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诉讼时效制度在宋朝成立,宋朝时效有哪些特点,为人们带来了什么

诉讼时效制度在宋朝成立,宋朝时效有哪些特点,为人们带来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902 更新时间:2024/1/25 8:22:19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诉讼时效制度的确立是法律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对法律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在此背景下,诉讼时效制度在宋朝得以确立。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基本功能是促使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以保障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宋朝诉讼时效制度的确立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当今社会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研究宋朝诉讼时效制度对完善当今社会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宋朝诉讼时效制度进行分析。

诉讼时效基本内容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该法定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不再进行的制度。

关于诉讼时效的具体规定,《宋刑统》卷二四“诉讼”条有相关规定:“若有因斗、争、盗、贼及斗殴等事致人伤死者,其伤人之家,在五日内应就事断决,若过二十日不断者,即听在一年。”若过二十日不断者,即停在一年。”

宋朝的诉讼时效规定对于维护当事人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宋朝对于诉讼时效有着严格的限制。那么为宋朝会有这样严格的诉讼时效规定呢?

首先,就诉讼时效制度产生的背景来看,宋朝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发生的经济纠纷与刑事案件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商业活动日益频繁,纠纷也随之增加。

其次,在宋朝之前,虽然存在着诉讼时效制度规定但其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宋代之前”是指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起至公元985年止的这段时期内。由于这一时期经济较为发达、商品经济发达、商业活动频繁等原因导致诉讼案件逐渐增多。

再次,就诉讼时效制度本身而言。诉讼时效制度是为了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交易方式日益丰富,这些都促进了诉讼时效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

宋朝诉讼时效的主要内容

宋朝诉讼时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根据《宋刑统》规定:“凡应由本司决之事,无论有无期限,皆为断决;其应州县决之事,虽有期限,但得减除。如有诉讼时效,虽有期限,不得减除。”所以在宋朝诉讼时效主要适用于诉讼案件中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包括婚姻、继承、合同、土地等纠纷。

(二)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

对于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宋朝规定:“凡诉讼案件,在案之日为起算日。其应审断之事,不在案之日者,其讼于官府及官司无决之日者,止于三十日。”也就是说对于诉讼案件在审理结束后的三十天内要结案,如果案件超过了三十日就是超过了诉讼时效。

在宋朝诉讼时效中止主要是指发生了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中断的法律效果。

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权利人申请而发生中断的情况。《宋刑统》规定:“若讼事当决未决者,自其人言之。”也就是说如果案件没有进行审理就判定了结案,那么该案件就不能再进行审理了。

对于诉讼时效的延长主要是指当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时,为了保护权利人利益而对已经过了诉讼时效的民事法律关系重新起算时间。《宋刑统》规定:“若虽有久在禁限之状而及于死后、或身死已久、或官当久系者,及有应复而未复、或应断而未断者,并以三年论。”

有关宋朝诉讼时效的其他内容

宋代的诉讼时效,除了上文所述的主要内容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如对于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一些行为,宋代法律规定了一系列处罚措施。

例如《宋刑统》规定:“诸告人不实,及告人与他事相争,及有更代者,各依所告问。《宋刑统》中还规定了一系列对诉讼时效的处罚措施。如《宋刑统》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诸诉讼之人,若无词讼之事而为不实,及有更代者,各依所断之罪。”

宋朝法律之所以对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一些行为做出一定的处罚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如果不起诉对方当事人或者不提出履行要求就会导致自己的权利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宋朝法律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规定。

关于宋朝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在诉讼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相关规定。

如《宋刑统》第一百七十四条规定:“诸词讼,自今已后,不得更讼,以违和、不审、不为之辞,令当事人具状上言,各依所告问。”此条法律规定的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如果当事人想要继续进行诉讼活动就必须要经过官府的审核批准后才能继续进行。

《宋刑统》第一百七十四条还规定:“诸词讼,若无词讼之事而为不实者,及告人与他事相争及有更代者,各依所告问。”宋朝法律之所以对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一些行为做出一定的处罚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当事人。

诉讼时效价值探讨

宋朝诉讼时效的价值取,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因此,对它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稳定的价值。

宋朝诉讼时效的规定,使当事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及时有效地行使权利而得到救济。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因而在财产关系中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很不完整。

一旦权利受到侵害时,当事人就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时效制度恰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同时,诉讼时效制度还有利于维护正社会秩序和交易安全。由于法律所规定的时效期间具有限制权利人权利行使的功能,使得权利人在法律规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就不能再获得法律保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交易安全。

如宋朝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一规定可以使诉讼时效期间较长的债权人有时间与债务人沟通以达成和解协议;如果债权人在此期间内不积极与债务人联系沟通,债务人有可能就会丧失对其债权的合法权益。

此外,宋朝还规定了一些特殊的时效制度。如宋律规定“诸犯者,如无断决之刑者,笞四十;若流罪及流徙或十年以上者,并免之”;“诸犯死者(即:指诉讼时效期间内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不得追复其官”;“诸犯死者有妻者,妻当令其夫并及其子亲主之”。这些特殊规定表明了法律对诉讼时效制度在法律适用中所具有的强制性。

宋律还规定了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因不可抗力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

时效的特点和意义

时效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在中国古代社会,它不仅是保护私权的有力工具,也是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制度设计。

时效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并不能为当事人带来利益。因为当人们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去主权利时,法律就不再保护这段时间内的利益。正是因为如此,诉讼时效才能被广泛接受。

诉讼时效制度虽然也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它毕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设置的,所以在宋朝法律中诉讼时效被广泛应用。

