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节度使”称号的历史由来 节度使权力多大?节度使怎么消亡

“节度使”称号的历史由来 节度使权力多大?节度使怎么消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002 更新时间:2024/1/18 11:54:32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沿革

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多省并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每遇战事发生,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1]。《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今日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2]。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肃宗以后,天下糜乱,不得不仿照汉末州牧统管军民政务之制,令节度使兼管内观察使及驻州刺史,于是其权限逐渐扩大,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军阀。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征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认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不过,后来郭威、赵匡胤只是兼任节度使的禁军领袖,和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镇守地方的节度使不同。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地节度使采用了赏钱但无军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担任知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原来建制为藩镇的州被称为节度州,知州兼任节度使。如宋真宗时的河西节度使、知许州石普。既是知州,又是本州节度使、观察使。

之后,节度使成为武将的最高阶官和宗室、文臣勋旧以及宰执的加官,侍以降麻、赐旌节、铸三印〈节度使印、管内观察使印、节度州印〉。恩数与执政同,景德后,凡拜节度使者授旌节门旗二、龙虎旗一、旌节一、麾枪二,豹尾二。旗以红缯九幅,上设耀篦、铁钻、髹杠、绯纛。旌用涂金铜螭头,髹杠,绸以红缯,画白虎,顶设髹木盘,周用涂金饰。节亦用髹杠,饰以金涂铜叶,上设髹圆盘三层,以红绿装钉为旄,并绸以紫绫复囊,又加碧油绢袋。麾枪设髹木盘,绸以紫缯复囊,又加碧油绢袋。豹尾,制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哲宗以前,节度使不轻授,徽宗时宦官共六人拜节度使。拜节度使者,除十州节度沿用唐代节镇名外[注1],必冠以节度州军额名,称“某某军节度使”,登殿唱名则沿用唐例,节、廉、刺三职并唱,谓“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节度使之上,又有“使相”,即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检校官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州节度使但并无兵权,如岳飞、韩世忠等。有宋一代节度使俸禄丰厚:北宋嘉佑年间至靖康年间:料钱四百千;衣赐春、冬绢各百匹,大绫各二十匹,小绫各三十匹,锦各五百两,罗各十匹。月给禄粟使相以上者两百石、不带使相者一百五十石,凡一石给六斗,米、麦各半;元随、仆人北宋之制一百人、南宋之制五十人;公用钱使相以上者两万贯,其次万贯至七千贯,凡四等;不带使相者万贯至三千贯,凡四等;南渡之后节度使料钱四百贯、禄粟一百五十石。给盐七石[3]。

辽、金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废除。

唐代十节度使

节度使名

治所

设置目的

设置年份

兵力

任职者(天宝年间)

安西节度使

龟兹

镇守安西四镇,防御天山南部

七一〇年

两万四千

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节度使

庭州

防御天山北路部

七一二年

两万

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河西节度使

凉州

断隔吐蕃、突厥联络

七一〇年

七万三千

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朔方节度使

灵州

防范突厥

七二一年

六万四千七百

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河东节度使

太原

防范突厥

七一一年

五万五千

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范阳节度使

幽州

奚与契丹

七一三年

九万一千四百

裴宽、安禄山

平卢节度使

营州

室韦与靺鞨

七一九年

三万七千五百

史思明

陇右节度使

鄯州

吐蕃

七一三年

七万五千

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剑南节度使

益州

吐蕃与吐谷浑

七一四年

三万九百

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岭南五府经略使

广州

治夷

七一一年

一万五千四百

裴敦

标签: 节度使

更多文章

  • 唐朝“藩镇割据”历史事件介绍 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及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但存在争议,因为藩镇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时期严格来讲只能算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合计约60年,而非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安史之乱。

  • 五代十国前蜀历史介绍 AD907-AD925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重庆、贵州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

  • 五代十国后蜀历史介绍 AD934-AD965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蜀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国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后因中原变乱得到一些中原节度使的归附,鼎盛时期达到前蜀的疆域。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

  • 明朝的巡抚制度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巡抚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承袭元代制度,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主管全国政务,职权甚重。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政事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时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后,乘机废掉了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分到六部。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掌政务)、按察使司(掌刑狱)、都

  • 如何评价宋朝“杯酒释兵权”收权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在当时确实是明智之举,但这一事件却给后期宋朝留下了隐患。杯酒释兵权下面就来论述上面的论点。一。“杯酒释兵权&r

  • 齐桓公和晋文公能迅速称霸中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其中,就《史记索隐》和《荀子》的版本,应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度。《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两个版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九品中正制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措施,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样的,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这个最开始还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群提出来的。这个制度一直用到了隋朝,那么这个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九品中正制,严格来说是九品官人法,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定难军及定难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为朔方节度使辖地所分的京西北八镇之一。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据地自立,成为西夏的渊源。历任节度使韩潭(787-798年)韩全义(798-805年)杨惠琳(8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安西四镇及安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安西四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南路安西四镇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安西都护领四镇经略大使,驻安西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县)。718年,副都护领碛西节度使,驻西州。727年,改为伊西节度使,731年与北庭节度使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

  • 唐朝五代藩镇之北庭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北路部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北庭都护领节度,727年,分为伊西北庭节度使,731年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1年,再次分为北庭节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防御突骑施、坚昆,下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西州和伊州,领两万人。7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