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为何实行分封制?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为何实行分封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473 更新时间:2024/1/24 9:03:51

洪武三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设科举,制定王府官制,制定五等勋爵,设立钦天监等。其中还有一项举措特别重要,因为它影响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那就是分封诸皇子为藩王。

其实分封制自古有之,但历朝历代以来,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既然有这么多前车之鉴,为何朱元璋登基后,还要分封藩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很低,他与刘邦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但刘邦还要好一点,毕竟人家好歹当过亭长,可朱元璋呢,在参加起义之前,他最“优越”的身份,就是皇觉寺的和尚。

凭借这样的出身,最后却能取代元朝,建立起属于汉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明,论谁都会无比珍惜。所以朱元璋称帝以后,并没有马上急着开始享受,而是接着清除元朝残余势力,稳固大明江山。

直到洪武三年,他才开始制定一系列制度,并加封开国功臣。毕竟要是没有这帮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明朝也不可能建立起来。而且也是因为他们,才让大明江山稳固起来。

所以朱元璋一口气,就加封了六公二十六侯,这样他还觉得不够,于是又赐予他们丹书铁券,也就是所谓的“免死金牌”。这时候功臣们无不感激涕零,纷纷认为跟了个好大哥。

然而过完“好大哥”的瘾之后,朱元璋就开始觉得不对劲了。这些兄弟固然勇猛,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当初大家什么都没有,可谓是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个个都敢豁出性命。现在有了高官厚禄,时间久了,他们还会一心一意效忠自己吗?

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认为,兄弟再亲,也亲不过自己的儿子。与其依靠这帮功臣保护大明江山,还不如采取老朱家子孙自我保护模式。就这样,朱元璋决定分封儿子为藩王。

但是分封制有隐患,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所以为了让朱元璋打消这个念头,有位叫叶伯巨的大臣,率先站出来反对。叶伯巨向其陈述了分封的种种弊端,希望朱元璋三思而后行。

结果朱元璋听后大怒,认为叶伯巨是在离间他们父子之情,当即要将其处死。群臣纷纷站出来求情,朱元璋才“网开一面”,将叶伯巨下狱,可最终还是将他饿死在大牢中。

可见在朱元璋心中,古代分封一再出现问题,只是帝王没有处理好罢了。他将自己儿子分封为藩王,这是最“保险”的事情。在他心中,这些反对的大臣才是愚昧的,而他这样做,是万无一失的,老朱家的子孙一定会团结一致的。

于是他将在世的儿子都封为藩王,到了一定年纪后,就让他们前往封地就藩。这些藩王各个盘踞一方,拥兵自重,尤其是九大边塞王。史书记载: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就好比燕王朱棣,他在北平拥兵过万。宁王朱权,除了拥兵过万以外,其麾下的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是看中朵颜三卫的实力,想借其成事,才承诺与宁王“共分天下”。

朱元璋看到儿子们个个能够独当一面,将大明每一寸土地都保卫得密不透风,他认为自己决定分封,实在是明智之举。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隐患,就是这批开国功臣,既然儿子们均能担当大任,那么这些异姓大臣不仅没多大作用,还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也是时候清除了。

于是朱元璋借由“胡惟庸案”,率先处置一批功臣,其中包括已经年过古稀的李善长。太子朱标死后,他更是觉得功臣的存在威胁太大,于是又有了“蓝玉案”,又一批功臣被牵连进来。

到了最后,朱元璋仅留下几位功臣辅佐皇孙朱允炆。此时此刻,他认为功臣的威胁没有了,儿子们也能够担当大任,他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终于可以“稳固”地传下去了。洪武三十一年,这位自认为给子孙,留下了一个“铁打江山”的明朝开国皇帝,终于放心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这传奇的一生。

标签: 分封制

更多文章

  • “节度使”称号的历史由来 节度使权力多大?节度使怎么消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系地方军政长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

  • 唐朝“藩镇割据”历史事件介绍 藩镇割据的危害性及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但存在争议,因为藩镇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时期严格来讲只能算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前后各30年,合计约60年,而非持续百余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安史之乱。

  • 五代十国前蜀历史介绍 AD907-AD925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重庆、贵州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

  • 五代十国后蜀历史介绍 AD934-AD965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蜀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国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后因中原变乱得到一些中原节度使的归附,鼎盛时期达到前蜀的疆域。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

  • 明朝的巡抚制度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巡抚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承袭元代制度,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主管全国政务,职权甚重。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政事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罪杀了时任中书省左丞相的胡惟庸后,乘机废掉了中书省,将中书省之权分到六部。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掌政务)、按察使司(掌刑狱)、都

  • 如何评价宋朝“杯酒释兵权”收权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在当时确实是明智之举,但这一事件却给后期宋朝留下了隐患。杯酒释兵权下面就来论述上面的论点。一。“杯酒释兵权&r

  • 齐桓公和晋文公能迅速称霸中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其中,就《史记索隐》和《荀子》的版本,应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度。《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两个版

  •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九品中正制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措施,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样的,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这个最开始还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群提出来的。这个制度一直用到了隋朝,那么这个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九品中正制,严格来说是九品官人法,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定难军及定难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中国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为朔方节度使辖地所分的京西北八镇之一。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据地自立,成为西夏的渊源。历任节度使韩潭(787-798年)韩全义(798-805年)杨惠琳(8

  • 唐朝五代藩镇之安西四镇及安西节度使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安西四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南路安西四镇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安西都护领四镇经略大使,驻安西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县)。718年,副都护领碛西节度使,驻西州。727年,改为伊西节度使,731年与北庭节度使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