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代王王后为刘恒生下四个儿子,为何史料皆无记载?

代王王后为刘恒生下四个儿子,为何史料皆无记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461 更新时间:2024/3/13 21:28:21

《史记·外戚世家》有载“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孝景本纪》则记载为三个儿子)按理来说,刘恒既然与王后生有四个儿子,足以说明两人之间关系不错。然而,史书关于代王王后及其四个儿子的姓名竟然没有任何记载,再加上刘恒即位不久四个儿子便接连“病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历史资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王后与王子没有记载,显然不太不符合常理

作为刘恒的原配,史料中不仅没有她和四个儿子的姓名,就连她的姓氏都没有提到,更让人称奇的是,其死后也没有陵园、没有追封。要知道,尹姬作为汉文帝的妾室,虽然《史记》中只记载了半句,却反而将其的姓氏留了下来。

难道是因为司马迁无法考证?这个说法显然不太合理,且不说司马迁书写《史记》时距离汉文帝并不算久远,其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在书写《史记》时可谓煞费苦心,不惜多方考证求解,例如为了书写鸿门宴,便跑去询问了樊哙的孙子樊他广。那么,作为汉文帝的原配王后,司马迁就算无法打听到她和四个儿子的姓名,总不会连姓氏都打听不到吧。

更何况,西汉诸侯王虽然权力极大,相对较为独立,但从现有史料来看,诸侯王要册立王后和王太子,都必须上书获得中央政府的批准,从而接受中央政府的册封。例如《汉书·平帝纪》中便有“六月,使少府左将军丰赐帝母中山孝王姬玺书,拜为中山孝王后”的记载。也就是说,代王刘恒要册立王妃和王太子,必然会在中央政府留下资料,不可能查询不到。

如上所述,既然代王后的姓氏乃至姓名很难瞒得住,司马迁也不可能打听不到,那么为什么史料中却没有出现,恐怕也就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就连司马迁也有所顾及,不敢在《史记》中有所提及,不得不对其刻意隐瞒。

代王后到底姓甚名谁,恐怕与吕后脱不了干系

代王后作为刘恒的原配,即使其在刘恒即位前已经去世,即使刘恒即位后不久四个儿子也全部“病死”,却是为什么要将其姓名乃至姓氏故意隐去呢?台湾学者郑晓时在《汉初诛吕安刘的政变过程与历史意义》中认为,代王王后极可能是吕家女。

汉高祖刘邦驾崩之后,虽然汉朝的皇位又历经了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三位皇帝,但实际上在刘恒继承皇位之前,朝中大权始终掌握在吕后手中,而吕后为了保证吕氏的荣华富贵,又在掌权期间大肆推行“刘吕配”,以致清朝史学家赵翼说“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

吕后不仅让儿子惠帝刘盈娶了亲外甥女张嫣(鲁元公主之女),又将侄子吕禄的女儿立为了少帝刘弘的皇后,而且迫使诸侯王们都娶了吕氏诸女,例如赵王刘恢(原梁王)、朱虚侯刘章、赵王刘友(原淮阳王)的王妃全部是吕氏,只有齐王刘肥因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淮南王刘长为吕后养大、燕王刘建因为早逝,才得以免过此劫。

那么,作为刘邦当时在世的长子,吕后又岂会放过代王刘恒?据此推断,代王刘恒的原配王后,恐怕也是出自吕氏家族。

代王后与儿子不见于史料,恐怕与“诸吕之乱”有关

吕后掌权十余年,当其于高后八年(前180年)八月去世后不久,西汉中央朝廷便爆发了“诸吕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以“诸吕密谋造反”为由,迅速诛灭了吕氏集团,之后权衡利弊,决定迎立代王刘恒继承皇位。

试想一下,陈平、周勃诛灭吕氏之后,最怕的是什么?自然是吕氏的反扑,而朝中大臣之所以选择迎立刘恒,名义上的理由是“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但实际上却是刘恒与吕氏关系最为疏远。

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儿子中,要么已经去世,要么王后出自吕氏,唯独刘恒的王后已经去世。虽说刘恒与代王后当初关系极为亲密,但此时其最宠爱的却是窦漪房。如此一来,自然以刘恒对陈平、周勃等人的威胁最小,这才是刘恒能够继承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刘恒、周勃仍然有所担心,那就是刘恒与吕氏所生的四个儿子,而根据《史记·外戚世家》中“(窦姬)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的记载来看,代王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应该年长于馆陶公主刘嫖,而刘嫖生于汉惠帝六年(前189年),由此可知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最小的应该也已经有十岁左右了,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不算小了。

