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陆巷有位明朝宰相王鏊,你知道吗?王鏊生平简介

陆巷有位明朝宰相王鏊,你知道吗?王鏊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022 更新时间:2023/12/22 3:24:59

提到苏州东山农家乐旅游景点,陆巷古村一定是个热门景点,那么东山陆巷深处的荣耀你了解多少?深秋,苍穹深邃,置身于东山陆巷古朴而厚重的惠和堂,会让人恍惚。那空旷旷的桌桌椅椅竟仿佛动了起来,脑海里闪现出唐伯虎、祝枝山等一干江南才子与一位长者谈禅论机的画面。长者,便是这所宅院的主人——明代宪宗、孝宗、武宗三朝元老,内阁大学士王鏊(1450年—1524年)——当地人称之为宰相。

东山出了位宰相,这应该是没有多少异议的。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但其后来的功能却已基本与宰相无疑。大改革家张居正是其中最为着名的。论才情,王鏊或许不输于张居正。然而,世事却又是如此的不同。多少年来,许多人对唐伯虎等江南才子坚决不仕感到不理解。但是,只要你了解了他们的“探花师傅”王鏊的经历后,就可以找到真正的答案了。

王鏊的祖辈以经商为主,曾祖父王彦祥、王惟贞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商人。但是,商人即使富可敌国,社会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所以,从王鏊的父亲王琬起,开始了读书入仕之路。其父王琬,曾官光化知县。从一开始,王鏊就展现出特别的读书能力,8岁能读经史,12岁能作诗,16岁随父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一些大臣都称他为天下奇士。明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又翌年,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一时盛名天下。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他本来高中“状元”,但遭主考官商辂改之。这商辂是明朝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元的第一人,商也因此平步青云,官至内阁大学士。而王鏊殿试的主考恰是商辂,商见王已中“二元”,便将其从状元下推两格至“探花”,使自己仍能保持“三元”的记录。王鏊虽与“三元”无缘,但他仍以“高考”的最好成绩名盛天下。在那个时代,考得好基本就意味着仕途光明。王鏊的仕途自此顺风顺水。1488年,孝宗即位,王鏊被进为侍讲学士,充任讲官。当时孝宗宠信李广,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就命他兼任谕德,不久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1506年,也就是武宗正德元年,王鏊再得升迁,进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12月,进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位极人臣的宰辅。

王鏊的仕途虽然顺畅,但为官却并不爽心,因为他不但遇到了历史上出了名坏的大太监刘瑾,还遇到了历史上被称为最荒唐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遇到这样的主,王鏊的满腹经纶终成摆设。有明一朝,多太监横行,但也从不缺少铁骨铮铮的文臣。王鏊大概也能称得上吧。面对刘瑾一伙残害忠臣,王鏊不止一次地拍案而起,保下一批忠臣。然而,随着刘瑾一伙把持朝纲的深入,以及正德皇帝的荒淫,王鏊孤军奋战,独木难支,难以挽回局势。

此时的王鏊想到了“隐”。可以说,仕与隐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永恒的两难抉择——放下既有的权力,对任何人都是莫大的考验。所以,陶渊明历来只是那些不得志文官的意淫对象,但真让他去做陶渊明,他反而不干了。这一点,王鏊做到了——陶渊明只是一名升斗报酬的县令,而王却贵为一朝宰辅,放下一切,确实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也或许,他从弟弟那里得到了某种示:王鏊之弟王铨,也是举人,曾被推荐去杭州府做官,但他不愿为官,拒不上任。在京任职的王鏊曾修书赞扬其弟,称自己“输与伊人一着高”。

正德四年(1509年),王鏊接连三次上疏辞职。刘瑾对王鏊既恨又怕,于是怂恿皇帝准其去位;5月,王鏊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还乡。此后,朝廷大臣多次交相荐举,王鏊终不肯再复出。放下了权力,就等于把脖子伸到了别人的刀下。刘瑾想置之于死地——据说王鏊在告老还乡时,因顺口向皇上要求西太湖养养金鱼,就被刘瑾趁机诬陷,说小小太湖连三州(苏州、常州、湖州),团团围困八百里,王鏊湖中养鱼是假,屯兵谋反是真。好在正德皇帝虽然荒淫,但未听信刘瑾的谗言,王鏊得以保住了项上人头。

教出江南才子唐伯虎、祝枝山。不过,教训是深刻的。回归故里的王鏊谢绝一切官场来往,只是简单置了点产业,埋头做起了学问,间或流连于山水,时称“天下穷阁老”。史书称其“不治生产,惟看书着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潜心学问,文章尔雅,议论精辟,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着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

正是在这一时期,王鏊教出了唐伯虎、祝枝山等江南才子。古语云:“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王鏊打破了这一古语。然而,正是他有了为官的深刻体会,也才教出坚决不仕的出名才子——他们的老师已经证明了,所谓仕途的种种美好,都是骗人的货,人世间最美好的生活,无过于纵情山水。对于王鏊的学问,可以从弟子唐伯虎的评价窥其一斑:“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而对于王鏊的为人,则可以从另一位明朝大名人王阳明那里窥得一斑。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比王鏊小了二十多岁,然阅尽世事的他却是个孤傲之人,曾对王鏊的“退隐”表示不屑。然而,当他真正看了王鏊的文章,并拜访相谈之后,他折服了,说:“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这或许是正德十四年的事情。这一年,宁王朱宸濠妄图效仿永乐帝,扯旗造反。对于这个宁王,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一位。然而,这宁王与永乐帝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身为小小御史的王阳明左右捭阖了一下,就将其消灭了。大概在这一时期,王阳明得以来到太湖,在东山陆巷会晤了王鏊。

