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是 中 国 社会转型 的 酝酿 时 代,要推 动 民 主 政 治 和 社 会进 步 就必 须 批判 专制 主义。中 国 进 步 的 知 识分子逐渐认识 到 了 君主 专 制 的 危 害,不仅深 刻 地批判 君主专制 制 度而且更加 深入地批判支撑专制 主义 的 理 论基础。中 国 在 甲 午 战 争 中 的 惨败 更 是沉痛地刺激 了 中 国 人,唤醒 了 民 众 的 民 族危机意识。甲 午 战 后,隐藏在 中 国 知 识分子 心 里 的 对专制 主义不满情绪大爆发 了。
民 主是 近代 社 会 的 一个 新名 词,也 是近代 开 明 知 识分子奋 斗 的 目 标,反 对专制 主义的 过程其实就 是 推进 民 主 政 治 的 过程,二者是相 辅相 成 的。长期 以 来,关于近代批判专制 主义 的 研 究,大 多 都是从 民 主 思想 的 生长和 传播角 度来着手,缺乏对批判 专制 主义思潮 的 系 统梳理和 研 究。尤其是近年来,关于 专制 主义 的 内 涵 有许多 新 的 理论探讨,而结合这些新 的 理 论对近代批判专制 主义 思潮 进行研究 的,尚 未见 系 统成 果。本文 以 此为 切入 点,研 究 从 甲 午 战争 到 辛亥革命 的 十几年 时 间 里,在 晚清维新 思潮、革命 与立宪 思潮的 大 思潮 背 景 下 的 思 想 界批判 专制 主义 理 论 的 思潮。
专 制
中 国 古代 典 籍 中 早 有专制 一词 的 记 载,在 古汉语词 典 中,专 制基本上就是独享、独占、独 断专 行之 意。“在 古 典 中 专制 多 指在君幼、君弱 的 情形 下,贵戚、大 臣独 断专行,即 所谓 专 固 君 宠 而 擅权,很少谈到 帝王专制 的 用 例,这大约 因 为 认定 帝 王本应专权。也就是 说专制一词 虽 然 古 已 有之,但是在近代又赋予 了 它 新 的 内 涵。宋洪兵先 生认为,近代 日 本 由 西方语境 中 借鉴 的“专 制”一 词 意指“君主专制”,其主 体 已 由 当 权重 臣 演变 为 对君主权力 独 占 的 批判,从而成 为 一个与“立宪政体” 、“民 主政体” 、 “民 主”等相对 的 概念。这表 明“专制”一 词 受 西方文化 的 影 响,已 经演变 为 对 中 国 传 统政 治 的 一 种 总 结。
专 制 主 义
专制主义是近代从西 方 引 进 的 一个概念,在这个概念 的 使用 中 存在很 多 混用 或误用的 情 况。陈代湘 认 为,在 中 国 历 史上,由 于缺乏 一套 强 有 力 的 民 众节 制 机制,所 以 君 主制 与 专 制 主义 长 期 合 君 主 二 字 臭 名 昭 著,君 主制 成 了 专 制 主 义 的 代 名 词。君 主 实行专制 主义,但不仅仅 只 有君 主 实行专制主义,在没有君主 时也 有专制、独裁,因 而 二者有联系 也 有 区 别,在特 定 历 史 条件下 可 以 等 同,但又不 能完全等 同。而且我们 经常用“封建专制 主 义”来 形容 中 国 传统政治 社 会,然 而“封建”与“专制”却 是 两 个根本对立 的 概念,这也 是 我们 円 常 生活 中 的 一个不恰 当 的 表述。
新思潮
晚清 时期 批判专制主义理论 思潮 正 是 在 中曰 甲 午 战争 战 败 后,中 国 当 时 的 一 批 开 明 知 识 分 子 为 挽救亡 国 危机而 兴 起 的,以 西方 民主、自 由、平等 思想 并 结合 中 国 传 统 的 无君 论、非君论和 抑君 论为 思 想 武器,猛烈 抨击君 主 专制制度和 深 入批判支撑专制 主义 的 各 派学 说 的 思想潮 流。
甲午战后批判专制主义理论思潮背景
1.时代 背景
2.本土思想资源
中 国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但始 终没有孕育 出 民主制度,只 是在近代西方民 主 思想 传入 中 国 后,中 国 人才开始 从 固 有 的 传 统文化 中 建构 自 己 的 民 主 思想。近代知识分子充分挖掘 先秦 时期孟子 的 民 本主 义和 墨子 的 平等兼爱 等 思 想,将其视 为 中 国 民 主思 想 的 由 来,但这并非近代意义上 的 民 主和 平等 的概念。
