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临死前为朱允炆做了什么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朱元璋临死前为朱允炆做了什么 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24 更新时间:2024/2/4 4:25:25

还不了解:朱元璋朱允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临死前做了三件奇葩事,确保朱允炆顺利继位,结果却没料到。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在位31年的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病倒了,他在发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时,也进行了人生的最后一次“三步走”。

第一步:“挥剑自宫”。

俗话说:欲练神功,挥剑自宫。为了防止汉朝刘邦死后吕后专政的一幕在自己的后宫上演,朱元璋对后宫进行了“大清理”。朱元璋共有46个后妃,但在万花丛中,却独宠相貌平平的马皇后,原因不用多说了,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卓越的女人,马皇后除了长相,其他都很卓越。朱元璋最后能取得胜利,马氏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马氏非常尊重与感激,册封她为皇后。后来马娘娘病故,朱元璋失去贤德的妻子,非常悲痛。从此决定不再立皇后,可见他对马娘娘的一片真心。

但此时,朱元璋对后宫佳丽中唯一不放心的就是绰号为“毒蝎子”的李淑妃。李淑妃是寿州人,她的父亲李杰在洪武初年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屡立战功,后来和常遇春一样,病逝于战场中。洪武十七年(1385年)九月,为逝世的马皇后守丧满时,李氏被册封为淑妃,管理后宫事务。李淑妃与其他妃子不同,其他妃子在马皇后的感应下,都选择了“人之初,性本善”,唯独她选择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在临死前,决定“去毒”,为民除害。

于是乎,朱元璋设了一桌酒宴,请李淑妃来喝酒,李淑妃来之后,才发现这个宴席只有她一个人。正当李淑妃一个人食之无味弃之惋惜时,躺在病床上的朱元璋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跟随我有十多年了,辛苦了,也该歇歇了,你父母都想见你,你快去见他们吧,好好去团圆吧。”李淑妃的父母客死多年,朱元璋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李淑妃拜谢朱元璋后,回到后宫,便选择了“挥剑自宫”——上吊。就这样,朱元璋成功保住了后宫的那一片宁静。

第二步走:含沙射影。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自然了解有着“朱三多”(说不清楚的谜团多,干出的大事多,遭受的争议多)朱棣的存在是对皇太孙朱允炆最大的威胁。事实上,朱元璋立“正统血液”的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朱棣果然不满,心里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

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嘲笑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说是叔侄两人在开玩笑,让朱棣有个台阶下了,这才化解这场政治对话风波。但从此,朱元璋对朱棣还是有看法了,或者说“威胁论”在他心中越来越强烈了。朱棣的才华他是心知肚明的,而朱允炆太文弱他也是心中有数的。

正因为这样,在病重期间,朱元璋专门给燕王下了一道手谕:“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告成王曰:诰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朕之诸子,汝独才智,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奠安黎庶,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毋怠!”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洁明了,就是让燕王学周公,而且特别表明他的任务就是防守边疆、安抚百姓。手谕里“含沙射影”地含着告诫、警示、提醒的意思。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步:非诚勿扰。

病重期间,朱元璋擢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并谕令齐泰和黄子澄辅佐朱允炆处理朝廷一切事务。同时,他还提前颁下了遗诏:待驾崩之后,太孙允炆嗣位,诸王各自镇守属地,一律不准回京。

意思就是说,他死后,各地诸侯王要以大局为重,以和平发展为主,都不能来京为他奔丧。

朱元璋的确是有高瞻远瞩的,他想用这三步曲让朱允炆顺利登基,想让朱棣安心当他的燕王,想避免出现“相争”的局面。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三管齐下收到了良好效果。他死后,朱允炆顺利接过了他的职权,继承了他的皇位。然而,建文帝朱允炆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上任之后,就来了个“削藩”,先后废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五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然而,朱允炆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在削藩过程中,忘了先“推恩”,恩威并施,在舆论和道义上站得住脚跟;二是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先从其他诸王下手,这样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了准备。当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已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这是朱元璋无法预料到的。

标签: 历史朱元璋朱棣

更多文章

  • 荀攸作为曹魏首席谋主,为何如此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荀攸,曹魏

    曹操麾下有五位最为重要的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曹操五大谋士”。令人困惑的是,郭嘉、贾诩等人都有人讨论,但作为首席谋主的荀攸却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只怪这三个人。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NO1.罗贯中《三国志》是这样描述荀

  • 西施帮助勾践灭吴后不知所踪,她的结局有哪些猜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西施,越国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一词,讲述的就是“西施浣纱”的故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施

  • 嘉庆处死和珅之后 嘉庆后面有没有后悔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嘉庆,和珅

    还不了解:嘉庆杀和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告诫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乾隆的苦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大多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清正廉明的包拯包大人,遗臭万年的奸臣秦桧,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贪官和珅。和珅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贪官,他依仗着乾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真的是意气用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三国,刘备

    一场战役让蜀国走向衰退,但这场战役是因兄弟之情的意气用事,还是为了解决蜀国内部矛盾,从而引发的一场战役,刘备此举是对还是错?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发生于蜀章武元年。这一仗前后历时一年,最终吴军抓住时机火攻击败蜀国,夷陵之战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历史上

  • 屈原是忠诚于君主,还是真的忧国忧民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春秋,屈原

    楚国著名的词人屈原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参加楚国的朝政。有不少学者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是和“忠君”揉合在一起的,而更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忠君”。因而他们以“忠君”来代替屈原的爱国主义,认为屈原是“忠君”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屈原忠诚的是自己的君主,并非热爱楚国这个国家,

  • 子婴在位时间很短,为何评价却很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秦朝,子婴

    哪个皇帝不想成就一番霸业,再软弱的人也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更何况是一位皇帝,他虽未建功立业,但从小生在皇家,还是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家,在他的基因里也有“不安”的成份。秦朝末年天下一片大乱,不仅出了陈胜和项羽这样的英雄,也少不了赵高和秦二世这样的昏庸组合。很多人都认为秦朝历经两代而亡,其实少算了一个子婴。

  • 为何各朝各代的开朝帝王都会清算功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权利和人心如何选择,这对于每一代开国皇帝而言,都会不约而同选择前者。江山初建之时,必然需要得力之人打天下,但当江山稳固,就是功臣退隐之日,但凡有头脑混沌者,轻则成为贬为庶民,重则丢掉性命。为何各代开朝帝王都会清功臣?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一统天下后更要扫除未来隐患。细数历代朝代,当属明朝朱元璋心狠,

  •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北方辽国境内发生了巨变,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部落之后,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登基称帝,国号为大金,开始起兵攻打辽国。此时的辽国已经日益衰落,天祚帝耶律延禧喜好狩猎,对朝政不管不顾,任由奸臣乱政,因此在金国的步步

  • 司马迁到底是如何看待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汉朝,司马迁

    历史是由后人所写,在撰写人的主观思维下,难免会有一些偏差,但有些功过是不会被掩盖,只会在“写与读”的过程中,越发清晰明了。从《史记》中能够看出司马迁爱好和平,但为何还会认可秦始皇?他是在肯定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在《史记》中“正话反说”?秦王朝的一统,让天下人有了“统一”的概念,才有了后世的汉朝、唐朝、

  • 尉缭和王翦都功高盖主,为何嬴政会放过他们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战国,秦始皇

    伴君如伴虎,当很多人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也是他距离灭亡不久之时,但凡是皆有例外,不是他们过于聪明,而是知道做事应有何种态度。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但秦始皇身边的尉缭和王翦是其中的“特例”,这两位名家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统一天下,最终他们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全身而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