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英法联军为何只烧圆明园不烧紫禁城

英法联军为何只烧圆明园不烧紫禁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758 更新时间:2024/2/11 19:25:50

在清朝所经历的所有战役中,让人憎恶的是各类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但更让人可惜的是圆明园的烧毁。为什么当时不论是英法联军也好还是后来的八国联军,为什么在京城内烧杀抢掠却没有将魔爪伸故宫呢?


联军不烧紫禁城,与爱民无关,另有三大原因。

一、英、法两国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台,故联军尽量避免进攻紫禁城

英方主拆毁圆明园,法方并不赞同。

在法军统帅蒙托邦看来,圆明园不过是“清帝行幸之离宫”,此处“并未设防备御,亦非敌战之区也;焚而毁之,实系无益之报复。”即便毁了圆明园,之前的“不幸惨酷之事”也“非能因此而补偿”。

蒙托邦建议,假若清政府拒绝议,需要对其作出惩罚的话,不如毁掉“北京城内之宫殿”,“其印象之深,比之仅焚毁一游幸行乐之离宫别馆当远过之”。

葛罗的意见和蒙托邦一致。

其实,蒙托邦也并不是真的想让联军去毁坏紫禁城。法国政府早有训令,战争目的“决不在推翻当今中国之君主”,不希望看到“北京履行其职责的帝国中央政府出现瓦解”,进而导致太平天国“迅速波及帝国其他地区”,使清政府垮台。这将损害法国的在华利益。

蒙托邦强调拆毁圆明园乃“无益之报复”,乃是希望说服额尔金不要坚持拆毁圆明园,以免刺激恭亲,使和议的日期再次被拖延。

英国政府对额尔金、格兰特也有相似的指示。大意是:不要将咸丰帝逼至拒降的程度,致使无法和中国议和,更不可直接推翻清王朝,导致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焚毁紫禁城,有极大可能会导致联军和清政府之间的战争扩大化,让太平军从中谋利。英军是不会这么做的。

二、联军入城时曾承诺不对北京城进行破坏

联军不肯毁坏紫禁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进城时和清政府有约定——清军将安定门交给联军,联军“不得破坏城市”;“除了将要进驻城里的两国公使的护卫队,联军士兵不可大批入城”。

联军当时缺少补给,必须在冬天来临之际的11月1日前撤军。但因存在上述约定,必须“遵守交让安定门所定的条件”,故只得放弃“攻击北京和城内任公共建筑物”(也包括攻占紫禁城)来迫使清政府同意和议的手段。

退而求其次,转而将京郊的圆明园作为焚毁目标——这是除“惩罚报复”之外,导致圆明园被焚毁的另一关键因素。

10月19日,英军一意孤行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之后,额尔金也向葛罗解释了不能烧毁紫禁城的原因:“焚烧北京城内之宫殿及其他公共建筑——彼方既已按照条件而开安定门,使我军入城;人以信我而开城,我乃背信而暴行,无心无意,人其谓我何。且如是为之,则和谈终无成望,留守城内之中国官吏,必皆逃走,恐更无人敢议和也”。

略言之,额尔金担忧火烧紫禁城可能使清廷陷入“无政府状态”,进而使联军找不到“议和对象”。这对给养不足、急于早日撤军脱身的联军而言,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联军中的一位法国军官夏尔·于贝尔·拉佛莱,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据该军官称:最先要求摧毁紫禁城的是额尔金,他要“以此证明联军部队到过北京并采取了报复”。

这一建议遭到孟托邦和格兰特的共同反对,因为“北京城门是向他们打开的,他们承诺过要维护城内秩序和财产安全,他们都必须在城内避免采取任何过激的行动”。此说有美化法军之嫌,但也从侧面说明,“安定门约定”对英法联军似乎确有一定的约束力。

三、如果火烧圆明园后,清廷仍不屈服,联军极有可能毁掉紫禁城

基于以上两大原因,联军尽量回避对紫禁城的直接破坏。不过,破坏紫禁城仍在联军的预备计划之中。

比如,10月17日,额尔金、葛罗曾想警告清政府,“假若到二十日的期限,他们还不接受我们的要求,联军将要把北京城内的皇宫,烧的成为平地”。这个警告没有发出。10月18日,英军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成为一片废墟。

