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087 更新时间:2024/3/6 13:50:42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以一首《长恨歌》道尽了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也道尽了安史之乱的无奈。

唐玄宗末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了一场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唐朝由盛走向了衰落。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它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统治者内部矛盾和地方割据势力矛盾的体现。

唐玄宗之时,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呈现出了盛世的景象,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多迁徙流亡。

唐朝最高统治集团也日益腐坏,不论是李隆基还是杨玉环,乃至是史思明都过着声色犬马、权欲熏心的生活,这些经济矛盾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史思明和安禄山叛变之后,各地将领纷纷响应,背叛了唐王朝,这场战争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之时有数千万人都死于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不仅毁掉了这个繁荣的王朝,而且还对唐朝的文化经济发展、科举制度、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唐代诗风嬗变

超说少年强则国强,但百姓和国家始终都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唯有国家强大,百姓才能强。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百姓的心中升起了一股巨大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使得唐诗的诗风由蓬勃走向了垂败。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文人为躲避战争,纷纷向南迁徙,加速了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南下人士深度融入江南文化,使得唐朝诗歌格局发生了由北盛南衰到南盛北衰的逆转;

诗歌的格调也由阳刚转向了沉郁,整个诗坛的创作风向由昔日的浪漫、豪迈、洒脱、开放变得平淡、疲软、抑郁了起来。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人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和主体意识,他们作诗主要是为了张扬自我的生命意志。

因此不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的诗歌都带有一种天然的自信。

盛唐之时,文坛传颂的是“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自信,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见露华浓”的柔软。

但晚唐之时,诗风却变成了“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悲怆。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军人们开始无差别的对百姓、文人进行攻击,无数无辜之人就这样死在了敌人的马蹄之下。

诗人被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痛苦包裹着,他们的作品也显示出了明显的颓废化趋势。

唐朝诗人书写了大量指责世道不公,怀才不遇的诗歌,就连被称之为盛世代表的李白也因为战争而遭到了关押。

安史之乱对唐朝文人的打击不仅是生理上的打击,更是心理上的打击。

盛唐蓬勃之时,诗人的创作题材是天马行空的,他们关注个人情绪,关注个人欲望,他们浪漫而美好。

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们却将目光放在了现实之上,增添了几分理性,再也没有了当初一飞冲天的浩气。

安史之乱爆发后,经济的变化

755到763年是唐朝人民的噩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这个繁盛至极的王朝便繁花落尽,瞬间枯萎,藩镇割据伤掉了大唐的元气。

唐代宗为了平定叛乱,重展往日之雄风,进行了许多改革之策,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实现愿望,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唐德宗登基之后,继承先帝遗志,勤勤恳恳,一心为国,使朝廷有了起色之意。

大唐中兴成为了唐德宗的使命,他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从经济入手进行了税制的改革。

安史之乱的爆发极大的动摇了唐朝“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使得先前的税收制度无法再延续,唐德宗专门对之前所实行的税收制度进行了调整,将许多土地还给了人民。

唐德宗是一位勤俭的皇帝,他为了节省钱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连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放弃了。

他身先士卒,带头节省,使得唐朝朝廷掀起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气,但是仅凭王室的力量,并不能改变经济的萎缩。

他为了开源节流,听从宰相的建议,推行了新的税法,即将之前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税,一年收两次税,分夏季和秋季征收。

两税法的推行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的收入,而且还简化了收税的手续,解放了劳动力,对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可惜的是,两税法案因土地兼并问题严重,钱币流通量不足、贫富差距不均等客观问题,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唐朝的危局。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对交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代的交通四通八达,尤为繁荣,海上贸易频繁,陆路治理井井有条,丝绸之路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时之间,万国来朝,天南地北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了唐朝交往交流。

就在内陆战争不断,交通受阻的时候,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了起来,南海的交通甚至还超过了陆路交通。

安史之乱前,唐朝的主要交通通道集中在陆路地区,海路的承载力相对较弱。

但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一直在打仗,百姓纷纷南逃,使得南方迅速发展,不仅是广州的航线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展,而且扬州等地也出现了许多繁华的港口。

唐德宗时期,南海诸国纷纷来到唐朝,向唐王室示好,广州、扬州、明州都因为海上交通的缘故,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有不少珍贵的瓷器、丝织品和茶叶都由此运往海外,通达的海上交通与频繁的往来贸易也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创造了大量税收。

唐王朝为了保证收入,发展军事力量,开始大力开发江南,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唐朝末年乃至宋元时期的中国格局。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对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激烈的,对交通、商品贸易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科举制度的冲击

人才是国家之本,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唐王朝的思想文化秩序,不少学者开始主动反思起了唐朝衰败的原因。

学者们认为国家的衰败与儒家文化的没落息息相关,是儒家文化没落导致了胡骑乱华的后果,而儒学之所以衰弱则与科举制度的弊端息息相关。

尚书左丞贾至认为过去的学子们在学习儒家文化的时候只知道强记内容,而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达到修身养性的结果。

