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铁骨铮铮的陕西汉子,成与亡皆因此,却创造了战国的军事奇迹

铁骨铮铮的陕西汉子,成与亡皆因此,却创造了战国的军事奇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055 更新时间:2024/2/18 7:57:32

白起是陕西眉县人,正处在关西故地的中心位置,一位铁骨铮铮的陕西汉子,给纷繁复杂的战国史添上了浓厚的一笔墨彩。

[var1]

古代官方认定的二十四史里,都是统一的纪传体体裁,帝王为本纪,诸侯将相为列传,主要记载帝王将相的主要事迹。

大多数人物都有详细的事迹,尤其是帝王的一举一动都记载史册,而战国最有名的武将白起在公元前294年之前,所有的史书对此都是一片空白。

从公元前294年开始,白起就以左庶长的秦国官位出现在攻打韩国的史料里,白起早期事迹我们一概不知。不过从白起的职位可以看出,白起的身份肯定不是王族,左庶长是非王族身份的领政官员,而右庶长才是王族身份的领政官员。

[var1]

秦国是一个看重军功的国家,平民想要有朝一日封王拜相,要么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国君,要么是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拼命厮杀。毫无疑问,白起就是这样的人,他是怎么走到左庶长这个位置的,我们未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白起的军功绝非一般。

公元前294年那场与韩国的新城之战,白起一战告捷,向我们展示了超高的军事指挥能力。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那段历史里,白起早就有过许多次这样的战功,这是白起的第一次亮剑。

新城地势险要,是防御秦国进攻的重要位置,咽不下这口气的韩国找到魏国联盟,唇亡齿寒的道理让魏国调出十万大军,24万兵力的韩魏联军浩浩荡荡地出发,都只为奔着一个目的,夺回新城。

[var1]

对战的秦军远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处在岌岌可危的战略劣势,军事天才白起看到了韩魏两国之间的面和心不和。他亲自率军绕到魏国的身后,打一个措手不及之后,又集中兵力全歼韩军,溃散而逃的联军一路狂奔,甚至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

白起的名字传遍韩魏两国,一个让韩魏君主心惊肉跳的名字,在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后,韩魏两国元气大伤。

[var1]

公元前279年,秦国将目光转到南方的楚国上来,地广人稀的楚国还没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振奋人心的谚语。白起的军事进展异常顺利,楚国的都城郢一夜之间沦为秦国的南郡,楚王仓皇逃窜,得知消息的屈原忧愤交加,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经此一战,激动的秦王欣喜若狂,当场封白起武安侯,意为以武安民。接下来,武安侯白起面临的是最棘手的赵国,赵国和秦国一样人才辈出,不乏文臣武将。秦国有商鞅、白起、王翦,赵国有蔺相如、廉颇、李牧,秦国有富国强民的商鞅变法,赵国有攘内安外的胡服骑射。

[var1]

对赵国的战略计划,白起明白不能操之过急,一旦走错就会陷入僵局。公元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野王城,像一把利剑插入韩国的心脏,南面的上党郡守冯亭带着韩国百姓归附赵国。两年后,秦将王龁毫不费力地夺取上党,赵国在长平驻军接纳上党流窜的百姓,这给秦国攻打赵国落下了口实。

长平之战是关乎两国生死的决战,赵国为此派出了王牌老将廉颇,廉颇深知赵国兵力不及秦国,他选择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如果照这么打下去,赵国可能不会占到便宜,但也吃不了大亏。秦国权谋之术盛行,秦相范雎献出了一场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散布流言“秦军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信以为真的赵王以为这是民意,他不顾赵奢临终前“其子不堪大用”的提醒,立即派赵括接任廉颇为主将。得知消息的秦军热血沸腾,比赵王会看人的秦王,任白起为一军主将,王龁为副将。鉴于白起的名声太响,秦王害怕赵王察觉不对,秘密下令“任何敢泄露武安侯担任主帅的秘密,杀无赦”。赵括专门为王龁应对的策略落空,长平之战以秦军大胜告终,可怜的赵括就只留下“纸上谈兵”的典故让后人耻笑。长平之战后,白起做了一个引起几千年争议的决定:坑杀投降的40万赵军,只派240名年幼的赵国小兵回国报信。对于白起做法的原因,有人认为情有可原,40万赵国降卒有暴动的可能性,到时肯定控制不住战场形势。不管怎样,白起这种残忍的做法让他有了“杀神”的称号,饱受后人诟病。

[var1]

公元前259年,害怕白起功绩高于自己的范雎,劝秦王和赵王和谈,本能乘胜追击的白起错过了最佳时机。此后秦王再派白起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都被白起以时机错过的理由拒绝了,即使国相范雎亲自去请,白起也是一副“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应对态度。三番两次的拒绝,让秦王怒火冲天,他下令将屡立战功的白起削爵为民,勒令离开咸阳。白起因病暂时无法行走,在白起滞留咸阳的三个月里,秦军节节败退,颜面扫地的秦王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白起得意的样子,他不想承认自己有错,于是强迫白起离开咸阳。等白起刚走出咸阳城时,秦王就和国相范雎商量,与其让白起心怀怨气,不如赐其自尽。

咸阳城的十里外,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性情刚烈的白起当场拔剑,厉声喝问使者道:“我有什么弥天大罪,竟然落得这样的下场?”良久,白起叹息了一声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40万赵国人投降,我却欺骗了他们,将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白起举起手中的宝剑刺向自己的身体。

