六个年头。当时,李治严重的风疾首次发作,头疼眩晕,言语不利,甚至出现暂时失

  • 中国还有色目人吗?还有多少色目人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色目人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色目人的事情,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色目人到底是什么人,话说在明朝还有这个清朝事情,这个色目人也都被阉杀干净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中国人还有色目人吗?或者说现在的中国还有多少色目人的后代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中国现在肯定没色目人了啊,色目人是

  • 清朝入关后封了几个异姓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藩王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朝代,虽然是狼狈退出历史舞台,但清朝在统治期间也有骄傲的政绩。就拿削藩来说,那是多少个朝代都头疼的事情,而清朝康熙皇帝一鼓作气镇压三个藩王。皇太极入关之后,想要攻打明朝,苦于自己又要应付明朝的军队,又要镇压农民的起义分身乏术。不得不依靠明朝投降的官兵,从事招抚以及武力镇压,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