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83 更新时间:2023/12/19 2:03:20

北魏孝帝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对于任一个封建朝来说,都城的设置都是“国之大事”,必然要慎之又慎。鲜卑拓跋政权曾先后在三个城市建都,孝文帝时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了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北魏的政治目标从四处扩张转为了加强统治,相比来说,洛阳要比平城具有统治优势。

北魏皇族改姓也是北魏加强统治的一个措施,在封建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外来民族想要在中原地区形成长久的统治,就必须汉化,北周、北齐和清朝都是如此。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当时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源也。”而“元”代表的就是万物之源,由此可见,“元”这个姓氏并不是随便选择的,而是孝文帝为了彰显统治正统性,特意选择的一个姓氏。

一、政治原因

(一) 政治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拓跋鲜卑政权的发展壮大与多次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孝文帝之前北魏就已经多次迁都了,之前的东木根山和盛乐都处于塞外的草原游牧生产区,随着都城的南迁,拓跋一族的势力也渐渐南迁,迁都平城后,拓跋一族的势力已经进入到长城内侧的农耕地区了。由此可见迁都洛阳并不是北魏孝文帝的一时兴起,而是北魏政权发展壮大的一个必要选择。

定都平城是北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是到了孝文帝时这一发展时期早已过去。气候恶劣,不利于农牧生产的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在《魏书》中记载,魏太祖时期,曾多次发生旱涝灾害,有很多流民迁入于平城,但是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平城的经济发展程度极其有限,无法尽快解决流民问题。

相比于平城来说,洛阳这座城市更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洛阳居于天下之中,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多次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了陆地交通以外,洛阳的水路交通也十分便利。这一优越的交通因素,能够让中央的命令很快的下发到地方,同时也能够及时收到地方情报,便于各地来朝贡。在《魏书》中曾记载“洛阳九鼎旧所。”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洛阳这个城市曾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迁都是北魏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选择。即使都城不是洛阳,也断然不会再是平城。平城是一个很好的军事之地,但并不适合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这样看来,平城自然会被倡导文治的孝文帝所摒弃。

(二) 缓和民族矛盾的要求

北魏在建立初期只是一个发展落后的小部落,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统治者吸取了汉族地主的建议,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依然属于奴隶社会。北魏的南下伴随着长期大规模的民族征战,很多北魏贵族自视甚高,看不起其他民族的人们,在面对其他民族反抗时,北魏贵族常会对他们进行野蛮的屠杀。

在战争时,北魏贵族这些汉族以及其他各民族的人充当前锋步兵,让他们冲锋陷阵。鲜卑骑兵骑马在后,任由战马践踏这些前锋骑兵。

在统治集团内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也极大,因为民族差异,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在很大的戒心,于是便在朝堂中处处压制汉族地主的势力。虽然汉族地主已经被纳入统治集团了,但他们几乎没有实权。

这些汉族地主在成长过程中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也并不十分认可鲜卑贵族的正统地位。所以这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鲜卑贵族常常会因为意见不统一对汉族地主大肆屠杀。

除了社会上层内部的矛盾以外,统治集团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矛盾也极其尖锐。北魏时期,因为长期的征战,国库并不宽裕,因此官吏并没有固定的薪水,只能靠战利品来作为额外奖励,在逐渐统一之后,连战利品都没有了,官吏为了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开始了对底层百姓的大事残酷搜刮。

并且,政府也会经常百姓们征收额外的绢、帛、粮食,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百姓们不堪其扰,纷纷起义,据统计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之前的50多年里,北魏就爆发了80多次的农民起义运动。

在封建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政权被推翻,都与其内部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这次改革之所以如此的义无反顾,主要还是因为此时国家内部的矛盾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北魏皇室的统治。所以不得不通过迁都,改姓等方式来获得汉族百姓的认可,以此来牢固统治基础。

二、经济原因

在鲜卑政权早期,百姓们过着畜牧迁移涉猎为生的生活。在东汉初年,整个鲜卑部落南迁到了阴山,河套一带,逐渐接触到农业经济,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是狩猎业。

据史料记载,北魏道武帝至北魏献文帝的90多年间,统治者曾带兵狩猎67次,由此可见鲜卑统治者对于狩猎这一生产传统的重视。这一传统造就了鲜卑人勇猛不羁的民族性格。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这一经济生产传统出现了很大改变,孝文帝在位的29年中从未带兵出去狩猎过,之后的几位帝王也很少出去狩猎。由此可见狩猎业在整个北魏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这和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为元,推广汉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但是,孝文帝改革的确促进了整个北魏的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人口增长。这对于整个北魏王朝的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原因

