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马车的历史

古代马车的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259 更新时间:2024/2/10 5:37:50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在46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的薛部落即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也都记述了奚仲造车之事。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山西南部与河南中西部一带,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便是典型的夏文化遗存,这里出土了大批包括刀、锥、凿、铲等生产生活用具的青铜器,它们在制造车辆和开辟道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夏朝已有主管马牛牧养驯育与使用的“牧正”和主管战车、运输车制造、保管和使用的“车正”,他们应是我国早期主管交通的专职行政人员。商的始祖契是夏禹的同时代人,到其孙相土时,商人已能用四匹马来驾车。相土的曾孙王亥又学会了用牛来驾车,并赶着牛车到有易氏(今河北中部)去贸易。商朝建立后战车的使用已十分普遍,车辆的制造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能够造出相当精美的两轮车了。据甲骨文中的许多“车”字分析,商朝的两轮车已有一辕、一衡、两轭和一舆。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时曾调集战车三百多乘,再加上附庸国的参战兵车,兵抵牧野时已有兵车4000乘了。西周的车辆又有重大改革。《说文》说,商代三匹马所拉之车谓之骖,周人增加了一匹,谓之驷。河南浚县辛庄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为72架,说明已有六匹马拉的车。

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制造业有了更快的发展。《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齐侯有专车“广乘”,齐卫两君曾合乘“广乘”,车上还载有甲士,奔驰疾速。这标志着齐人的造车技术已很高超了。而《考工记》所记载的精微造车技术,实与此有关。至于秦国的“千乘八返”,即秦景公弟用千辆车,往返八次往晋国转移财产事,更是其运输能力的最好展示。到战国时期,车辕开始由单辕改为双辕,不但更加牢固,载重量也更大了。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来说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战国时,战车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标志,故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大车则被看做“平地任载之具”,只用来拉点东西而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对车辆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始皇五次大规模巡游,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车马。至今我们还可以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看到大量兵马车件。如按兵马排列形式复原,三个坑的驷马战车有100多辆,战马1000多匹,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编列和武器车辆情况。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的车马坑中,还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立车,即立乘之前导车。二号车为安车,即坐乘之轿形车。这些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反映了我国2000多年前马车制造的精湛技艺。

到了汉朝,单辕车逐渐减少,双辕车有了大发展,车的种类也增多,且主要用于载人装货,而不是用于战场了。汉朝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辂车”和太后乘坐的“金根车”。据《后汉书·舆服志》描写,金根车上有“鸾雀立衡”、“羽盖华蚤”。高级官吏乘“轩车”,这是两侧有障蔽的车。

一般官吏乘“轺车”,即一匹马驾驶的轻便小车。贵族妇女乘坐“辎车”,车厢像一间小屋子。汉朝大车的样子和现在的大车相似,车体长,有的带棚盖,车舆前有门窗,门窗上下有栏板,舆后栏有门两扇,可以开闭。

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汉代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举世闻名的记里鼓车,即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以报告车行里程的机械车。三国时期的马钧还发明了指示方向的指南车,是一种由车子和一个小木人构成的指示方向的机械,在车中自动离合齿轮装置的作用下,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它与记里鼓车都是我国古代车辆机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南北朝时出现了12头牛拉的大型车辆。当时还出现了磨车,车上装有石磨,边行动边可以磨面。至于三轮车,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出现,但没有得到推广。宋朝官员们坐轿子,故高级车辆的制作不受重视,制车技术的重点渐由乘人的车转到载货的车。宋朝的大车叫“太平车”,用五至七头牛拖拉。

这时的独轮车有前后两人把驾,旁边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的,叫做“串车”。明朝将前用驴拉、后以人推的独轮车叫“双缱独轮车”。明清时期除了陆续出现许多新型车辆和异型车辆外,还出现了帆车,即在车上加帆,利用风力以助车行进。到清朝时又出现了铁甲车和轿车。铁甲车有四轮,轮的直径约一尺,车厢包以铁叶,以保安全。轿车是马车和轿子结合的产物,外形如轿,用马和骡拉挽。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轿子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隋书·礼仪志》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尚书·益稷》记大禹治水时自称:“

  • 古代船有多少年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舟船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为着捕鱼、打猎的需要,已学会抱着木头渡水了。后来又把砍下的树干挖空,造成了第一只独木舟。《周易·系辞》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其所谓“舟”,即独木舟。造出独木舟的同时,人们又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载人

  • 中国古代的造船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造船业怎么样?我们从3个时期来说说: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朝时期秦汉时期的造船业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曾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并利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到了汉朝,以楼

  • 古代运河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国的地势两高东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流去,因而东西的水上交通比较方便,而南北的水运却困难很大。这样,在南北走向开凿人工河道便是十分必要的了。再加上西东走向的主要河流其支流多是南北走向,而各大河的支流间又往往相距很近,其中下游更是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也十分宜于人工河道的

  • 古代桥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桥梁是道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桥梁,道路就不能畅通,陆路交通就不能发达。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曾利用自然倒下的树木及沿岸生长的藤蔓等来跨越河流和峡谷。至于有目的地造桥始于何时,已不得而知。据史料记载,我国周朝时期已建有梁桥和浮桥。此后,我国的桥梁大致有梁桥、拱桥和索桥三种基本形式。梁桥是我国古代最

  •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三省六部制什么时候实行的?本文来详细说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政府执行政务的总机关。晋称尚书台为尚书都省,刘宋称尚书寺,一名尚书省。至南北朝梁代遂改称尚书省。尚书省的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è)。这样,尚书省便相当于西

  • 古代中央官制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职官,即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关系到对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国家进行管理的问题,所以无论是中央职官,还是地方职官,其名称、品级地位以及职权范围,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了解古代的职官制度,既有助于我们掌握文化遗产,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不无借鉴意义。原始社会是没有官制的。那时的氏

  • 古代地方官职制度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封地称国,大夫封地称邑。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和国土的开发,县出现了。春秋时期邑和县的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也有的称公或尹等。迨至战国,各国普遍实行郡、县两级管理,一般称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主要掌军事,县主要掌民政。秦汉是典型

  • 古人有哪些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号。号的起源甚早,据说五帝之一的黄帝号有熊,又号轩辕氏,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不过号的盛行则是到唐宋以后了。这与后世封建伦理道德的加强,人际关系的讲究,以及文学的发达都是分不开的。号也有种种,如别号、谥号、庙号、年号等。下文分别来讲。别号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由于别号一般由本人

  •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叫“朝食”,又叫饔,约在上午九点左右用餐;晚餐叫“哺食”,又叫“飧”(sūn),约在下午四点左右用餐。《左传·成公二年》记鞌之战中齐侯的话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这是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