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的是,它既可以让你在读史时,领悟历史的真谛,同时也可以借古鉴今。观景今天从宋朝重文轻武的风尚下入手,浅谈一下岳飞的文化水平。
宋朝重文轻武风尚盛行
宋朝至铲除五代藩镇割据、武夫称雄的弊政,但宋太祖赵匡胤又矫枉过正,着重倡导重文轻武,以文制武,这是贯穿整个宋朝政治的一大特点。士大夫们自文场科举步入仕途,被视为最荣耀的时刻。
《宋史》卷169《职官志》记载“选人选京官之制”,分“有出身”和“无出身”两大类,科举入仕者为“有出身”,通过其他途径入仕者为“无出身”。
宋高宗绍兴初年(1131年),宋朝廷规定依宋哲宗“元祐法”,在文阶官衔之上,凡是科举出身者都加“左”字,非科举出身者加“右”字,“以示出身的重要性”。文官“无出身”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武夫。
南宋初年军事形势严峻,重文轻武风尚依然严重存在
在南宋初年,迫于严峻的军事形势,南宋朝廷不得不稍事更张,提高武将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尽管如此,猜忌武将、重文轻武之风依然严重存在,下面给大家举岳飞本人的一些例子论证南宋朝廷重文轻武的风尚。
岳飞特别请求将张宗本荫补文资,而非武资,也同样说明当时重文资而轻武资。
在重文轻武风尚下,浅谈岳飞的文化水平
在宋朝崇文的风尚之下,武将被“文资”出身的士大夫们视为“粗人”。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因并统淮西行营左护军等北伐的计划被南宋朝廷取消,愤而辞职。文臣陈公辅上奏,这份奏折婉转的为岳飞辩护,请求宋高宗能予以谅解,他说:“然飞本粗人,凡事终少委曲。”
在宋朝甚至对于大将的文化水平,没有任何要求。
《鹤林玉露》乙编卷6《乌石题石》记载:“严州乌石寺在高山上,有岳武穆飞、张循王俊、刘太尉光世题名。刘不能书,令侍儿意真代书。”
刘光世出身将门,按其家境,完全有条件学习文化,竟然不通文墨。“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也不能文墨,他自罢兵柄后,才开始学习填词。
岳飞的祖上世代农家,他本人还当过佃农,很显然在青年时代不可能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他入仕后,却不愿当“粗人”,而以文武全才律已。他本人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留意翰墨,还极喜延揽和亲近儒士,这与同时期的诸大将形成了鲜明对比。
《金佗续编》卷14《忠愍溢议》记载:宋孝宗时,为岳飞讨论溢名的官员说他“礼贤至恭,一时名人皆萃于幕府;持循礼法,动合轨物,恂恂若一书生,兹又古名将所不可望者”。
岳飞孙子岳珂进一步说其祖父“起自诸生,经通谊明,笔妙墨精”。但通过《金佗稡编》记载岳飞在奏疏和公文中自称“区区武弁”,“行伍贱隶”,“一介右列”,虽有自谦之词,但“起自诸生”之说,则无疑是脱离事实有夸大之嫌。归根结底,仍然是当时重文轻武风尚,使岳珂以其祖父武人出身为耻,以至于有意夸大祖父的文化水平,甚至不惜杜撰一些事实,而立“起自诸生”之说。
《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飞略知书传,礼士恤民。”
岳飞世代皆以务农为生,岳飞年少时也是耕田务农,年长后戎马倥偬,不可能具备文人学士辈很高的文化水平。依观景之见,《林泉野记》所记载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
中国古代有“儒将”的观念,论文化水平,岳飞固然是算不上儒将,但他确实是按儒将的风范来律已。同时岳飞的偶像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和张飞,从这里就可以反映了他文化水平不高的一个侧面。如若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诸生”,就不大可能以关羽和张飞作为崇拜的偶像。
资料来源于:《金佗稡编》、《金佗续编》、《宋史》、《宋会要》、《要录》、《挥塵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