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军事轻政治,堪称最可惜的战国七雄之一,终成秦国统一背景板

重军事轻政治,堪称最可惜的战国七雄之一,终成秦国统一背景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263 更新时间:2024/2/7 8:22:35

在中国历史之上,经常会出现军事实力明显,但政治建设却滞后的朝代,而这尤其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尤为突出,无论是五胡乱华时期,还是北魏亦或者是南北朝时期,以及金国、辽国,当然也少不了最为著名的元朝,可是即便是这些朝代的一如有海陵王完颜亮忽必烈的铁骑纵横,但看似所向披靡的背后,却也是危机四伏,所统治大多更是不过百年而亡,这也为我们展现了合理的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而在这些朝代之前,在战国七雄齐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秦国之中,赵国也为我们上演了这样的一幕。

[var1]

赵国的军事实力堪比秦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战国后期赵国也是秦国最强大的敌人,灭亡赵国是秦国的头等大事,因为,赵国横亘在秦国北面基本上阻断了秦国北上的道路。但是让整个中原人大跌眼镜的是,强大的赵国比柔弱的燕国灭亡的还要早,这是一个大国的悲哀,可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赵国哪怕是拥有极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依旧成为了秦国第二个消灭的国家呢?

[var1]

实际上赵国就属于是头重脚轻发展的国家,只顾一个部分的发展不顾整体实力的提高,就如同一个人,如果一条腿特别健壮另一条腿肌肉萎缩也不可能在战斗当中获得优势。赵国就是一个被政治给拖了后腿的国家。

赵国中后期,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法,赵国军事实力大大加强,但是,在此同时政治环境却越来越混乱。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上下统一进行军事变法,把中原留下来的军事行兵打仗的传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整个国家在尚武的基础之上加入胡人的作战风格从而使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度让秦国惧怕。在两国争夺和氏璧的时候,赵国设重兵在秦赵的边境,秦国则未敢轻举妄动,那时候军事实力一度成为赵国最佳仰仗的底牌。但是如此叱咤风云的赵武灵王最终又是怎么去世的呢?

[var1]

赵武灵王在与自己的儿子赵惠文王争夺王位的过程当中失败,被后来的赵国君臣囚禁起来最终被活活饿死。实际上,所谓的王位之争,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没有一个例外的是无论是那一次王位争夺战,都足以体现出那一个朝代在政治方面上极大的缺陷,如果这个缺陷可以得到弥补的话,那么后期国家的发展就会慢慢的步入正轨,但是如果这个缺陷一直存在,那么后期国家的发展就会步入低谷。而赵国就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改善政治环境的国家,这种君臣之间,大臣与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实际上正在一点一点的拖垮赵国,让一个军事实力堪比秦国的国家最终消亡在了历史的进程当中。

[var1]

除去赵武灵王这件事情,在战国后期的赵悼襄王与奸臣郭开搭配的时期赵国是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乱政局面。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除了发动正面战争之外,暗地里的争斗也是接连不断的。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基本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探查情报的专门人员,这些人员负责探查其他国家的军事机密,政治朝堂之上的秘辛,以及负责打入到其他国家的内部挑唆君臣关系或者是收买各地的大臣,赵国的郭开就是一个被秦国所收买的大臣。

[var1]

赵悼襄王掌权的时候,基本上他是没有自己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的,虽然它是一个国家的国君,但是他的昏庸程度不亚于三国时期的刘禅,那个时候的郭开就掌握了赵国了一切的军政大权,赵国的名将廉颇,李牧等等先后都背郭开搭逼走,或者是陷害,让赵国本身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混乱的政治环境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削弱。最终赵国本身也以为傲的军事实力也在也比不上秦国,再加上长平之战当中赵国损失的四十万士兵,让本来元气大伤的赵国更是雪上加霜,试问一下,在如此的混乱的政治背景之下,赵国又怎么可能与秦国一较高下了。

[var1]

实际上,赵国其实是战国时期最为可惜的一个国家,他是在三家分晋之后新成立的诸侯国与其他的诸侯国所不具备的朝气,立国时间决定了赵国受到的周朝的影响远远低于其他的国家,从而让整个赵国可以变得更加的蓬勃,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国时期,赵国可以拥有与秦国相提并论的军事实力的原因。

[var1]

但是因为赵国可以不受周朝的影响,他少了约束君臣的框架,整个国内的民风太过于自由,整个朝堂的环境太过自由而导致混乱,最终,赵国就在这样的混乱当中消亡了。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绝对不能够头重脚轻,不能够单纯的发展一个方面,就如同赵国一样,单纯的发展军事实力,但是实际上仅是实力的鼎盛,离不开其他实力的支持,如果只一味地在军事方面高歌猛进的话,最终也是会失败的,而赵国也终成了秦国统一的背景板。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流亡十九年,父亲兄弟想要杀他,却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堪称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骊姬之乱,自己的父亲晋献公先是杀了长兄太子申生,转年便要将自己碎尸万段。都说虎毒不食子,但在这场祸乱之中,哪里又有什么父子之谊。跑,跑就完了。狄国,母亲的老家,外加自己早就招徕的贤良家臣。五年并不长,晋献公去世,可是自己的弟弟夷吾上位,眼里又怎么能容得下沙子。又一次派人前去刺杀重耳。能怎

