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是忠诚于君主,还是真的忧国忧民呢?

屈原是忠诚于君主,还是真的忧国忧民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856 更新时间:2023/12/25 5:53:54

楚国著名的词人屈原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参加楚国的朝政。有不少学者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是和“忠君”揉合在一起的,而更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忠君”。

因而他们以“忠君”来代替屈原的爱国主义,认为屈原是“忠君”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屈原忠诚的是自己的君主,并非热爱楚国这个国家,那么屈原到底是忠诚于君主,还是真的忧国忧民呢?

忠诚与爱国是不可分离的。

我认为很多学者把“忠君”和“爱国”直接分离了,这是错误的。首先,在中国历史上,“忠君”和“爱国”往往是统一的。中国历史一直坚持认为君主代表这个国家,忠诚于皇帝、君主就相当于忠诚于国家。

中国“忠君”思想的产生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的。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社会之所以产生,正是依靠贤明而勤劳的部落首领,带领人民走出巢居穴处的蒙昧,也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出来止息纷争,组织起有序和谐的社会,从而使社会摆脱混乱而趋向有序,超越野蛮而呈现文明的状态。

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领袖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如传说中的黄帝蚩尤炎帝之间的战争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蚩尤的失败就导致了其部落的消失。因此,领袖对部落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重要性便自然地引起人们对领袖人物的不断神化,如《史记》里黄帝的种种神能和各种创新发明的记载。而这种神化也就是个人崇拜的出现,同时也就构成了后世“忠君”观念最为深刻的历史与心理基因。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君主的才德依然对天下兴亡具有极大的影响。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君主的个人素质对国家存亡的影响。既然天下安危系之于君,人们也就不能不对君主产生敬畏之心,所以人们首先神化君主的“天子”地位与身份,将君主受权描绘为天意的安排。

忠君思想影响了很多人,周之后稷和汉之刘邦等无不如此。君主既然是“天子”,是“天意”的安排,那么“忠君”无疑就是对天意的服从,而天意是不可违抗的,“违天不祥”。因此,对“天”的崇拜与对英雄的崇拜实际上已经为“忠君”埋下了种子。因此正是这种君主与国家的一体化,使得忠君在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也极大地强化了国家与社会的利益。

尤其是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完善与稳固,君主一生下来就是政治人物,就是与天下治乱兴衰紧密相连的,所谓“一人定国,一言债事”。这样,忠君思想在引起君主个人崇拜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发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尽管这里的国家利益是以君主安危的形式来体现的,但这毕竟是由历史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在古代中国,虽然王权更替实际上常常用以暴易暴的方式来实现,但胜利者则是天下的拥有者,也是国家利益的“合法代表”,这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尤其是当统治者贤明的时候,更是代表了民心所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忠君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在捍卫国家的利益,在实现人民的意志。因此,屈原的“忠君”无疑也是对国家利益与人民意志的认同。这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屈原在“忠君”的同时,也对君主的昏庸误国进行了深刻地揭露与批判,并非愚忠。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诫楚王向先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在《九辩》等作品中向楚王提出了严厉的警告。对于楚王的远君子而近小人,对于楚王的不听忠言,屈原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可见他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更多的是对“哲王之不悟”的愤恨与批判。而对君主“不悟”的愤恨实际上又是对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的担忧。他怨恨君主的昏,更无情地批判了那些奸佞小人的贪梦竞进与荒淫误国,对这些奸佞小人的批判在他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屈原在忠君的同时对民生也予以极大的关注。屈原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实践中,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楚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他所深恶痛绝的“小人”,他们是自私自利的腐朽的旧贵族集团,和那些反动阶级;另一种就是他所关怀和同情的、深受压迫的广大的楚国人民。他关心楚国人民的命运,深刻眷念楚国人民开辟和建设起来的美好的家园与乡土。

屈原一生满腔忠诚而横遭谗毁,备受打击和排挤,始则遭疏,既则见放。诗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忧国忧民,满腔怨愤,积极抗争。这形成了屈原性格中最突出最光辉的特征。正是出于对屈原人格的崇拜,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其光明磊落的人格予以热烈的赞扬。

