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被称为“贵州建制”。
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贵州并不是大家传统印象中的“蒙疆回藏”地区,如果看教科书上的地图,大家会发现贵州长时间都是中原王朝的疆域,难道中国正式控制贵州的历史这么短吗?贵州古代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贵州(也包括云南,川西)等西南山地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很远;第二是它山地众多,交通不便。所以在古代,中原王朝想控制这个地方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也不是说中原对贵州就没有影响力,“贵州”这个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宋朝曾短期在贵州南部设置黔南路,当然,这一路也不是很重要。
明朝初期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彻底清扫蒙元的残余势力,当时除了北方外,现在的云南地区存在着不服从明朝的故元梁王势力以及大理段氏等地头蛇,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南征云南。
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先后设立湖广布政使司和四川布政使司,两湖和四川地区的统治开始正规化,而贵州则被瓜分,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属湖广省,而将播州、贵州二宣慰司及乌撒、普定等止府和金筑、都云等安抚司归属为四川省,贵州全省名义上都被纳入明王朝疆域。
当然,这个时候明朝的统治还是以羁縻为主,当时看看这些“宣慰”,“安抚”等行政区名就知道,接着朱元璋开始放手收拾云南,明军攻打云南是沿着元朝的旧路,贵州各土司哪敢不配合?很快,云南完全平定。
屯堡人,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傅友德为征西大将军,率领30万大军自南京抵达今贵州安顺地区,成为大规模进入贵州腹地的第一批汉人,这便是屯堡人。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命平涼侯費聚、汝南侯梅思祖署理司事。
而到了永乐年间,朱棣有了在贵州建省的打算,其实当时关于是否要在贵州建省,很多大臣是有不同意见的,何文渊、夏瑄等官员认为只要在贵州设置都司卫所,保持一定的军事控制即可,不需要建立行政机构。
但绝大多数人是认识到了贵州的重要地位的,郭子章在《黔记》中如此描述贵州的重要地位:"贵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线,实滇南出入口户也。黔之役,专为滇设,无黔则无滇"
而且当时明朝是有在贵州建省的资本的,在南征过程中,贵州有了大量卫所和屯田兵,朝廷能直接控制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线状的区域,以此为核心,朝廷能向南北辐射自身影响力。
明朝在贵州建省根本不是考虑经济问题,而是为了巩固边疆,明代学者郭子章在《黔记》中表示:"(贵州)从古不入版图,我朝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
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争夺朱砂矿井的利,宿怨爆发,兵戎相向,这给了朱棣直接控制贵州一个绝好的机会,平定事件后,当年二月,明朝在思州、思南改土归流,建立八府及贵州宣慰司,并在安顺、镇宁、永宁三州的基础上建立了贵州布政使司,治贵州宣慰司城。
这是大明王朝“两京十三省”中的最后一个,也是贵州建省开始。
此后,明朝逐渐强化了贵州的行政班子,永乐十八年(1420)建立了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自此,省级领导班子“三司”全部具备,此外,下级的府,县等建制也渐渐展开。
要说明的是,贵州虽然建省了,但当地地处边远,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改变,明朝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划中,贵州是经济最落后的一个。
御史宋兴祖曾说:"贵州虽名一省,实不如江南一大县,山林之路不得方轨,沟渠之流不能容船,民居其一苗居其九,一线之外四顾皆夷,即平居无事,商贾稀阔"
贵州说是一个省,但朝廷能直接管理的土地,人口,财富甚至不到江南一个县,而且朝廷能管的地方还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地方仍然是朝廷鞭长莫及的地区,尤其是西部,土司制度仍然牢牢存在。
苗疆长城,中国南方的唯一的长城,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一说旦武营),南到贵州铜仁的亭子关,这就是明政府防止不受管理的苗民暴动所设立的,说明当时从湘西一直往西,大部分少数民族仍不受控制
当然,总体来说,明王朝在西南的实力还是越来越强,通过改土归流,贵州越来越多的地方被朝廷直控(主要还是在中、东部),当然,这些改土归流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和平的,而是血腥的镇压。
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再到乾隆初年平定了古州苗乱,贵州全省才基本被纳入版图。
对云贵地区的经营开拓,是明王朝对中国疆域的一项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