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生丁盛世福运昌,四时为乐允无疆:以史为鉴,看明朝户籍制度优劣

生丁盛世福运昌,四时为乐允无疆:以史为鉴,看明朝户籍制度优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27 更新时间:2024/2/10 20:19:19

户籍制度自古有之,在我国古代的国家统治当中扮演着,非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后人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明朝延续二百七十六年之久,而这当中户籍制度进行了多次的变迁,明代的户籍制度继承了前代的优点,而又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了革新。

最终具有独属于明朝的鲜明的特点,是我们研究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非常好的典型。

一、纸上有春秋,与伟大时代同行

古代户籍制度是一项以人口管理和统计为主要职能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并制定和执行一套严密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并且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对户籍的管理和控制。

古代户籍制度兴于商殷,末至明清,期间经历多次修改完善,起起伏伏,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至今。早在商殷的甲骨残片中我国考古学家就已经多次发现“登人”的字样,想来是登记人口的含义。后西周的井田制又将户籍制度与田地相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连绵不断的战争,推出了与兵制相关的“什伍”制度,为了躲避繁重的兵役,中国老百姓自此开始了与户籍制度的抗衡与破坏。

秦灭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国家的大一统。秦朝立国之后,不仅进行了“度量衡”上的改革,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这其中就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在秦朝首次出现了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法律,对户籍制度的管理变得更加的严密,户籍制度的制定也要更加的周密详细。

户籍制度第一次重大变化发生在魏晋南北朝,群雄割据,天下烽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战乱时代所孕育出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制度,都与先前的太平盛世大不相同。

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立法形式多样化,法律形式繁多,多种法律共同管理着户籍制度。

二,户籍出现分化,出现了以“士庶”、“黄白”和职业为分化依据的分化,尤以“士庶”为甚,士和庶的社会地位在当时可以称得上天差地别。三,重建了户籍管理组织。四,实行严密的户籍核查方法。

自隋以后的户籍制度日臻完善,随着时间在不断的详进及进步。除了元朝,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管理不善复杂混乱,可以说是户籍制度的一次历史上的倒退。此后的户籍制度都处在上升进步当中。

据我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的演化及变迁,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有着户口类别复杂繁多,社会职能多元化,户口登记核查方式严谨,人口迁徙和流动受到严格的控制等特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阶级制度,高等级的户籍在当时的享有社会上的特权。例如高等户籍子弟并不用参与繁重的兵役徭役,而被贴上了兵籍标签的人家则难逃世代参军为兵的命运。

古代户籍制度对当时人民的压迫,以及封建制度内部的腐朽,致使古代户籍制度根本没法朝着利国利民的方发展。故而户籍制度与封建制度共同走向崩溃与灭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注定难逃的命运。

二、劲草不随风,明朝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

随着历史不断的更新迭代,户籍制度的等级身份性在不断的减弱,而到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平等化就变的更为明显,统治者是无法逆历史的大潮流而为的。户籍制度尤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人口的固定化,封建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免生异变,限制着户口的流动。

在唐朝时,即使是想去隔壁县城务工,都需要官府签署一大堆的公文文书。还需随身携带,每到关口都需要层层检验,缺一就会被请入官府的大牢。可想而知,这种户籍制度是无法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

在明朝开国之时,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之中,而故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尽快的恢复国家的运转。第一件事便是尽快地建立户籍制度,此为兴国之本、立国之基。在明初统治者的一系列措施之下,国家的发展效益较好,成为了继汉唐之后的又一个盛世时期。

而其中明朝户籍制度的建立完备、详细、严密,对于国家兴功不可没。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己令总兵官拾取,其或迷失散在军民之间者,许令官司送纳。” 建立了户贴制度。

但是户贴制度在明朝仅仅存在了十年时间,就被黄册制度所取代了。黄册制度是在户贴制度的基础上的一次制度革新,它比户贴制度更加的系统化,更加具体详细,也更加的高级。 当时规定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黄册中详细的记载着当时每一户的细致情况。

以便用来精确的统计人口,制定赋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之用。

《明史》中记载: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百户为十甲。甲十户,名全图。其不能十户,或四五户若六七户,名半图。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各编一册,册首为总图……其排年坊、里长消乏者,于百十户通丁粮近上者补之,有事故绝者附畸零。”

明朝对于黄册的管理非常的严格和细致,以至于明朝的户籍档案从未出现过中断,这也得益于明朝的里甲组织。黄册在编纂,还有使用对象和使用时间的要求都十分的严格。

在当时由里甲组织来负责编篡重要典籍,因此保证了黄册记载的准确无误。但是明朝后期,因为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黄册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效力。

明朝中期之后,人民对于赋役的不满越积越深,而为了保证国家的征役能够正常的运行下去。明朝用了一条鞭法,究竟什么是一条鞭法呢?《明史》记载:

“一条鞭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全葬。力差,则计其工时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役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一条鞭法的推行,逐步淘汰了黄册制度。不再以丁户为主要征调对象,而改为以田地为主。而农民也因为一条鞭法的推行,获得了更多的人身自由。

