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该怎么评价刘大夏烧毁郑和档案?刘大夏的趣闻揭秘

该怎么评价刘大夏烧毁郑和档案?刘大夏的趣闻揭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663 更新时间:2023/12/16 22:51:25

刘大夏是明朝大臣,弘治三君子之一(除了刘大夏,还有王恕马文升),出生于公元1436年的湖广华容,去世于公元1516年。

刘大夏自幼聪慧好学,勤奋读书,在天顺三年的时候取乡试第一,天顺八年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考取进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

成化元年,为兵部房司主事,成化十一年升兵部职方司郎中。明朝正德元年,回归故里,十一年去世,朝廷追赠其为太保,上谥号“忠宣”。留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存世。

刘大夏在职之时,尽忠职守,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谏,一心为民,是一位好官。然而大家认识到刘大夏这个人,却并不在于刘大夏为官之时的政绩,而是因为明朝另一个着名人物——郑和

三宝太监郑和,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名人。这位在明朝永乐年间,七下西洋的人物,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的骄傲。甚至于很多史学家人物,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并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但是因为关于郑和航海的档案资料已经被销毁,今人只能从残缺的历史资料中猜测,却并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至于郑和的航海资料为什么被销毁,又是被谁销毁的,刘大夏便是被怀疑的人之一。

刘大夏是明朝中期重臣,先后辅佐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四位皇帝。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应当就属于明朝成祖时期。倾国家之力,支持郑和等人,才有了中国舰队七次下西洋和下南洋的壮举。然而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统治者就开始实行禁海政策。此后除了一次下南洋之外,再无大的航海举措。

到了明宪宗时期,有人鼓动宪宗效仿成祖皇帝,重新下西洋。当时在兵部尚书项忠前来取资料的时候,没有找到资料,在责问小吏的时候,刘大夏来了句:“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因为这句话,许多人就说是刘大夏销毁了郑和航海资料。说实话相比于销毁,藏匿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明朝若是损害了类似的档案资料,受到的处罚还是挺重的,要受到残酷的杖责。就算不想重海航,不至于烧毁,藏匿完全足够。而且这事儿刘大夏不是第一次做,当初为了阻止汪直讨伐安南国,给边境带来战祸的时候,他也用藏匿文书来阻止了战祸的发生。

相比于刘大夏,许多史学家认为乾隆销毁的可能性更大。明代档案资料保存不齐全,一是因为明末清初战乱,二则在于乾隆修明史。因为明代的史记资料,对于清朝多有贬谪,在修改这些记录的时候,多半会将原本销毁。

就算真是刘大夏销毁的,那么他这么做也想的过去。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开辟了海上贸易之路,但实际上并未带来大量的贸易。相比于对外贸易,明朝政府更注重的是国威的宣扬。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大部分都是当地特产,除了珠宝之外,就是香料、动物。甚至后来有人说成祖之时,明朝开始走下坡路,郑和下西洋的巨大消耗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相比于明成祖时期,正德朝自然无法比。但是又要效仿前者,对国家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而为了阻止此事的发生,刘大夏选择销毁资料可以理解。不过相比于销毁,个人更偏向于藏匿。

刘大夏担任广东布政使的时候吗,当地官员又一种叫“羡余”钱的名目。因为不记账,许多布政使靠这壮大自己的腰包。当地官员相互包庇,大家一起发财,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刘大夏到任不久之后,就有管库的小吏将此事告知。但是刘大夏却大声说道:“我刘大夏平时读书,有志于做好人,怎么遇上这件事,就沉思这么长时间?实在愧对古代贤人,算不得一个大丈夫了!”绝不收“羡余”,还将此钱全部入账,自己分文不取。

标签: 刘大该怎么趣闻

更多文章

  • 第六节 大败倭寇,镇压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倭寇,第六节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一直于明朝保持合作,不断擒杀倭寇献于明廷发落。足利义满死后,倭

