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临终前立下3条遗嘱,条条都打自己脸上,让后人唾骂不已

慈禧临终前立下3条遗嘱,条条都打自己脸上,让后人唾骂不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26 更新时间:2024/1/23 2:50:49

一是要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皇帝,二是后世女人再不得干政,三是宦官不准参与朝政。

这份遗嘱虽然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件件看似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着想,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了解三条遗嘱实在是太过无耻,让人看完唾骂不止。

慈禧太后临终之前,曾经立下了一份遗嘱有三条,却被后人骂无耻。 (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慈禧是晚清政府的实权人物,可是这个人在掌握了权力之后不说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她掌权之后一门心思就是用 权力来为个人的享受服务。当时在北洋水师急需经费维持的时候,她仍然敢动用经费来为自己的60大寿庆贺。

▲慈禧太后临终之前,曾经立下了一份遗嘱有三条,却被后人骂无耻。(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慈禧是晚清政府的实权人物,可是这个人在掌握了权力之后,不说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她掌权之后,一门心思就是用权力来为个人的享受服务。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帝以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纳海防捐以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

当时在北洋水师急需经费维持的时候,她仍然敢动用经费,来为自己的60大寿庆贺。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其实,慈禧还有一个行为也让人十分的不耻,那就是她在临终时留下的三道遗嘱。这三道遗嘱的内容十分的可耻,让人听完之后也只会对慈禧这个女人的评价更低。

慈禧的第一道遗嘱就是立溥仪为皇帝。

溥仪当时只是一个3岁的小孩子,而大清朝却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慈禧的这一做法其实透露出了极大的野心,溥仪只是一个3岁的小孩,相比较于30几岁的光绪皇帝,当然比较好掌握了。因此,即使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可是慈禧居然还妄图掌握权力

这第二道遗嘱的内容就是女人不能干政。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掌握了清王朝的权力,可是她的遗嘱却强调女人不能干政,这实在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无耻之举。她立这道遗嘱,可谓是厚颜无耻之极

这第三道遗嘱的内容就是严禁宦官掌权。

在慈禧的宠爱下,李莲英作为一个太监甚至官居二品。而且,那个时代,因为慈禧的原因,李莲英和安德海等太监,无不是可以影响清王朝的大人物。可是在临死的时候,慈禧却留下了这一道遗嘱。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享寿74岁,结束了长达47年的统治。慈禧太后死后仅三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隆裕太后颁布《大清皇帝退位诏书》,清朝统治结束。

参考资料:《清史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班超常年留驻西域安定边陲,使西域五十余国重新归附汉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曾经的西域,是西汉帝国奋进、崛起的最好见证。在持续百年的汉匈对抗史上,除了在正面战场的直接碰撞,双方围绕西域开展了旷日持久的外交与军事博弈。为了将匈奴势力赶出西域、“断其右臂”,一代代大汉王朝的外交家、军人赶赴这个远离华夏传统势力范围的陌生土地,挥洒自己的勇气与智慧,生生从匈奴手中夺取了这片广袤、富

  • 39岁意外摔死的多尔衮:大清开国功臣,死后名誉扫地,声名狼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不仅仅是中国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非常非常重要,假如没有他,大清不会那么快入主中原,不会那么顺利大一统,不会拥有近300年的历史。这个人,就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大清的皇族,大清的开国功臣。多尔衮生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他是努尔哈

  •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示弱麻痹项羽,后采取各种方式掌握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趁项羽平定叛乱之际,宁愿示弱也要偷发育在刘邦和项羽先后西入关中,灭亡秦国之后,项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就此决定了秦国灭亡后的天下大势。在项羽看来,各地诸侯各自归国,天下就此平定,自己的霸业已成。然而,事情的发展很快就打破了他的幻想。项羽的分封并没能换来天下太平,由于对其分封方式的

  • 曹操统一北方时其余各军阀内部各有状况故未能趁机袭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像刘备、刘表、孙权这些军阀为什么不在曹操北上期间乘机偷袭曹操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几个人在这七年中,他们也很忙,他们也要消化处理自己内部问题。等到他们把自己的内部问题解决后,曹操也差不多消化掉河北了。先说刘备。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的前夕,刺杀曹操的衣带诏事件被人检举揭发。

  • 曹操瞧不起张松不仅因为张松的形象不佳,也是其骄傲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对于“以貌取人”,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这就是贬义词。在特定时代特征下,这种态度其实没啥毛病。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隋以前),不存在考试和学历这些东东;人才的录用,大致有三种渠道:第一,才华太过耀眼,第一次见面就口若悬河、才气侧漏,彻底打动了当权者。比如战国四公子家里的那些门客;第二,当权者非常

  • 曹操实力虽强却不代表历史潮流,即使赤壁之战获胜也未必创造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之间并没有什么道德高下之分,统一天下、创造治世,并非曹氏的“独家事业”确实,当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而且发展生产、恢复秩序,带给了人们久违的安居乐业。但他的那些对手们又何尝不是呢?比如袁绍,曾经统一了冀、青、幽、并等河北四州,在当地推行德政、颇得民心(后来当他死后,河北百姓无不悲痛不

  • 曹操在混乱状态下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其后期僭越是权力膨胀的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谓也”。即使在古代,篡位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挨骂。比如王莽篡汉时,大部分士人可是欢呼雀跃的。原因无他:西汉末年多年的混乱政坛,让朝野兴起了“人心厌汉”的情绪;只不过随后王莽改制失败、让社会越发混乱,人们才吃起了回头草,转而支持刘氏皇室后裔。再比如杨坚取

  • 阿巴亥三个儿子因阿巴亥被迫殉葬而失去政治靠山,皇太极最终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败的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终年68岁。由于努尔哈赤在生前并没有对继位人的人选做出安排,因而在努尔哈赤驾崩后,后金大汗之位出现了虚悬的局面,而汗位的竞争主要是在“四大贝勒”以及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之间展开的。当时的“四大贝勒”掌控绝对的话语权万历四十四年(16

  • 褚英勇猛果敢但也暴烈狠戾,不懂拉拢人心导致最终被努尔哈赤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褚英被赐死时,年三十六岁,而努尔哈赤这一年也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为什么半生杀伐果断、精明强悍的努尔哈赤会在晚年不顾有可能动摇建州女真统治稳定的危险,而废黜自己精心培养了近二十年的长子、先软禁然后再赐死,以达到自尽心中的“消除隐患”目的呢?事情,还要从四十年前说起。万历六年(1578年),建州左卫指挥

  • 三国中关羽对马超和黄忠都看不上,为何对赵云没啥意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羽看不起马超黄忠,马超黄忠赵云蜀枪,赵云马超黄忠是哪的人

    这事儿要分演义和历史两方面看待。简单说,演义中,因为赵云跟随刘备时间长,被关羽看做自己人。历史上,则因为赵云地位低,还不足以引发关羽专门的针对。咱们先从《三国演义》来说。在《演义》中,关羽确实对赵云没有意见,甚至对赵云还比较有好感,而对马超、黄忠瞧不大起。包括在马超刚刚投降时候,关羽想入川来和马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