隐居乡间的武宗宰辅。或许,若不是王阳明灭了宁王,还会上演一场皇帝会见乡间老臣的场面。话说宁王造反,“崇刘瑾,修豹房”的小皇帝朱厚照不但不惊,反而大喜,自封为威武大将军,亲自领兵平叛——他早已不满足于在国都里潇洒,要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走一走,顺便为“豹房”搜罗点美女。一次武宗来到一个小店,看上了老板的妹妹凤儿,于是就纳凤儿为妃,并封凤儿的哥哥做官——看到这,你是否想到了由大S和任贤齐主演的《龙凤店》?只是,现实中的皇帝,可没电影中那般多情。

然而,才出兵不久,王阳明那厮就把宁王活捉了。没事,把他放了,我再来捉一回。于是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再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胜利。不过,已没有理由再往南去了,也不想回北京,咋办?就在当地转悠下吧。只是这一转悠不要紧,小命可就保不住了:正德十五年,南巡途中的武宗于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垂钓,不慎掉入水中,虽被左右救起,但身体每况愈下,数月之后,病死于豹房,终年31岁。

三年之后,也就是嘉靖三年(1524年),隐居乡间的武宗宰辅王鏊也病逝了,享年75岁。逝世后,追封太傅,谥“文恪”。一年后,后来大名鼎鼎的张居正(1525年—1582年)降世了,这位王阳明的信徒将在嘉靖之后的万历年间掀起拯救大明王朝的改革之举。有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荫庇后世甚至福泽绵长,几乎让每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都心有所愿而又力有不逮。不过,王鏊给我们了一个意外的佐证:王鏊之后,王氏人才辈出,名人不断,有王禹声、王世琛、王季绪、王季玉、王守融、王守武、王守觉等。或许,这与其“诗书传家”的言传身教有关。而王鏊本人,也因教出文徵明、祝枝山、王宠、唐伯虎等“风流才子”而让天下侧目。想到此,不由得感慨:静谧惠和堂,人世活课堂。

标签: 你知道宰相明朝

更多文章

  • 为何明朝的读书人都酷爱习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习武,明朝,读书人

    从阅读武侠小说,再到武侠电影、电视剧等,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代背景的设定皆在明朝。在明朝大显身手的主角,和明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有直接的联系。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东厂、锦衣卫,在士大夫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

  • 该怎么评价刘大夏烧毁郑和档案?刘大夏的趣闻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大,该怎么,趣闻

    刘大夏是明朝大臣,弘治三君子之一(除了刘大夏,还有王恕和马文升),出生于公元1436年的湖广华容,去世于公元1516年。刘大夏自幼聪慧好学,勤奋读书,在天顺三年的时候取乡试第一,天顺八年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考取进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成化元年,为兵部房司主事,成化十一年升兵部职方司郎中。明朝正德

  • 第六节 大败倭寇,镇压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倭寇,第六节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一直于明朝保持合作,不断擒杀倭寇献于明廷发落。足利义满死后,倭

  • 你对明朝的驿站知道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你对,明朝,驿站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马上就整顿和恢复各地的驿站,全国大约有1500余处。第二年,他又颁诏,把元朝的“站”一律改称为“驿”。明确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意、即不是国家与军事大事,一律不许滥用驿马或动用驿站的邮递设施。洪武二十六

  • 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外交,形势,正确

    按照先前与刘基商议制定的统一全国的策略:先西后东或称先陈后张,先南后北。龙凤十年(1364)开始,在西线陈友谅势力被翦灭的情势下,朱元璋将统一战争的进攻目标作了根本性的转向东灭张士诚。〇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那年四月朱元璋在与孔克仁等侍臣谈论前代成败之事时这般说

  • 明代对私营手工业的控制与反矿税监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手工业,明代,私营

    明朝中叶,朝廷进一步加强对私营手工业的控制,尤其是采矿、制瓷、纺织、制盐、制茶等私营手工业备受限制,且不断遭受盘剥和掠夺。明廷一再禁止民间开采煤、铁、铜等矿产。并于制瓷业中实行“官搭民烧”,即将原由官窑烧制的瓷品,交民窑烧制,但出价极低,若烧不成,则由民窑赔偿,因此造成许多民

  • 最励志的丑小鸭是她 由二婚少妇到母仪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丑小鸭,天下,少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传奇女子,她们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巾帼不让须眉”。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富寡妇怀清,南北朝时期的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唐朝时期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等等。但是,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说的是一位励志皇后,她堪称中国最早的灰姑娘,二婚人妇愣是混成

  • 刘六、刘七起义——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全国性,明朝,规模最大

    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官修《明史》也承认“流寇蔓延,几危宗社”。河北地区地处京畿重地,是明朝的统治中心。这里,皇室贵戚庄田交错密布。正德年间,贵族庄田猛烈扩张,“奄人多夺民业为庄田”①,例如刘瑾党羽谷大用就

  • 明代秘史:弘治帝治世兴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弘治帝,明代,秘史

    弘治十八岁即位,即位的第六天就对太监梁芳、礼部右侍郎李孜省、外戚万喜及其党羽等一批奸佞官员进行了革职流放。要振兴朝政,治理好国家,首先必须清除奸佞,更新官吏队伍,他做太子时早已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即位就狠抓官吏队伍的整顿。清理完第一批接着又清第二批,番僧国师领占竹、太常卿道士赵玉芝、邓常

  • 第十二章 明宫一点红——女官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十二章,官制

    女官制从周秦到唐宋,一直是中原正统王朝的一项重要宫廷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力图用设置女官严阃围之政、杜阉宦之祸,将女官制度作为强化君权的措施之一。明代女官制度对于禁女宠、贬外戚起到了显着的作用,而对宦官势力的阻遏却成效甚微。明代女官规制以洪武后期最为完善,其机构设置为“六局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