[var1]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明知必败的秦王再三强令白起出征,不是对白起寄予扭转乾坤的期望,而是对他是否听命自己的考验。然而白起一再站在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忽略了秦王暗藏心思的命令,这是战无不胜的战神致命的缺陷。

毕竟战将手下的兵马都是国君给你的,不懂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迟早会死于非命。秦国能够横扫六合,白起的贡献不言而喻,他至少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推动了近百年。

参考资料:《史记》等

更多文章

  • 他是土木工匠的鼻祖,发明的东西曾被墨子批判,如今看却十分先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公认的中国工匠始祖,土木工匠祖师爷简介

    中国古人的智慧无穷,很多古人留下的东西,尽管当代科技已经超出古代百倍,可依旧难以看破其奥秘。在中国工匠史上,有一人身为工匠鼻祖,发明的东西被墨子看不上,并且曾正面批判,但是当代人深究起来却可以感受到其作品背后的先进科技。此人便是鲁班。如今再度研究此人,依旧可以感受到其身上的层层迷雾。[var1]鲁班

  • 秦国人为什么崇尚黑色?背后的原因,大多数人不敢明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统一天下,秦国版图覆盖了整个华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封国了,蛹化蝶,国号未变,本质却变了。嬴政作为一国之君,最先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扫平六国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为秦国“正名”。秦始皇给丞相、御史下了一道谕令:“天下大定,今名号不定,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最后通过商议,大臣

  • 宋孝宗为何能够胜出,成为南宋的皇帝?他听老师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战胜“熊孩子”1129年,宋高宗的独生子赵敷夭折,此后他再也没有生出孩子。到了1132年,宋高宗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于是他下旨让管理宗室事务的赵令畴访求宗室子弟。宋高宗赵构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是宋太祖的子孙;第二,必须比自己低一辈;第三,年龄不能太大。经过筛选,最初选出了十个男孩,又经过一

  • 王守仁熟读兵书,为迟滞朱宸濠行动进行一系列反间计和心理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备”的王阳明少年时代的王守仁就对兵法展现了出了偏爱。据《王阳明出身靖乱录》中记载:“十二岁在京师就塾师、不肯专心诵读,每潜出与群儿戏。制大小旗帜,付群儿持立四面,自己为大将,居中调度,左旋右转,略如战阵之势。”14岁“习学弓马,留心兵法,多读韬韬钤之书 。尝日:‘儒者患不知兵 。

  • 洪武年间帖木儿不断遣使来华,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者曾留在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帖木儿大帝是谁?帖木儿出自巴鲁剌思部,至元二年(1336年)在撒马尔罕以南渴石地方的萨布扎尔村出生。巴鲁剌思部是古老的蒙古——尼伦部落,即纯洁的蒙古部落。早在成吉思汗建国之初,分给察合台的4000户中,就有巴鲁剌思部的合刺勒札儿千户,察合台手下主要将领哈剌察儿就是巴鲁剌思部首领。河中地区成为察合台封

  •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统一后却连农民起义都抵挡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灭六国过程简介,秦灭六国后为何只能统治15年,秦灭六国最终统一

    国家虽然统一了,但相应的管理政策却没有落地,这就像一台重新组装的电脑,虽然硬件设施升级了,但软件用的却还是原来的旧系统,不死机才怪。1.新旧制度交替,旧贵族利益不能度过阵痛期。秦统一六国后,仍然实施在战时使用的依法治国政策,来管理庞大的帝国。之前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时曾遭遇巨大的阻力,以至于旧贵族势力

  • 柴荣与赵匡胤各有所长,赵匡胤虽建立文官体系但崇文过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柴荣向来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纵观其短暂一生,确实有一番“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风采。他最让人印象深刻一大特点,就是勇气、魄力非比常人。显德元年(954年),听闻郭威驾崩、柴荣(郭荣)继位,北汉联合契丹大举进攻。当时柴荣并没有多少威信,北周上下人心浮动,因此以四朝元老冯道为代表的宿臣们提出了保守

  • 春秋名臣介子推:我只是割股侍奉君王,清明节怎会与我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杜牧用一句话,写尽了清明节悲伤的韵味,它的来历相传源自一段感人的故事。晋献公末期,国内发生了一场变乱。太子申生被献公宠妃骊姬陷害而死,公子重耳怕遭不测,带着一众家臣和奴仆落荒而逃。当时,跟随他左右的家臣有5人,分别是: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和介子推。君臣5人来到卫国,重

  • 勇于担当率民成功剿匪的知县,为何被明宪宗违律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潞县知县王浚为人刚硬且独断,得知匪帮屠戮治下百姓后当即决定予以剿灭。但是王浚并没有依常规向州府、布政使司申报并等待上级调兵,而是不顾左右劝说,决定自率县衙差役和各乡民勇前往清剿。王浚率队虽然对匪帮穷追不舍,但人数以及经验不足连续几日也未能围住匪帮,只抓获了掉队的三十多名贼人家眷。一时没有办法的王浚只

  • 电影剧本定稿《大将李牧》完成,现在放出自拍的精彩片段分享给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图片来自网络嬴政:“听说李丞相率领燕朝军队,很有条理,燕朝弱旅一举打败匈奴十万余骑兵,李丞相是军神!我太佩服他了!”李牧:“李牧实太有名不敢称王!”嬴政:活该!你敢问李丞相是怎么治军练兵的,用什么战术打败了数万蛮族的大军?还望李丞相不吝赐教。“李牧:“陛下太谦虚了!治军之道在于练兵,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