英军上校卧尔斯莱也回忆:“(当时曾)警告他们如不接受我们所要求的条件,京都本身定要受更大的损害,这是意料中事,并不是空言恐吓。现在城内的皇宫,还仍然没有触动过,倘若他们愿意替主上保留这最后居留的地方,他们应当赶快,不要失去时机”。

略言之,火烧圆明园后,若清政府仍不接受和议,紫禁城很可能亦不免一场浩劫。


综上,联军选择焚毁圆明园,有报复虐俘的动机,也有急于逼迫清廷议和的目的。联军最终没有破坏紫禁城,有不愿导致清廷垮台的考量,也有“安定门之约”的拘束,清廷在圆明园被焚后答应“议和”也是紫禁城幸免于难的关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条鞭法:中国赋税的一次重大转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条鞭法的介绍“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

  • 宋高宗为什么要杀了抗金名将岳飞?难道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一千多年来,每一次国人遇到民族危机时,都是鼓舞民族士气的最佳榜样和精神支柱。南宋皇帝退居江南临安(杭州)后,岳飞凭借一己之力,先是收集各路土匪败兵收复襄阳六郡,并以此为基地,练兵三年。后多次率兵北伐,曾经收复洛阳,进军至离故都开封几十里远的朱仙镇,准备收复开封,驱逐

  • 宋神宗想改革强国,任用王安石变法为啥半途而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神宗赵顼,生于公元1048年卒于公元1085年,英宗长子,宋朝第六帝。公元1049年正月,宋英宗病亡,二十岁的太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立国已有百年,很多政策的弊端和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四方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内政不稳,外患频仍,辽国和西夏在边境地区虎视眈眈.宋朝因武备

  • 三川口之战:北宋西夏百年纠缠的起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川口之战的介绍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参战方兵力宋军不详西夏军十万,伤亡情况刘平、石元孙部全军覆没,以宋败夏胜收场。三川口之战的过程西夏建立以前,元昊就采用联辽抗宋的策略,多次进攻宋朝边境,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掠夺财物。由于北宋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奉行屈辱退让的政策,更加助长

  • 定川寨之战:输了又输的北宋西夏第三场战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定川寨之战的介绍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定川寨之战的过程西夏于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宋西北边地。宋

  • 伪楚:两宋之间仅存在一个月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伪楚的介绍伪楚,国号“大楚”,“楚”,又称“张楚”,“靖康之耻”后,金兵扶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国号“大楚”,“楚”,后世又称“张楚”。从1127年3月7日至4月10日,由于北宋军民的反对,仅存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侵扰,迅速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宗,占领北宋北方大片国

  • 身为皇帝明明可以享福,但宋孝宗一点都不懈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的战乱不是很多,那时候的皇帝明明是可以享福的,但是宋孝宗不愿意,他情愿自己辛苦一点自己亲力亲为,愿意廉政为百姓做点什么。拔掉身边的势力。宰相这个职位从秦朝开始就有了,主要是帮助皇帝干活的,但是宋孝宗一上台就把那些宰相的权利都给削弱了好多,还减少了宰相任职的时间,放在外人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在给宋孝

  • 朱棣很喜欢朱高煦,却传位给了朱高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有熟读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明成祖朱棣的继任者是明仁宗朱高炽,他的长子。但是事实上,朱棣最爱的却并不是长子,而是他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朱棣对这个嫡出的次子喜欢的程度到了曾经在立储君一事上犹豫不决,哪怕后来太子确定是朱高炽了,但贵为太子的大哥朱高炽还得处处让着这个弟弟三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

  •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221年,当齐国不战而降,这标志着秦王嬴政仅仅使用十个春秋就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同时也为中国的战国时代画上了句号。那么秦王嬴政在统一了中国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翻开史书,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来探究这段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历史真相。一、在制度上统一1、称谓的改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之

  • 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财政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桑弘羊的介绍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汉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