孟子 的 民本思想只 是对暴君 的否 定,其根本 宗 旨 仍 是“以 民 为 君 之本”,而 墨子 的 平等兼爱 思想 也 只 是在 承认封建等级制度 的 前提下 的 平等和兼爱。近代 中 国 批判 专制 主义 的 思想不是 由 民本主义和平等兼爱 等 思 想 直接 衍 生 出 来 的,其 内 在 发 展 的 来源 是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中 的 无君 论 和 非君 论 思想。
3.外来西学传入
晚清 时期,西方 资 本主义用 武力 敲开 了 近代 中 国 的 大 门,在给 中 国 人 民 带来深重灾难 的 同 时 也 带 来 了 先进 的 思想,西方 的 各种 学说先 后 被带到 了 中 国。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 论、自 由、平等、博 爱等西 方 民 主 思想大量传入 中 国,启 蒙 了 人们 的 思 想,打破 了人们 的 传统认 知 体系,影 响 了 一 些人 的 价值取 向。
虽 然 中 国 专制 主义 思想 根深 蒂 固,但在 晚清 时 期,外 来西 学逐渐广泛 地传播于 中 国 的 城 市 乡 村,受其强 烈 的 震 撼,民 众 的 文化心 理 也 逐渐 发 生转变,部 分 先 进 的 中 国 人 幵始接受西方近代 民 主、自 由、平等 的观念。对西方 资 本 主义制 度和 文化 的憧憬,引 发 了 人们 对 中 国 固 有 制度 和 文化 的 反 思,向 西 方学 习成为 这个 时代 有识之士 的 一种共 识。西 学 的 不 断传播正潜移默化地影 响 着人们 的 政治和社会生活。
甲午战后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中 央 集权 的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在清 代 发展 到 了 顶峰,到 了 晚清,因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的 入 侵,君主专制 的 弊 端 更加 明 显,逐渐 成 为 了 中 国 近代社会 发展 的 障碍。君 主 昏庸、宫 廷政变、太后 垂 帘、宦 官干政、官 僚腐 败,君主 专制制度所衍生 的 各种弊病 都在此 时尽显无遗。专制制度 的 腐败 决 定 了 战争 的 失败,而 战 争 的 失败 则 更加 加 深 了 专制制 度 的腐 败,恶性循环,愈演 愈烈。中 国 近代 先进 的 知 识分子 在西 方 学 说 的 影 响 下,面对 中 国 重重加深 的社会 危机,他们 不 再仅仅局 限 于“器物”上 的 学 习,而 是进 一步要 求制 度 上 的变革,因而其批判 君 主 专制 制度 的 呼 声 也越来越大。
1.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在 古 代 中 国,君 主 的 一切 都 被套上 了 神 圣 的光环,君 主 也 被认 为 是专制 制 度 的 核 心。近代批判 专制 主义首先 就是 从对君 主专制 的批判 幵始 的。郑观应 很早 就提 出 “所冀 中 国上效三代 之遗风,下 仿泰西 之 良 法,体察 民情,博采众议。务 使上下无 扞格之虞,臣 民泥 异 同 之 见。 ”他认 为 中 国 只 有在 政治 上 改变君 主专制制度,才有可 能走上 资 本主 义 的道路,才 能 实现长 治 久安。
2.批判 专 制 统治治术
历 代 专制君主为 巩 固 自 身 的 统 治,除 了 建立一套完 整 的 专制制度 作 为 保 障外,还 实行 了 一 系 列 的 专制统 治 治 术。“羸秦暴兴 以 降,独夫 民 贼无代不 作,率 皆 敝 屣 公理,私土地、人 民 为 已有 … … 不满 于 己之所 为,乃施 以 种种 牢 笼、束缚、压制、威胁之术,以便其私 图。”而且“供一身 之不足,又欲为 子孙万世之计,而一切 酷烈 钮制 之法 乃 繁然兴矣。” 所 以 梁启 超 总 结道,“数千年 民 贼,既 以 国 家 为 彼 一姓之私产,于是 凡 百 经营,凡 百 措置,皆 为 保护 己 之 私 产 而设,此 实 中 国 数千年来政 术之 总 根源也!”晚清 以 来,对专制 统 治 治 术 的 批判 主 要集 中 在对愚 民 政策和 科举制度 的 批判。
