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气量狭小吗?他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气量狭小吗?他是怎么死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46 更新时间:2024/1/18 23:10:36

周瑜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历史资料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如果你问大部分人对周瑜的看法,得到的答案无非是“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故事,以及长相英俊、娶了小乔、气量狭小这样的评价。毕竟,相较于电视剧和小说而言,正史的受众实在是太小了点。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气量狭小,最终被诸葛亮气死了吗?

周瑜心胸非但并不狭小,反而可称之为器量广大

历史上的周瑜出身世家大族,其唐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在东汉担任太尉之职,其父周异也曾任洛阳令。其年少时便与孙策交好,后从21岁起便率兵投奔孙策,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又率兵奔丧,辅佐孙权稳固统治,并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业。

周瑜不仅出身较高,而且算的上是年少成名,二十四岁时便已经名满江东,“吴中皆呼为周郎”(《三国志·周瑜传》),且从年少时起便位居高位,如果周瑜真的气量狭小,那么根本不会有如此成就,而从史料记载来看,也的确如此。

《江表传》有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从这段记载来看,孙坚时期的老将程普,仗着自己年长资历老,对于年纪轻轻就位居高位的周瑜极为不服,多次对周瑜出言不逊,而周瑜却始终没有予以计较,后来成功折服了程普,这岂是气量狭小之人的表现?

而且,无论上级、僚属,甚至是敌人,对于周瑜的评价都极高,例如孙策称其“吾得卿,谐也”,孙权则说“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刘备称其为“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蒋干则说“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诸葛瑾步骘亦言“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与此同时,周瑜堪称多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外,他还极为精通音律,当时便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可以说,在当时的江东地区,周瑜可以说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几乎征服了所有人,这样的人又岂会气量狭小?

如上,如果周瑜真的是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他又岂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从史料记载来看,历史上的周瑜非但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反而称得上是“器量广大”之辈。

历史上周瑜的真实死因,目前无法得出准确结论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败退,但战后的荆州却是被魏蜀吴三方共同瓜分的,曹操败走之后却留曹仁留守,显然不愿轻易放弃,东吴出力甚巨却仅得江夏、南郡少部,反倒是刘备获得了荆州四郡土地还多,反而成了最大赢家。

根据《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周瑜针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孙权提出了“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的战略规划。

在这个战略规划中,周瑜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攻取巴蜀之地;第二步是吞并张鲁,与西凉马超结盟;第三步则是留名将镇守巴蜀,自己和孙权占据襄阳,从而两路夹击图谋北上。这个计划不可谓不大胆,格局不可谓不大,简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孙权最终同意了周瑜的这个计划,周瑜便于建安十五年(210年)返回江陵准备实施该计划,但却在途径巴丘(今湖南岳阳)时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

目前,关于周瑜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周瑜死于旧伤复发,“赤壁之战”后期,周瑜在与曹仁交战的过程中,“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三国志·周瑜传》),曹仁听说后便立即率兵攻打吴军,以致身受重伤的周瑜不得不带伤巡视各营,激励将士杀敌。此时虽然距离周瑜负伤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赤壁之战”后周瑜根本没有时间细心调理,旧伤复发倒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种说法认为周瑜死于疾病,根据《江表传》的记载,周瑜临死前曾写下一封遗书,其中提到“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也就是说途中突然患了重病,经过治疗后却不见好转,自觉已经时日无多。在古代那种医疗条件下,突发重疾而死也实属正常,更何况周瑜很可能箭伤未愈,因此虽然可惜,但也并非无礼。

如上,历史上周瑜死的极为突然,而关于其死因却难有定论,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导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猜测空间。

至于《三国演义》,为了抬高诸葛亮,周瑜的事迹多有虚构,一方面给周瑜加戏,拉高他的战绩,例如将孙策擒太史慈之功给了周瑜,将孙静击破王司徒之功也给了周瑜,又如历史上孙策托孤只有张昭,《三国演义》却说是张昭与周瑜,再如历史上周瑜只是跟程普分任左右都督,《三国演义》却说周瑜是大都督等等。同时,却又说周瑜嫉妒诸葛亮才能,最终被诸葛亮气死,从而使得周瑜成为了神化诸葛亮的“工具人”。