试想一下,如果刘恒顺利继承皇位,那么吕氏所生的四个儿子,将来即使不继承皇位,那也是皇子的身份,一旦他们将来对陈平、周勃等人展开清算,他们如何承担的起。因此,这才有了刘恒继承皇位后不久,短短两个月内四个儿子接连离奇“病逝”的事情,这恐怕是刘恒继承皇位必须付出的“代价”。

综上所述,恐怕正是由于代王后出身吕氏,而她的四个儿子又死的不明不白,这才导致她与儿子们的名字无法见于史料,司马迁毕竟是西汉之人,自然不好直接将这种事情记载于史料,也只能模棱两可的提上一嘴,表示历史上曾有过这五个人,但却不敢再多写一字。

标签: 儿子王后记载

更多文章

  • "无狐偃,便无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无狐偃,便无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狐偃帮助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陪着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放一般人身上,不要说成就霸业了,估计早就放弃成为国君这一目标了。一、骊姬想要杀死重耳,狐偃护送重耳出逃骊姬不满太子申生可以继承国君之位,经常向晋献公说太子申生的坏话。太子申生被骊

  • 刘启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刘贤的“素骄”导致二人因下棋引出血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他为什么会砸死吴国太子呢?游戏引发的惨案吴王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侄儿,因战功封吴王。吴国共计有三郡五十三城,是最大的诸侯国之一,由此可见吴王刘濞的地位是很不一般的。作为地方诸侯,吴国时不时要派人进京朝见皇帝。汉文帝登基后,刘濞让吴国太子刘贤进京朝见。这时吴太子还是个小孩子,汉文帝的皇太子刘启也是小孩子

  •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西方也是这五个级别,是巧合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西周时期,周天子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对广大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统治,进而实行了分封制。因为分封制的确立,西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他们之间不仅有明确的等级划分,而且相互之间所属关系也很明确,明确的礼乐制度让所有人都可以在有序的范围内实行自己的权力。其中,贵族共有五种爵位,那

  • 周穆王所会见的西王母,到底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周穆王在哪里见到西王母,周穆王见西王母的主要内容30字,周穆王真的见过西王母吗

    那么,离开文学范畴来看历史:历史上的周穆王是什么人?周穆王会见西王母又是什么情况?1、历史上的周穆王周穆王是西周历史上第五位天子。他的父亲周昭王在和楚人交战的过程中,丧生于汉水。周昭王过世后,周穆王以太子的身份继承西周天子的宝座。周穆王在位期间,也意识到了西周内外环境的情况,于是对昭王时期的一些政策

  • 隆重推荐《红山玉文化、收藏与甲骨文象形文字 : 瑞雪藏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红山文化-古玉器-研究甲骨文-表形文字-研究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指出的,文字起源于“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的历史过程。杨伯达先生在研究中国史前玉文化的《巫玉之光》中提出:“中国文明时代的文字、卜兆、唱歌、舞蹈,等等,表面上看似乎与玉无关,难以找到其中的直接联系,但其基因均能在繁荣的东部地区玉文化中找到其

  • 考古新发现!武王征商与周公东征究竟是怎样的历史“征”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赵辉)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追寻夏商周历史真实的演变过程,不仅是中华民族对先辈祖先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辉煌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传承至今的、延绵不断的人类文明,还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类文明,具有更大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与民族优势

  • 《殷商六百年》| 史书上相似的“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迁说夏桀拒谏好贿,“武伤百姓”,桀的无道,绝非虚言。但是史传文献对夏桀、商纣王等上古暴君的鞭挞之词,则过多呈现出程式化、同质化、笼统化的特征。如《尸子》中说:“昔者,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此其祸天下亦厚矣。”《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引《缠子》:“

  • 【历史知识】夏朝历任君王及在位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一共传14代,17后(夏朝君主在位时称“后”),存国471年。禹(约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982年)因治水有功,舜禅让王位,夏朝建立者,与尧、舜、汤并称上古最英明的君王。在《史记·夏本纪》中有大量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很多学者对夏朝的建立者存在争议,一说是禹,一说是启

  • 高空视角看关中“小三峡”,姜子牙为何选择水清谷幽的伐鱼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宝鸡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承载着众多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仅见证了两千年来宝鸡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宝鸡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涵盖了簋(guǐ)、鬲(gé)、卣(yǒu)、簠(fǔ)、甗(yǎn)、觥(gōng)、觯(zhì)

  • 《殷商六百年》:以史料还原殷商之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殷商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然而我们理清殷商王朝的脉络,却是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开始的,至今也只有百余年而已。殷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历时五百余年,为中华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殷商六百年》一书中,历史学者柯胜雨以考古学史料为基础,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科研成果,主要讲述了夏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