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隋朝十大名将(上)

盘点隋朝十大名将(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981 更新时间:2024/3/11 2:15:51

十、勇决善战——张须陀

张须陀(565年——616年),写果,河南灵宝人,祖藉河南召县。性刚烈、有勇略。历官齐郡丞,尝开仓放粮。迁河南道讨捕黜陟大使,率部平定农民起义,击王薄、败裴、石,前后三十余战,所至克捷,威振东夏。摺迁荥阳通守,率部讨伐翟让、李密瓦岗军,中计兵败身亡。追赠光禄大夫、荥阳郡守。

九、名将良守——来护儿

来护儿(?——618年),字崇善,江苏扬州人。雄略秀出,涉猎书史,慨然有立功名之志。一生戎马,平陈国、定江南,累功迁左翊卫大将军、封荣国公,炀帝杨广称为名将良守。尝以行军总管三征高丽,及平定杨玄感之乱。累功迁左翊卫大将军、,封荣国公。大业十四年,随从炀帝杨广巡幸江都,于兵变中遇害。

护儿为人“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位列上将,显据大国,道消遘难,忠至不渝”。

八、位极人臣——宇文述

宇文述(546年——616年),字伯通,内蒙古武川人。累官安州总管,以翊戴炀帝杨广之功,拜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灭吐谷浑、夷杨玄感,三征高丽,为炀帝恩遇,贵宠一时莫比。然便僻足恭,柔颜取悦,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默默苟容,偷安高位。为君子所讥,享年七十一,追赠司徒、尚书令。

七、刚烈过人——达奚长儒

达奚长儒(生卒年不祥),字富仁,河北蔚县人。少有志操,胆烈过人,以质直恭勤见称。自结发从戎,攻城野战,所当必破,有骁雄之略,擅御侮之功。隋文帝杨坚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尝以步卒二千,抗十万之虏,师歼矢不,勇气弥厉,杀伤万计,致突厥可汗夺气而退却,何其壮烈。官至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卒于任上,谥号威。

六、威惊绝域——史万岁

史万岁(549年——600年),陕西西安人。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每行兵用师,未尝不身先士卒。为将雄断过人,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死,临阵对敌,应变无方,虽古之名将未能过也。开皇二十年(600年),遭宰相杨素陷害,坐罪处死,时年五十二。

“万岁实怀智勇,北却匈奴、南平夷、獠,兵锋所指,威惊绝域。论功杖气,犯忤贵臣,偏听生奸,死非其罪,人皆痛惜,有李广之风焉。”

五、俶傥英略——贺若弼

贺若弼(544年——607年),字辅伯,河南洛阳人。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平陈之役,俶傥英略,若弼居多,勋庸绰有余地。擢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居功自傲,心生怨怼,遭致罢官下狱之厄。及炀帝杨广即位,因与高颎、宇文弼私下议论炀帝侈奢,被人告发,以诽谤朝政之罪处死。

“若弼功成名立,矜伐不己,竞颠陨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质于斯祸”。

四、威声动俗——韩擒虎

韩摛虎(538年——592年),字子通,河南新安人。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少慷慨,以胆略武烈知名。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略知大旨。平陈之役,忠勇奋发,贾余勇以争先,擒获陈朝天子以武毅威雄称重。进位上柱国、大将军,封寿光郡公。后奉命镇守金城,防御突厥,拜凉州总管。开皇十二年(592年)去世,享年五十五。

“摛虎累世将家,威声动俗,敌国即破,名遂身全”。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

三、一箭双雕——长孙晟

长孙晟(552年——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人。性通敏,略涉书记,工弹善射,矫捷过人。官至右骁卫将军,志在功名,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在与突厥交往二十余年,因机制变,釆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以夷制夷,分化突厥,致使北境安宁,可谓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享年五十八。唐太宗时期,追赠司徒、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

二、运筹决胜——高颎

高颎(541年——607年),字昭玄,河北景县人。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好兵事,多计略。霸图伊始,早预经伦,言听计从,有文武大略。平陈之役,任元帅府长史,参帷幄之谋,决胜千里。以功授上柱国,封齐国公。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自余立功立事,不可胜数。年将二纪,朝野推服,物无异议,致治升平,论者以为真宰相。属文帝将废储宫,由忠信而获罪,削职除爵;至于炀帝即位,以为太常卿,逮炀帝方逞浮侈,以忤时而受戮。时年六十六。及其受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己。