标签: 气量狭小周瑜

更多文章

  •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灭亡,蜀汉,坚持

    蜀汉灭亡后,就剩下东吴自己,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邓艾偷渡硬盘,兵临城下,刘禅被迫开城投降,蜀汉灭亡,此时的东吴内部混乱不堪,正式追击的好时候,东吴为何还能持续十七年之久?虎踞长江天险“坐断东南”对于东吴来说,长江就是天然的屏障,限制了对外扩张,同

  • 代王王后为刘恒生下四个儿子,为何史料皆无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儿子,王后,记载

    《史记·外戚世家》有载“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孝景本纪》则记载为三个儿子)按理来说,刘恒既然与王后生有四个儿子,足以说明两人之间关系不错。然而,史书关于代王王后及其四个儿子的姓名竟然没有任何记载,再加上刘恒即位不久四个儿子便接连“病

  • "无狐偃,便无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无狐偃,便无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狐偃帮助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陪着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放一般人身上,不要说成就霸业了,估计早就放弃成为国君这一目标了。一、骊姬想要杀死重耳,狐偃护送重耳出逃骊姬不满太子申生可以继承国君之位,经常向晋献公说太子申生的坏话。太子申生被骊

  • 刘启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刘贤的“素骄”导致二人因下棋引出血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他为什么会砸死吴国太子呢?游戏引发的惨案吴王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侄儿,因战功封吴王。吴国共计有三郡五十三城,是最大的诸侯国之一,由此可见吴王刘濞的地位是很不一般的。作为地方诸侯,吴国时不时要派人进京朝见皇帝。汉文帝登基后,刘濞让吴国太子刘贤进京朝见。这时吴太子还是个小孩子,汉文帝的皇太子刘启也是小孩子

  •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西方也是这五个级别,是巧合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西周时期,周天子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对广大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统治,进而实行了分封制。因为分封制的确立,西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他们之间不仅有明确的等级划分,而且相互之间所属关系也很明确,明确的礼乐制度让所有人都可以在有序的范围内实行自己的权力。其中,贵族共有五种爵位,那

  • 周穆王所会见的西王母,到底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周穆王在哪里见到西王母,周穆王见西王母的主要内容30字,周穆王真的见过西王母吗

    那么,离开文学范畴来看历史:历史上的周穆王是什么人?周穆王会见西王母又是什么情况?1、历史上的周穆王周穆王是西周历史上第五位天子。他的父亲周昭王在和楚人交战的过程中,丧生于汉水。周昭王过世后,周穆王以太子的身份继承西周天子的宝座。周穆王在位期间,也意识到了西周内外环境的情况,于是对昭王时期的一些政策

  • 隆重推荐《红山玉文化、收藏与甲骨文象形文字 : 瑞雪藏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红山文化-古玉器-研究甲骨文-表形文字-研究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指出的,文字起源于“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的历史过程。杨伯达先生在研究中国史前玉文化的《巫玉之光》中提出:“中国文明时代的文字、卜兆、唱歌、舞蹈,等等,表面上看似乎与玉无关,难以找到其中的直接联系,但其基因均能在繁荣的东部地区玉文化中找到其

  • 考古新发现!武王征商与周公东征究竟是怎样的历史“征”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赵辉)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追寻夏商周历史真实的演变过程,不仅是中华民族对先辈祖先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辉煌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传承至今的、延绵不断的人类文明,还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类文明,具有更大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与民族优势

  • 《殷商六百年》| 史书上相似的“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迁说夏桀拒谏好贿,“武伤百姓”,桀的无道,绝非虚言。但是史传文献对夏桀、商纣王等上古暴君的鞭挞之词,则过多呈现出程式化、同质化、笼统化的特征。如《尸子》中说:“昔者,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此其祸天下亦厚矣。”《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引《缠子》:“

  • 【历史知识】夏朝历任君王及在位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一共传14代,17后(夏朝君主在位时称“后”),存国471年。禹(约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982年)因治水有功,舜禅让王位,夏朝建立者,与尧、舜、汤并称上古最英明的君王。在《史记·夏本纪》中有大量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很多学者对夏朝的建立者存在争议,一说是禹,一说是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