宋朝诉讼时效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时效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二是对司法机关所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宋朝诉讼时效制度中对当事人所提起的诉讼请求都会进行严格限制,不允许当事人随意提出主张。

宋朝诉讼时效制度对权利人所提起的民事案件都有明确规定,并且对这些案件都设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宋朝法律中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诉讼时效期间,并且对某些特殊案件还设置了特殊时效期间。宋朝在制定法律时还会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在宋朝诉讼时效制度中还会受到国家司法制度的影响。由于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系统有效地司法制度,所以当一些民事纠纷出现时,在诉讼中当事人一般都会采用私力救济方式来解决纠纷。

由于当时民间私权利力量薄弱且分散,所以这就导致了私力救济在解决民事纠纷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笔者观点

对于诉讼时效制度的研究,在我国古代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对于宋代的诉讼时效制度却是比较少的。

本文主要对宋朝诉讼时效制度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涉及到了宋朝诉讼时效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具体内容及特点等,对宋朝诉讼时效制度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诉讼时效制度是宋朝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宋朝法律中诉讼时效制度不仅规定在《宋刑统》之中,还对一些民事案件都有明确规定。另外,在宋朝法律中对民事案件所设定了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对于超过期限就不再受保护。

第二,关于宋朝诉讼时效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晋藩、郭成伟:《中国法制通史》第五卷,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

2、梁凤荣:《中国传统民法理念与规范》,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薛梅卿、赵晓耕:《两宋法制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

4、云海:《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

5、梁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北伐匈奴加速其分裂,而内部矛盾激化迫使汉武帝颁布罪己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北方游牧民族难以被彻底消灭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汉武帝时期,即使后来的唐朝灭突厥、金国灭辽、明朝灭元实际上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不久之后游牧民族再度死灰复燃。问题主要是无法对北方草原实现有效统治。灭掉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实际上并不难,如果国力足够强盛,击败其主力,甚至灭其国并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也有王朝做到

  •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便俯首称臣,崇祯:我还是死了算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是亡在满清铁骑手中。但事实上,明朝是亡于内忧,而并非外患。如果不是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满清也无法捡个大便宜。所以在满清刚入关时,打得旗号就是替崇祯皇帝复仇。那李自成与崇祯,是否就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呢?李自成其实并非如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之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

  • 马皇后问朱元璋,朱元璋顺嘴说:“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现在的百姓都过上小康生活没?”朱元璋顺嘴来了句:“你一个女人,瞎操这心干啥!”结果马皇后不依不饶,回了一句话,朱元璋愣是被这句话噎得干瞪眼!马皇后名叫马秀英,母亲早逝,她的父亲临终前把她托好朋友郭子兴照顾。念于故人的友情再加上马秀英本身聪明伶俐,郭氏夫妇对她是宠爱有加,收为义

  • 汉武帝使用酷吏打击豪强并推行“推恩令”,酷吏是其加强皇权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任用酷吏为打击豪强,作用显著汉武帝在位期间,使用了大量的酷吏,这些人包括张汤、义纵、宁成、主父偃等等。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任用他们呢?汉武帝即位后,没过几年就从窦太后手中夺得了大权,在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汉武帝的权力仍然面临一些制约性因素,那就是地方性诸侯王与豪强的问题,这些诸侯王与豪强

  • 历史疑案:“闯王”李自成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闯王”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他建立大顺政权,率兵攻入北京城,随后崇祯皇帝自杀身亡,明朝灭亡,自己随后称帝。李自成进京但是命运给你的一切,都是需要有代价的。仅仅几个月之后,吴三桂突然在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反抗李自成。就在李自成和吴三桂两军激战之际,清军突然

  • 汉武帝之后土地兼并越发严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西汉初年,经过秦代15年的横征暴敛、秦末8年的高烈度混战,天下的人力、物力接近被榨干。“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背后是残酷的人口锐减,当时的总人口约为秦朝时的1/2,那些处于战火中心的名都古镇大多化为废墟。史载:刘邦即位后曾路过曲逆县,发现此地较为完好,城市建设、运行状况也许仅次于古都洛阳,不禁眼

  • 汉末三国时李姓并非大姓故名人较少且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虽然确实不算太多,但还是有的。比如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曹操麾下的大将李典、董卓麾下的校尉李傕、军师李儒、吕布的好友李肃,这些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而且都在三国时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那都是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历史走向的人物。李傕原本是董卓麾下的

  • 汉末三国时便有关于牙门的记载,应也设置牙门将之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牙门将简单理解就是守卫“牙门”的将领,所谓的“牙门”,就是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而什么是牙门呢?就是简单的城门吗?牙门将就是简单的守门将?当然不是了。如果简单理解从字面理解的话,牙门的确就是兼具防守的城门,而城门本身防守多依靠驻兵来实现,所以这些士兵便需要一个将领来率领,这便是“牙门将”。但是,从牙门

  • 汉末三国时丹阳兵纯粹为利而战,鲜有人能够驾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丹阳和三国丹阳兵东汉末年,丹阳郡隶属于扬州管辖,包括现在的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当时这些地区开发的力度都非常少,地区内多山、河流,民众聚集。曾经做过多年丹阳太守的诸葛恪对丹阳兵有深刻的认识,他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

  • 汉朝的青铜透光镜曾引起了沈括的好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出现了很多响当当的“神器”,使其与同期的罗马帝国并列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文明帝国。大汉“神器”里面有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的雁鱼铜灯、长信宫灯、铜牛灯,有当时用来计算道路里程的记里鼓车,有利用水力来春米、去粮食壳皮的水碓,更有天平式的湿度计及青铜卡尺等很多“逆天”的“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