三、春风化细雨,明朝户籍制度的意义及启示

因为害怕造成过于严重的社会动乱,明朝不得已出台了非常多的安抚流民的政策,也就对于人口流动放宽了许多。促进了百姓异地经商,使资本主义以微弱的式态在萌芽,在很大的程度上恢复和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人口迁徙政策的放宽,促使其产生了很多的移民。而移民必然会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和繁荣,让南北方的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的交流和融合。取长补短,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友谊和技艺,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上文我们也说过,因为赋役让人民和朝廷的矛盾日趋激烈,徭役本身就是在强迫人民为封建统治做无偿的劳动。这本来就不合情理,日积月累,随着人民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必然会反抗这一不合理的制度。明朝后期废弃黄册,这无疑是将户籍制度与兵役和徭役进行解绑,这让广大的劳苦人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解放。

结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通过对明朝的户籍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总结出古代户籍制度的优劣利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户籍制度,才能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真正服务于人民的户籍制度。作为后人我们对于历史,应当哀之鉴之。

人民兴则国家兴,人民是国家发展的载舟之水。我们在了解明朝的户籍制度的同时,看到了制度的制定更加的符合人民的利益,才可使国家日益繁荣、长治久安。故我们也应该思考,现代的户籍制度是否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加以更正,促进社会的发展。

更多文章

  • 竞争海洋陆上争霸,中亚霸主妄想成下个成吉思汗,侵占明朝成奢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15世纪初期的时候,帖木儿在中亚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帖木儿帝国,在十年之间掀起了一场帝国风暴,通过他的不断军事扩张,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地域。至此,帖木儿变得非常的膨胀,甚至想要将自己的领土逐渐向东方国家延伸,侵占明朝。但是众所周知,历史上只有我国的成吉思汗,曾向西方不断扩张领土,最终还推翻了南宋,成

  • 明朝最恶毒太监,杀了一千多个小孩,只为重新做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十大太监排名,明朝太监邓瑛,明朝太监赵无极简介

    正是意识到这点,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便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严格控制宦官的权利,将可能的现象扼杀于摇篮中。朱元璋明确规定,宦官不能读书认字,不能干政。甚至在皇宫门口设置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以示威胁,同时警醒自己。可人终有倒下的一天,朱元璋走后,明成祖朱棣便忘了老祖宗的规矩。在靖难之役时,因

  • 李商隐很有才学,朝中还有关系,为何一生不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前途无量李商隐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不仅文章写得漂亮,字迹也十分工整。829年,17岁的李商隐来到了洛阳,凭借出众的才华,立即得到了东都留守令狐楚的注意,他对李商隐非常赏识,亲自指导李商隐“今体、章奏之学”,还让自己的儿子令狐绹跟随李商隐交往,双方形成

  • 《国史粗讲》:元朝的人是如何认知元朝正朔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正朔这件事情,元朝的汉人居然也有双重认知。为什么呢?元朝把帝国的人分为了四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指的是公元1234年被蒙古征服的金朝人,南人说的则是南宋人。我们要知道这个汉人里面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汉人之外,还包括了汉化了的契丹人、女真人等等。金朝后期,人口超过5000万,虽然与蒙古征

  • 唐代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丧葬礼仪行为中的消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皇室葬礼规格,礼制简介,礼制是什么意思

    中国人自古就有“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根植于文化传承之中,并衍生出了形制各异的丧葬行为礼制和相关观念,唐代也是如此。唐代十分重视丧葬礼制,不同民族、阶层、地域都有富有各异特色的丧葬礼仪,这些关于丧葬文化的内容是研究唐代礼制的特殊角度。不同丧葬礼制也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消费水平,从唐代丧葬消费中,

  • 以茶买马,互通往来,吐蕃和宋朝的茶叶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时制定的专门的茶叶贸易政策,唐朝茶税的出现意味着,西夏皇室购买宋朝茶叶

    引言北宋时期,茶叶受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追捧和喜爱。由于制茶技术的提升,使得茶叶味道有所改进,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叶这种“饮品”在更广阔的地区、更多人群之中传播。北宋时期的制茶行业和茶叶贸易蓬勃发展,在宽松的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茶叶成功为北宋王朝增光添彩,成为北宋政治、经济、外交、

  •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过程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人口迁移一、南迁的背景战争由于唐朝的独特的制度,节度使是最具唐朝特殊的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边境。长期的镇边生涯,使得各个节度使的兵力、财力,都达到了顶峰。届时唐末的朝廷,国力亏空,朝堂混乱,各节度使开始蠢蠢欲动。安禄山便率先发动叛乱,整个北方随即被战火覆盖。自此刻始,北方民众开始南迁;黄河中下游

  •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特颁布一条法令,背后竟藏着他的一段辛酸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368年,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之后,在应天府称帝,宣布国号为大明,并在当年的秋天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朱元璋登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他颁布的各种法令中有一条比较有意思:读书人不愿意为君王所用,即是死罪。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件朱元璋的心酸往事,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是刘

  • 明朝一大臣经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陌生人见面的时候,明眼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他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人则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会特意的在穿着方面下功夫。然而也有些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做出不合身份的事情来。在《宰相刘罗锅》里面有一个叫孙有道的官员,他整日里总是穿着一套破烂不堪的官服,以至于乾隆皇帝把他当做了节俭、清

  • 刺史因为不能喝酒而推辞任命,唐太宗大怒:之前答应了还能反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卢祖尚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卢禧是隋朝的虎贲郎将。等到卢祖尚成年时,正好赶上隋末天下大乱,因为他家中比较富有,一直以来乐善好施,在家乡以侠义闻名,所以当时不少人前去投奔他。卢祖尚考虑到天下已乱,为了保护乡里,他干脆组织起一些勇士,防备周围的流寇。这时候卢祖尚才19岁,但因为出身将门,深知兵法,他率领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