3.批判 愚 民政策
愚 民 政策作 为 专制 统 治 者 愚 弄、钳制人 民 思想 的 政策,不仅捉杀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创造性,而且还大 大加 深 了 中 国 人 的 愚 昧和奴性,使人 民 朝 统 治 者所希望 的 方 向 接受教化。专制 统 治 者极 力 鼓 吹 和 推 行 愚 民 政策是从维 护 其 统 治 的 角 度 出 发,并将之 作 为 一种 统 治之术加 以 运用。随着 中 国 近代 社会 的 推进,要广 开 民 智 则 必 然 要深刻地批判 愚 民 政策。
4.批判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作 为 专制统治 者控制 士 人 思想 的 工 具,增 强 了 专制君主对社会思想文化 的控制,既是巩 固 专制 制度 的 重要手段,也 是 文化专 制主义 重要 表现形 式。明 清 时 期 的“八股取 士”更 加 是将科举制度绝对化 了,专制统 治 者 企 图 用 此磨灭人们 的 权 利 和 责任意 识,把士 人变成仅供其驱 使 的奴才。晚清先进知 识 分 子批判 科举制度 既是在制度层面上对批判专制 主义 的 深入,更是 为 在理论上更 加 深 刻地批判 专制主义奠 定 基础。
5.批判“纲 常名 教”
纲 常名 教虽不 是程、朱创立,但宋代 以 降一直是 作 为 程朱理学 的 核心 内 容,也是清代统 治 者维 护 专制 主义统 治 的 思想基础。“三 纲 之 说,始 于《白 虎 通》,乃 飮、固 诸 儒 之论。宋儒师 其说,遂至 以 尊压卑,以 贵 压 贱,以 强压 弱,戴东 原 极论其弊,谓 死 于法犹可言,死于 理不可言。” 其 在 塑造 中 国 传统伦 理道德 的 同 时又虐 杀 了 中 国 人 的 精 神 文 化思 想、僵化 了 整个社会秩序。
6.批判“道统说”
道统 是指儒家传道 的 脉络和 系 统,南宋朱熹 首 次使用“道统”一词 概括儒 家 的 传 道系 统,“盖 自 上 古 圣神 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 自 来矣。” 他为 了 程朱理学 能争夺正 统地位而在唐代韩 愈 的 基础上进一步 编造道 统说,认为 儒家 的 道统是 以 周 敦颐、二程上承孟 子 的,而 自 己又继承周、程 为 儒家 正统。本 为 儒家 自 身 谱 系 脉络 的 道统说 因 维护 尊君思 想 的 需要,起 到 了 对 内 辨 别 派 系、对外排斥 异端 的 作用,进而成 为 了 专制 统 治 阶级的护 身 符。
甲 午 战 后 批判 专制 主 义 理 论 思潮 具有 强 烈 的 政 治 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批判 君 主 专制制度本 身 就是一项政 治 性极 强 的运动。无论是改 良运动还是革命潮 流,在 甲 午 战后 的 转 型 时代 里 互相 影 响 和 激 荡,都 对晚清 王朝 的 专制 统 治 造成 了 巨大 的 冲击,影 响 了 中 国 近代政 治 的 发展。另 一方 面,在批判专制主义理论 时,由 学 术而延 伸 到了 政 治,带有浓郁 的 政治色彩。
总结
中 国 近代 民 主 兴起 过程 的 一个侧 面 也 就 是对专制 主义进行批判 的 过程。而破 除 旧 思想 的 网 罗,是创立新世界 的 必要前提,也 正 是 因 为 如此,才会在 甲 午 战 后 兴起 一股 巨 大的 对专制 主义理 论 总 结 性探讨和 批判 的 思潮。
在这股思潮 的 感 召 之下,中 国 先 进 的 知 识分子在着力 于批判 中 国 传统政治 的 思 想汇成 了 中 国 近代 史 上 一 次重要 的 思想解放潮 流,加 快 了 中 国 人 的 独立 自 主意识、平等 自 由 思 想和 权利 义务 等观念 的 觉醒,同 时 也 进 一 步促进 了 中 国 近代 民 主 启 蒙 思想 的发展。总 之,甲 午 战 后 对专 制 主 义 理 论 思潮 的 批 判 具 有继往开来 的 作 用,既肩 负起 了 近代启 蒙 的 使命,促进 了 民族 的 觉醒,又 加 快 了 中 国 近代化 的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