正是这些思想感情,充分说明屈原的爱国主义是值得肯定的,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他那深厚的爱国热情,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给后代人以极大的影响。

标签: 历史春秋屈原

更多文章

  • 子婴在位时间很短,为何评价却很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秦朝,子婴

    哪个皇帝不想成就一番霸业,再软弱的人也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更何况是一位皇帝,他虽未建功立业,但从小生在皇家,还是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家,在他的基因里也有“不安”的成份。秦朝末年天下一片大乱,不仅出了陈胜和项羽这样的英雄,也少不了赵高和秦二世这样的昏庸组合。很多人都认为秦朝历经两代而亡,其实少算了一个子婴。

  • 为何各朝各代的开朝帝王都会清算功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权利和人心如何选择,这对于每一代开国皇帝而言,都会不约而同选择前者。江山初建之时,必然需要得力之人打天下,但当江山稳固,就是功臣退隐之日,但凡有头脑混沌者,轻则成为贬为庶民,重则丢掉性命。为何各代开朝帝王都会清功臣?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一统天下后更要扫除未来隐患。细数历代朝代,当属明朝朱元璋心狠,

  •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北方辽国境内发生了巨变,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部落之后,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登基称帝,国号为大金,开始起兵攻打辽国。此时的辽国已经日益衰落,天祚帝耶律延禧喜好狩猎,对朝政不管不顾,任由奸臣乱政,因此在金国的步步

  • 司马迁到底是如何看待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汉朝,司马迁

    历史是由后人所写,在撰写人的主观思维下,难免会有一些偏差,但有些功过是不会被掩盖,只会在“写与读”的过程中,越发清晰明了。从《史记》中能够看出司马迁爱好和平,但为何还会认可秦始皇?他是在肯定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在《史记》中“正话反说”?秦王朝的一统,让天下人有了“统一”的概念,才有了后世的汉朝、唐朝、

  • 尉缭和王翦都功高盖主,为何嬴政会放过他们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战国,秦始皇

    伴君如伴虎,当很多人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也是他距离灭亡不久之时,但凡是皆有例外,不是他们过于聪明,而是知道做事应有何种态度。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但秦始皇身边的尉缭和王翦是其中的“特例”,这两位名家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统一天下,最终他们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全身而退。秦

  • 作为北宋最耻辱的事件 靖康之耻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北宋,靖康之耻

    对北宋靖康之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靖康之耻,北宋最耻辱的事件,究竟有多“耻”?历史的朝代变革,总是免不了打仗,打仗就会有成败,弱势的一方总是会留下惨痛的代价。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的朝代,欣荣衰败总是免不了的,可是像北宋这样的屈辱的真的很少,北宋最大的屈辱就是靖康之耻。靖康之

  • 李牧为何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他的封神之战是哪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李牧,赵国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李牧的生轨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生防御匈奴的南侵,后半生抵御秦军的东进。他一生战功赫赫,但是封神之战则来自于匈奴,以15万步兵围歼10万匈奴骑兵。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

  • 明代宗朱祁钰是怎么死的?详解其死因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朱祁钰,明朝

    明代宗朱祁钰是怎么死的?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对朱祁钰之死,明代人多有忌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长兄明英宗即位后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

  • 清朝敬事房太监抢着进去 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吃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清朝,敬事房

    对清代敬事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敬事房是做什么的,为何太监们抢着进去,而妃子们都很畏惧?在我们古代,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生在富贵人家,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而很多人出生在贫寒之家,就只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特别是古代的达官贵族和皇室,他们不仅锦衣玉食,还有众多

  • 康熙都没有解决孝庄的遗言 雍正是怎么轻松破解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孝庄,雍正

    对孝庄和雍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孝庄临终前留下遗言,康熙临死前未破,38年后,雍正却轻松破解。我们都了解,封建制度的实质就是以宗法为中心的父权制度,在过去,女人的身份比男人要低,在大多数王朝,官员和宰相都是男人的特权。但即便如此,在历史上仍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人物,如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