  • 隋炀帝杨广为啥会死在江都?是谁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杨广 此事发生于公元618年,此时天下已然混乱不堪,隋朝的关中根据地也已经落入了李渊之手。隋炀帝见中原已经大乱,各路枭雄竞相而起,便决定留在江都,试图割据一隅之地保全自己。但让隋炀帝没有料到的是,由于随王伴驾的禁卫军多是关中子弟,这些人都渴望着回归故乡,他们哪里愿意滞留在人生地不熟的江都呢?

  • 铁骨铮铮的陕西汉子,成与亡皆因此,却创造了战国的军事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秦30名将有多厉害,战国十大合战之谜,西汉军队真实战斗力

    白起是陕西眉县人,正处在关西故地的中心位置,一位铁骨铮铮的陕西汉子,给纷繁复杂的战国史添上了浓厚的一笔墨彩。[var1]古代官方认定的二十四史里,都是统一的纪传体体裁,帝王为本纪,诸侯将相为列传,主要记载帝王将相的主要事迹。大多数人物都有详细的事迹,尤其是帝王的一举一动都记载史册,而战国最有名的武将

  • 他是土木工匠的鼻祖,发明的东西曾被墨子批判,如今看却十分先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公认的中国工匠始祖,土木工匠祖师爷简介

    中国古人的智慧无穷,很多古人留下的东西,尽管当代科技已经超出古代百倍,可依旧难以看破其奥秘。在中国工匠史上,有一人身为工匠鼻祖,发明的东西被墨子看不上,并且曾正面批判,但是当代人深究起来却可以感受到其作品背后的先进科技。此人便是鲁班。如今再度研究此人,依旧可以感受到其身上的层层迷雾。[var1]鲁班

  • 秦国人为什么崇尚黑色?背后的原因,大多数人不敢明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统一天下,秦国版图覆盖了整个华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封国了,蛹化蝶,国号未变,本质却变了。嬴政作为一国之君,最先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扫平六国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为秦国“正名”。秦始皇给丞相、御史下了一道谕令:“天下大定,今名号不定,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最后通过商议,大臣

  • 宋孝宗为何能够胜出,成为南宋的皇帝?他听老师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战胜“熊孩子”1129年,宋高宗的独生子赵敷夭折,此后他再也没有生出孩子。到了1132年,宋高宗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于是他下旨让管理宗室事务的赵令畴访求宗室子弟。宋高宗赵构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是宋太祖的子孙;第二,必须比自己低一辈;第三,年龄不能太大。经过筛选,最初选出了十个男孩,又经过一

  • 王守仁熟读兵书,为迟滞朱宸濠行动进行一系列反间计和心理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备”的王阳明少年时代的王守仁就对兵法展现了出了偏爱。据《王阳明出身靖乱录》中记载:“十二岁在京师就塾师、不肯专心诵读,每潜出与群儿戏。制大小旗帜,付群儿持立四面,自己为大将,居中调度,左旋右转,略如战阵之势。”14岁“习学弓马,留心兵法,多读韬韬钤之书 。尝日:‘儒者患不知兵 。

  • 洪武年间帖木儿不断遣使来华,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者曾留在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帖木儿大帝是谁?帖木儿出自巴鲁剌思部,至元二年(1336年)在撒马尔罕以南渴石地方的萨布扎尔村出生。巴鲁剌思部是古老的蒙古——尼伦部落,即纯洁的蒙古部落。早在成吉思汗建国之初,分给察合台的4000户中,就有巴鲁剌思部的合刺勒札儿千户,察合台手下主要将领哈剌察儿就是巴鲁剌思部首领。河中地区成为察合台封

  •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统一后却连农民起义都抵挡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灭六国过程简介,秦灭六国后为何只能统治15年,秦灭六国最终统一

    国家虽然统一了,但相应的管理政策却没有落地,这就像一台重新组装的电脑,虽然硬件设施升级了,但软件用的却还是原来的旧系统,不死机才怪。1.新旧制度交替,旧贵族利益不能度过阵痛期。秦统一六国后,仍然实施在战时使用的依法治国政策,来管理庞大的帝国。之前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时曾遭遇巨大的阻力,以至于旧贵族势力

  • 柴荣与赵匡胤各有所长,赵匡胤虽建立文官体系但崇文过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柴荣向来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纵观其短暂一生,确实有一番“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风采。他最让人印象深刻一大特点,就是勇气、魄力非比常人。显德元年(954年),听闻郭威驾崩、柴荣(郭荣)继位,北汉联合契丹大举进攻。当时柴荣并没有多少威信,北周上下人心浮动,因此以四朝元老冯道为代表的宿臣们提出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