他认为想要改变这一点就要提倡经世致用,以经世致用来作为科举考试的人才。

唐肃宗一朝的礼部尚书杨绾也对科举之事尤为在意,曾几次上书请皇帝整顿科举,纠正科场之弊。

他说:“国之选士,必藉贤良。盖取孝友纯备,言行敦实,居常育德,动不违仁。体忠信之资,履谦恭之操,藏器则未尝自伐,虚心而所应必诚”。

在这些官员的倡导下,朝廷开始大力整治起了科举制度,以巩固皇权纲纪为出发点,大力倡导复兴儒学,重振了士风。

唐朝末年的科举考试主要以务实为主,选取的大多是务实实干、关注现实的才子。

在科举制度的转变和统治者的要求下,唐朝文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居安思危,这场安史之乱的爆发将唐朝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弊病全部揭露了出来。

若是唐玄宗没有沉迷享乐,早点查漏补缺的话,那或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爆发了。

但是诚如马未都所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关于盛世、关于安史之乱,关于历史的孰是孰非,已然成为过去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这次事件分析自省,得到启发,将前人走过的路当作自己走过的路,避免悲剧重演。

参考资料:

《后唐书》

《长恨歌》

《唐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生丁盛世福运昌,四时为乐允无疆:以史为鉴,看明朝户籍制度优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天顺年间内外形势,明朝天顺六年贡生名单,一句话总结明朝末年

    户籍制度自古有之,在我国古代的国家统治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后人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明朝延续二百七十六年之久,而这当中户籍制度进行了多次的变迁,明代的户籍制度继承了前代的优点,而又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了革新。最终具有独属于明朝的鲜明的特点,是我们研究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非常好的典

  • 竞争海洋陆上争霸,中亚霸主妄想成下个成吉思汗,侵占明朝成奢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15世纪初期的时候,帖木儿在中亚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帖木儿帝国,在十年之间掀起了一场帝国风暴,通过他的不断军事扩张,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地域。至此,帖木儿变得非常的膨胀,甚至想要将自己的领土逐渐向东方国家延伸,侵占明朝。但是众所周知,历史上只有我国的成吉思汗,曾向西方不断扩张领土,最终还推翻了南宋,成

  • 明朝最恶毒太监,杀了一千多个小孩,只为重新做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十大太监排名,明朝太监邓瑛,明朝太监赵无极简介

    正是意识到这点,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便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严格控制宦官的权利,将可能的现象扼杀于摇篮中。朱元璋明确规定,宦官不能读书认字,不能干政。甚至在皇宫门口设置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以示威胁,同时警醒自己。可人终有倒下的一天,朱元璋走后,明成祖朱棣便忘了老祖宗的规矩。在靖难之役时,因

  • 李商隐很有才学,朝中还有关系,为何一生不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前途无量李商隐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不仅文章写得漂亮,字迹也十分工整。829年,17岁的李商隐来到了洛阳,凭借出众的才华,立即得到了东都留守令狐楚的注意,他对李商隐非常赏识,亲自指导李商隐“今体、章奏之学”,还让自己的儿子令狐绹跟随李商隐交往,双方形成

  • 《国史粗讲》:元朝的人是如何认知元朝正朔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正朔这件事情,元朝的汉人居然也有双重认知。为什么呢?元朝把帝国的人分为了四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指的是公元1234年被蒙古征服的金朝人,南人说的则是南宋人。我们要知道这个汉人里面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汉人之外,还包括了汉化了的契丹人、女真人等等。金朝后期,人口超过5000万,虽然与蒙古征

  • 唐代社会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丧葬礼仪行为中的消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皇室葬礼规格,礼制简介,礼制是什么意思

    中国人自古就有“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根植于文化传承之中,并衍生出了形制各异的丧葬行为礼制和相关观念,唐代也是如此。唐代十分重视丧葬礼制,不同民族、阶层、地域都有富有各异特色的丧葬礼仪,这些关于丧葬文化的内容是研究唐代礼制的特殊角度。不同丧葬礼制也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消费水平,从唐代丧葬消费中,

  • 以茶买马,互通往来,吐蕃和宋朝的茶叶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时制定的专门的茶叶贸易政策,唐朝茶税的出现意味着,西夏皇室购买宋朝茶叶

    引言北宋时期,茶叶受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追捧和喜爱。由于制茶技术的提升,使得茶叶味道有所改进,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叶这种“饮品”在更广阔的地区、更多人群之中传播。北宋时期的制茶行业和茶叶贸易蓬勃发展,在宽松的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茶叶成功为北宋王朝增光添彩,成为北宋政治、经济、外交、

  •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过程与影响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人口迁移一、南迁的背景战争由于唐朝的独特的制度,节度使是最具唐朝特殊的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守卫边境。长期的镇边生涯,使得各个节度使的兵力、财力,都达到了顶峰。届时唐末的朝廷,国力亏空,朝堂混乱,各节度使开始蠢蠢欲动。安禄山便率先发动叛乱,整个北方随即被战火覆盖。自此刻始,北方民众开始南迁;黄河中下游

  •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特颁布一条法令,背后竟藏着他的一段辛酸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368年,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之后,在应天府称帝,宣布国号为大明,并在当年的秋天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朱元璋登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他颁布的各种法令中有一条比较有意思:读书人不愿意为君王所用,即是死罪。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件朱元璋的心酸往事,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是刘

  • 明朝一大臣经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陌生人见面的时候,明眼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他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人则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会特意的在穿着方面下功夫。然而也有些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做出不合身份的事情来。在《宰相刘罗锅》里面有一个叫孙有道的官员,他整日里总是穿着一套破烂不堪的官服,以至于乾隆皇帝把他当做了节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