一、功盖群臣——杨素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陕西华阴人。少而轻侠,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以功名自许,“扫妖氛于斗牛,江海无波;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历官荊州总管、越国公。及炀帝杨广即位,奉命平定汉王杨谅之乱,以功拜尚书令、太师,进爵楚公。享年六十三,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景武。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文章

  • 正史之中,隋朝24位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朝十大名将简介,隋朝名将名人,隋朝的名人猛将有哪些

    24·刘方刘方是宁夏吴忠人,刚决有胆气,一生为将,讨尉迟、击突厥、平交趾,伐林邑,刻石纪功,威震殊俗。卒于军中,马革裹尸而还,追赠上柱国、卢国公。23·周法尚周法尚是河南汝南人,果劲有风概,好兵书。平陈国、抚岭南,西讨吐谷浑、东征高句丽、内平杨玄感,卒于军中,时年五十九。追赠左武卫大将军、谯国公,谥

  • “道士贩子”王圆箓发现敦煌莫高窟后,将大量经文国宝卖给外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敦煌莫高窟经卷下落,敦煌莫高窟道教写经手稿,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故事

    比如,声名赫赫的“道士贩子”,名叫王圆箓。这家伙意外发现敦煌“莫高窟”后,将大量经文,谋取非常便宜的价格,成批地卖给外国人。这位道士究竟图什么呢?当然是挥之即来的钱财了。出了道士之外,还有一位天才的“古玩鉴定师”,谁能想到,这种文物内行居然变成了牟取暴利的“古玩商人”。他就是业界熟悉的卢芹斋。卢芹斋

  • 唐朝的政治制度导致宦官权势滔天,宦官专权的根源便是专制的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处于魏晋门阀制度到宋明官僚士大夫政治制度的过渡时期。在唐朝建立初期,实施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门阀制度,也就是贵族统治,各贵族和皇帝以血统为纽带联合起来统治国家。作为君主想要统一天下,必须要获得世家贵族的支持。士族权利和皇权本身处于一种既互相威胁却又互相扶持的关系之中,而科举制度的实施却打破了

  • 唐朝在东线的失当战略导致新罗做大,逐步控制半岛大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唐灭百济、高句丽,新罗成了除了唐王朝之外半岛上的唯一政权初唐时期,半岛上三国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其中高句丽最强,除了占有半岛北部之外,核心区域是中国东北辽东地区和吉林以东一直到日本海,高句丽和百济是一伙儿的,一起欺负新罗,新罗投靠唐王朝以求自保。高句丽起源于辽东地区,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

  • 唐朝和新罗进行七年战争,由于内部斗争和吐蕃的干扰导致丧失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和新罗友好关系的起源以及新罗人的逻辑唐王朝东征高句丽,最初的理由之一就是应新罗邀请,保护新罗不受高句丽、百济以及倭国侵略。高句丽又臭又硬,百济还一直和高句丽绑在一起,唐王朝于是把百济和高句丽列在灭国名单上。耗时近三十年,在新罗协助下终于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整个半岛大部分领土归属大唐,新罗保持了其

  • 唐朝五代时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导致当时假子制度十分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而这种特殊行为之所以会逐渐蔓延开来,是因为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人口大幅度降低,每家每户都缺少男丁,所以会经常性的出现这种收养子的情况。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些养子在过继后,会改姓,并且不会受到区别对待,而是和养父的亲生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因此,这些养子也通常会被委以重任。唐、五代的

  • 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仅有两人善终,还有三人夭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都属于惨死,只有两个儿子算是善终。善终者——两人九皇子——唐高宗李治(55岁,病死)李治不用多说了,大唐皇帝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之一。别的皇帝怕老婆,比如隋文帝、明孝宗等,起码皇权都还能抓在自己手上。李治倒好,被武则天拾掇得服服帖帖。武则天不仅管

  • 吐蕃与唐朝战和不断并不断扩张,频繁的战事使其分裂为四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

  •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与唐朝征战不断,最终分裂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

  • 南诏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士兵选拔有严格标准,冶金水平也不下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之朝,在对外战争上从不手软。打突厥,打吐谷浑,打高丽,打吐蕃......周边的国家几乎被大唐打了个遍。那么为何一个小小的南诏国,就让唐军折戟马下了呢?下面就来看一下南诏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事制度均田制,据《蛮书》记载:每家每户按“双”(即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