  • 你对明朝的驿站知道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你对,明朝,驿站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马上就整顿和恢复各地的驿站,全国大约有1500余处。第二年,他又颁诏,把元朝的“站”一律改称为“驿”。明确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意、即不是国家与军事大事,一律不许滥用驿马或动用驿站的邮递设施。洪武二十六

  • 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外交,形势,正确

    按照先前与刘基商议制定的统一全国的策略:先西后东或称先陈后张,先南后北。龙凤十年(1364)开始,在西线陈友谅势力被翦灭的情势下,朱元璋将统一战争的进攻目标作了根本性的转向东灭张士诚。〇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那年四月朱元璋在与孔克仁等侍臣谈论前代成败之事时这般说

  • 明代对私营手工业的控制与反矿税监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手工业,明代,私营

    明朝中叶,朝廷进一步加强对私营手工业的控制,尤其是采矿、制瓷、纺织、制盐、制茶等私营手工业备受限制,且不断遭受盘剥和掠夺。明廷一再禁止民间开采煤、铁、铜等矿产。并于制瓷业中实行“官搭民烧”,即将原由官窑烧制的瓷品,交民窑烧制,但出价极低,若烧不成,则由民窑赔偿,因此造成许多民

  • 最励志的丑小鸭是她 由二婚少妇到母仪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丑小鸭,天下,少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传奇女子,她们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巾帼不让须眉”。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富寡妇怀清,南北朝时期的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唐朝时期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等等。但是,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说的是一位励志皇后,她堪称中国最早的灰姑娘,二婚人妇愣是混成

  • 刘六、刘七起义——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全国性,明朝,规模最大

    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官修《明史》也承认“流寇蔓延,几危宗社”。河北地区地处京畿重地,是明朝的统治中心。这里,皇室贵戚庄田交错密布。正德年间,贵族庄田猛烈扩张,“奄人多夺民业为庄田”①,例如刘瑾党羽谷大用就

  • 明代秘史:弘治帝治世兴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弘治帝,明代,秘史

    弘治十八岁即位,即位的第六天就对太监梁芳、礼部右侍郎李孜省、外戚万喜及其党羽等一批奸佞官员进行了革职流放。要振兴朝政,治理好国家,首先必须清除奸佞,更新官吏队伍,他做太子时早已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即位就狠抓官吏队伍的整顿。清理完第一批接着又清第二批,番僧国师领占竹、太常卿道士赵玉芝、邓常

  • 第十二章 明宫一点红——女官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十二章,官制

    女官制从周秦到唐宋,一直是中原正统王朝的一项重要宫廷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力图用设置女官严阃围之政、杜阉宦之祸,将女官制度作为强化君权的措施之一。明代女官制度对于禁女宠、贬外戚起到了显着的作用,而对宦官势力的阻遏却成效甚微。明代女官规制以洪武后期最为完善,其机构设置为“六局一司”

  • 貌美如花的清朝公主为何要守活寡?竟因为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如花,清朝,貌美

    最近迷上了清代的历史研究,在书声阅读了不少古籍后发现清代的公主,其实绝大多数生活都是不幸福的,等于活守寡。有子女的也是少之又少,寿数也不长。据统计来看,自顺治以下数下去七个皇帝所生的公主,成年出嫁者总共31人,但是其中未及50岁去世者24人,约占总数的77。在这24人中,其中20岁之前去世的2人,占

  • 明孝宗朱祐樘为什么在冷宫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冷宫,出身,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明朝的后宫里疑案、怪事不少。一位日后的皇帝竟然因为妃子妒忌争宠、残害其他妃嫔和宫女而不得不出生冷宫,并且被偷偷摸摸地哺养了好几年,连皇帝自己也蒙在鼓里。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昏庸之辈,“不郊、不庙、不朝”,政治腐败,朝纲混乱,后宫中则荒淫无度,怪事连连。明成化年间(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