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北伐匈奴加速其分裂,而内部矛盾激化迫使汉武帝颁布罪己诏

汉武帝北伐匈奴加速其分裂,而内部矛盾激化迫使汉武帝颁布罪己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053 更新时间:2024/1/26 8:38:46

北方游牧民族难以被彻底消灭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汉武帝时期,即使后来的唐朝灭突厥、金国灭辽、明朝灭元实际上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不久之后游牧民族再度死灰复燃。问题主要是无法对北方草原实现有效统治。

灭掉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实际上并不难,如果国力足够强盛,击败其主力,甚至灭其国并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也有王朝做到过。然而,即使击败或灭掉了对方的国家,但却无力将大草原彻底纳入统治,这才是无法根除北方边患的主要原因。

由于特殊的环境,北方游牧民族不适宜耕种,因此他们才会采取特殊的游牧生活,而游牧生活的根基就在于不固定性,需要经常性的迁徙。而中原国家的统治根基在于城市化,因为土地的相对固定,所以中原百姓的生活范围也相对固定,这极大方便了朝廷的有效管理。但中原的统治模式并不适于游牧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在通讯不够发达、交通不够便利的时代,注定了草原的粗放式管理。

不同的统治模式,注定游牧民族处在长期分裂和战乱当中,而中原王朝则相对较为统一稳定。而也正是这种差异,北方游牧民族不仅生存能力极为顽强,而且中原王朝无法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统治。

即使要削弱游牧民族,代价也极大

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作战往往付出的代价极大,原因同样有两点,一是古代运输相对困难导致作战半径有限,二是游牧民族机动能力强且较为分散,而中原王朝缺马和骑兵,很难对其主力形成毁灭性打击。

以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为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汉王朝为此付出的代价极大,以汉朝取得大胜的漠北之战为例。

元狩四年(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令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5万骑兵直到匈奴漠北王廷,为保证战争胜利,先后调集战马加上“私负从马”共24万匹,步兵数十万保障后勤。虽然只有十万大军直接参战,但动员总兵力高达50万人。此战匈奴损失9万多人,并损失大量战马和牲畜,造成了匈奴无法在漠南立足,逐渐向蒙古高原西北迁移。

漠北之战示意图

此战西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代价同样巨大,汉军伤亡高达七八万,马匹损失十多万匹。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汉朝的战马不足,只能选择步骑协同作战,而匈奴相对于汉朝来说,恢复能力极为惊人。

可以说,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完全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战法,漠北之战后双方长达数年再未爆发大规模战争。但由于匈奴恢复力相对较强的缘故,汉朝虽然在前期取得了不少胜仗,但在后期战马存量下降之后,已经很难再对匈奴造成威胁,并直接导致了后期的多次战败。

汉朝付出代价巨大,不得不停战

其实与秦朝能够一统天下一样,汉武帝的功业同样离不开前几任皇帝的积累,尤其是文景两代帝王,为汉武帝打下了足够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多次与匈奴的作战中,这种积蓄基本被消耗一空。

1、国力损失巨大。虽然汉武帝前期对匈奴作战导致匈奴损失巨大,但汉朝的损失同样极为可怕,汉朝前期历经汉高帝、汉惠帝、吕雉、汉文帝、汉景帝数代帝王恢复的国力被消耗大半,汉朝户口减半,粮食库存基本消耗殆尽,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短时内完成恢复。

2、战马损失殆尽。为应对匈奴骑兵及动力强的问题,汉文帝分别在北部和西部建立了36所马苑,用官奴婢3万多人,这为汉武帝组建大规模骑兵军团提供了基础。历经文帝、景帝两代帝王,到汉武帝初期,全国上下战马存储高达30多万匹,然而在历经多次与匈奴作战后,战马损失基本殆尽。

刘彻

在付出了如此大代价的情况下,汉武帝却并没有达到彻底消灭匈奴的目的,虽然夺取大漠以南的土地,设立酒泉、五原等郡,但这根本就不是稳固的领土,是双方的交战区,匈奴随意来去。匈奴方面虽然损失惨重,无法在漠南立足,却很快就恢复了实力,再度对汉朝北部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对匈奴作战后期,李广利三次率兵进攻匈奴,结果一次无功而返,两次惨败收尾。

汉武帝的罪己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虽然后期汉朝对匈奴作战已经难以取胜,但朝野上下却依旧战意高昂,汉武帝不得不反思自己长久以来坚持的国策的正确性。武帝下《罪己诏》,单方面宣布和匈奴停战,但匈奴在经过数年休养生息后却恢复了过来,就在汉武帝去世的后元二年(前87年),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