(一)文化发展的需要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曾多次成为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心的洛阳文化底蕴也极其深厚,虽然在战乱年代时遭受过破坏,但像过去的太学遗址以及《经学石经》仍然残存,其中就有著名的《三字石经》。

据《魏书》记载,太和十七年九月,孝文帝巡幸洛阳,看到这些太学典籍被破坏时曾十分感慨说“荒毁至此,永伤朕怀”。之后他又先后巡查了洛桥,太学以及石经。

对于寻求汉化的孝文帝来说,选择洛阳作为都城,无疑表明了自己恢复儒学,重振洛阳的决心,这有利于北魏朝廷笼络天下读书人。改变过去人们对于拓跋皇室“重武功,轻文教”的印象。

(二)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动荡时期,北方地区战火纷飞,因此人口流动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多民族人民混合居住的趋势,这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了解提供了机会。在共同抵抗鲜卑贵族的过程中,各民族人民沆瀣一气。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分土定居”发展农业的措施,这使过去以畜牧业为生的少数民族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转而从事农业。

在北魏初期设置了太学,北魏朝廷重用诗人,这些政策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得到了汉族人民的支持,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总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位为“元”是为了巩固统治,争取汉族人民支持。不过从客观上来说,他的这些措施的确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

标签: 历史古代北魏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临死前为朱允炆做了什么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朱元璋,朱棣

    还不了解:朱元璋和朱允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临死前做了三件奇葩事,确保朱允炆顺利继位,结果却没料到。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在位31年的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病倒了,他在发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时,也进行了人生的最后一次“三步走”。第一步:“挥剑自宫”。

  • 荀攸作为曹魏首席谋主,为何如此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荀攸,曹魏

    曹操麾下有五位最为重要的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曹操五大谋士”。令人困惑的是,郭嘉、贾诩等人都有人讨论,但作为首席谋主的荀攸却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只怪这三个人。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NO1.罗贯中《三国志》是这样描述荀

  • 西施帮助勾践灭吴后不知所踪,她的结局有哪些猜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西施,越国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一词,讲述的就是“西施浣纱”的故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施

  • 嘉庆处死和珅之后 嘉庆后面有没有后悔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嘉庆,和珅

    还不了解:嘉庆杀和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告诫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乾隆的苦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大多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清正廉明的包拯包大人,遗臭万年的奸臣秦桧,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贪官和珅。和珅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贪官,他依仗着乾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真的是意气用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三国,刘备

    一场战役让蜀国走向衰退,但这场战役是因兄弟之情的意气用事,还是为了解决蜀国内部矛盾,从而引发的一场战役,刘备此举是对还是错?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发生于蜀章武元年。这一仗前后历时一年,最终吴军抓住时机火攻击败蜀国,夷陵之战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历史上

  • 屈原是忠诚于君主,还是真的忧国忧民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春秋,屈原

    楚国著名的词人屈原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参加楚国的朝政。有不少学者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是和“忠君”揉合在一起的,而更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忠君”。因而他们以“忠君”来代替屈原的爱国主义,认为屈原是“忠君”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屈原忠诚的是自己的君主,并非热爱楚国这个国家,

  • 子婴在位时间很短,为何评价却很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秦朝,子婴

    哪个皇帝不想成就一番霸业,再软弱的人也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更何况是一位皇帝,他虽未建功立业,但从小生在皇家,还是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家,在他的基因里也有“不安”的成份。秦朝末年天下一片大乱,不仅出了陈胜和项羽这样的英雄,也少不了赵高和秦二世这样的昏庸组合。很多人都认为秦朝历经两代而亡,其实少算了一个子婴。

  • 为何各朝各代的开朝帝王都会清算功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权利和人心如何选择,这对于每一代开国皇帝而言,都会不约而同选择前者。江山初建之时,必然需要得力之人打天下,但当江山稳固,就是功臣退隐之日,但凡有头脑混沌者,轻则成为贬为庶民,重则丢掉性命。为何各代开朝帝王都会清功臣?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一统天下后更要扫除未来隐患。细数历代朝代,当属明朝朱元璋心狠,

  •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北方辽国境内发生了巨变,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部落之后,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登基称帝,国号为大金,开始起兵攻打辽国。此时的辽国已经日益衰落,天祚帝耶律延禧喜好狩猎,对朝政不管不顾,任由奸臣乱政,因此在金国的步步

  • 司马迁到底是如何看待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汉朝,司马迁

    历史是由后人所写,在撰写人的主观思维下,难免会有一些偏差,但有些功过是不会被掩盖,只会在“写与读”的过程中,越发清晰明了。从《史记》中能够看出司马迁爱好和平,但为何还会认可秦始皇?他是在肯定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在《史记》中“正话反说”?秦王朝的一统,让天下人有了“统一”的概念,才有了后世的汉朝、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