不过汉武帝对匈奴作战虽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却也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匈奴左翼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迫使匈奴向西北方向迁徙,加速了匈奴的内部分裂,为后来汉宣帝时期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标签:

更多文章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便俯首称臣,崇祯:我还是死了算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是亡在满清铁骑手中。但事实上,明朝是亡于内忧,而并非外患。如果不是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满清也无法捡个大便宜。所以在满清刚入关时,打得旗号就是替崇祯皇帝复仇。那李自成与崇祯,是否就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呢?李自成其实并非如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之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

  • 马皇后问朱元璋,朱元璋顺嘴说:“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现在的百姓都过上小康生活没?”朱元璋顺嘴来了句:“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结果马皇后不依不饶,回了一句话,朱元璋愣是被这句话噎得干瞪眼!马皇后名叫马秀英,母亲早逝,她的父亲临终前把她托好朋友郭子兴照顾。念于故人的友情再加上马秀英本身聪明伶俐,郭氏夫妇对她是宠爱有加,收为义

  • 汉武帝使用酷吏打击豪强并推行“推恩令”,酷吏是其加强皇权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任用酷吏为打击豪强,作用显著汉武帝在位期间,使用了大量的酷吏,这些人包括张汤、义纵、宁成、主父偃等等。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任用他们呢?汉武帝即位后,没过几年就从窦太后手中夺得了大权,在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汉武帝的权力仍然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那就是地方性诸侯王与豪强的问题,这些诸侯王与豪强

  • 历史疑案:“闯王”李自成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闯王”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他建立大顺政权,率兵攻入北京城,随后崇祯皇帝自杀身亡,明朝灭亡,自己随后称帝。李自成进京但是命运给你的一切,都是需要有代价的。仅仅几个月之后,吴三桂突然在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反抗李自成。就在李自成和吴三桂两军激战之际,清军突然

  • 汉武帝之后土地兼并越发严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西汉初年,经过秦代15年的横征暴敛、秦末8年的高烈度混战,天下的人力、物力接近被榨干。“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背后是残酷的人口锐减,当时的总人口约为秦朝时的1/2,那些处于战火中心的名都古镇大多化为废墟。史载:刘邦即位后曾路过曲逆县,发现此地较为完好,城市建设、运行状况也许仅次于古都洛阳,不禁眼

  • 汉末三国时李姓并非大姓故名人较少且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虽然确实不算太多,但还是有的。比如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曹操麾下的大将李典、董卓麾下的校尉李傕、军师李儒、吕布的好友李肃,这些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而且都在三国时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那都是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历史走向的人物。李傕原本是董卓麾下的

  • 汉末三国时便有关于牙门的记载,应也设置牙门将之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牙门将简单理解就是守卫“牙门”的将领,所谓的“牙门”,就是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而什么是牙门呢?就是简单的城门吗?牙门将就是简单的守门将?当然不是了。如果简单理解从字面理解的话,牙门的确就是兼具防守的城门,而城门本身防守多依靠驻兵来实现,所以这些士兵便需要一个将领来率领,这便是“牙门将”。但是,从牙门

  • 汉末三国时丹阳兵纯粹为利而战,鲜有人能够驾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丹阳和三国丹阳兵东汉末年,丹阳郡隶属于扬州管辖,包括现在的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当时这些地区开发的力度都非常少,地区内多山、河流,民众聚集。曾经做过多年丹阳太守的诸葛恪对丹阳兵有深刻的认识,他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

  • 汉朝的青铜透光镜曾引起了沈括的好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出现了很多响当当的“神器”,使其与同期的罗马帝国并列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文明帝国。大汉“神器”里面有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的雁鱼铜灯、长信宫灯、铜牛灯,有当时用来计算道路里程的记里鼓车,有利用水力来春米、去粮食壳皮的水碓,更有天平式的湿度计及青铜卡尺等很多“逆天”的“黑科技”

  • 汉朝时猪肉仍是奢侈品,只有家境比较好的人才能吃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猪在古代都叫什么。大多数人都知道“彘”和“豚”是猪在古代的叫法,但你知道“彘豚豨”、“印忠”、“汤盎”、“黑面郎”及“黑爷”等等都是猪的名字吗?猪也是吉祥物和财富象征在汉代,猪这一名词丝毫不含贬义,反而有着比较高“社会地位”。从一些历史名人的名字中就能看出端倪,比如汉武帝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