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节 蟋蟀皇帝,盛世隐忧

第二节 蟋蟀皇帝,盛世隐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296 更新时间:2024/1/13 9:59:20

明宣宗朱瞻基不但是一位明断勤政的君主,还是一个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皇帝。由于幼年时在名师指导下,精心学习“六艺”。他不但喜赋诗词、能书善画,闲来无事,还经常吟诗作画,以为消遣。

所绘人物花卉,极为精工,常赐给朝臣和妃嫔。后人曾见过宣宗画的一幅花草竹石的扇面,并题有御制诗:“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烦暑,招回天上清凉。”画面清新洒脱、生动逼真,是一件上乘的艺术佳品。

他青年时代,曾习武学剑,练就了娴熟的骑射本领。宣德三年,蒙古贵族兀良哈部曾率军骚扰边境。宣宗亲领3000精兵,出喜峰口进击,在宽河遇敌兵。两军交战,宣宗引弓搭箭,接连射倒对方的三个前锋,明军乘机奋勇追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然而,盛世也有隐忧。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没有意识到盛世下存在的隐患。盛世下纪纲也开始不振:“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造成这种情况宣宗自然负有责任。

俗话说“玩物丧志”,朱瞻基还保留着少年儿童的癖好就是斗蟋蟀(促织),因此被称为“促织天子”。例如闲着没事就翻翻皇宫大院的石块,看看有没有蟋蟀。如果有,他就捉来一两只放在一个小盒子里,让这两只蟋蟀打架。看着两只斗得你死我活的蟋蟀,朱瞻基的脸上洋溢着孩童的笑容。他的这种爱越来越深,久而久之,朱瞻基越陷越深,可以说是没有蟋蟀,他就活得不自在。

不仅如此,宣宗对斗蟋蟀达到了极为痴迷的程度,经常派宦官选取上好的蟋蟀。因为这种缘故,斗蟋蟀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扶摇直上。后来宣宗觉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派太监四出采办。相传苏州的蟋蟀特别好,宣宗为此还特意敕令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1000只蟋蟀。上命下达,摊派给了当地的百姓,弄得鸡犬不宁。据说当地一个粮长用一匹马换取了一只好蟋蟀,准备献给宣宗,不料在妻妾观看时跑掉了。妻妾自知闯祸自杀了,粮长见家破人亡也上吊了。蒲松龄根据这个故事情节,稍加改变,写成了《聊斋志异》中着名的《促织》一文。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平常有点儿娱乐活动,没什么大不了。问题的关键是,朝中好多拍马奉承的人,见皇帝喜爱蟋蟀,就投其所好,从民间收集无数特异的蟋蟀,进贡给皇帝。这个任务,上层摊派给下层,最终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朱瞻基爱民如子,不允许朝廷官员随便给百姓摊派任务。可是,他死都没想到,因为他的一个小小的娱乐活动,竟然增加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负担。

进贡的蟋蟀越来越多,朱瞻基一个人是玩不过来的。这个时候,那些逗皇帝玩的太监再次担任了陪皇帝玩的任务。在皇宫大院,随时都可以看到太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斗蟋蟀。决出团体第一勇猛的蟋蟀后,等到皇帝有空了,太监们就和皇帝斗蟋蟀。都说玩物丧志,如此一来,即使朱瞻基没有丧志,他花费在斗蟋蟀上的时间也会很多。

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所理想的明君应该是勤政爱民的,像朱高炽一样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朱瞻基玩蟋蟀玩得太过火了,有时甚至上朝迟到,有时忘了及时批阅朝臣的奏章,士大夫们非常不喜欢。经过明朝前几任君的培养,到朱瞻基的时代,士大夫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团结的集团,人称文官集团,这个集团敢直接批评皇帝。

想当初,朱高炽因为修了几间宫殿,多纳了几个侍妾和接连几天没上朝,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李时勉马上写了一道话语讽刺、词锋逼人的奏章,骂得朱高炽既不能反驳,也抬不起头来。事后,每当遇到他人,李时勉就以此事自夸。李时勉敢如此张狂,因为他代表覆盖面很广、力量很大的、掌握“票拟”权力的文官集团。

明朝有一个特点,一道奏章的顺利执行需要通过两道关键程序,一道是“票拟”,另一道是“批红”。“票拟”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奏章,这由文官集团负责。“批红”就是审阅奏章,决定是否通过,权力在皇帝手里。天下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皇帝的“批红”。可是,天下的奏章太多了,光是“批红”都很累人。皇帝爱上斗蟋蟀后,“批红”工作越来越马虎,有时看都不看,直接就批了。

皇帝玩蟋蟀丧志,荒废工作,士大夫们不仅上书劝说,还戏称他为蛐蛐皇帝。为遮掩自己的过失,朱瞻基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请人代批奏章。皇帝能够接触的人不过四类,第一类是士大夫,第二类是武将,第三类是后宫嫔妃,第四类是太监。士大夫坚守理想,绝对不会越权替皇帝批阅奏章。第二类人和第三类人大多不懂政府法令,不会批阅奏章。第四类人经常陪在皇帝身边,耳濡目染,多少还是知道一点儿的。

选定太监为代理批阅奏章的人选后,朱瞻基就开始了埋葬大明王朝的工作,教太监读书。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下诏,设置“内书堂”供太监读书。这是一件小事,但不少史学家认为,正因为朱瞻基的这个举动,为大明王朝埋下了覆灭的祸根。“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他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费正清《剑桥中国史明史》)这里的他指朱瞻基,他们则指太监们。

经过朱棣的大力培养,太监掌握了以朝廷暴力为后盾的,集监视、抓捕和司法于一身的东厂,权势已经很大了。朱瞻基再教太监读书,甚至让他们批阅奏章,分明是将天下的另一半权力也交给太监。如此一来,太监既有“武”的权力,也有“文”的权力,真是权势熏天。

那时的明朝,为了争当太监,人们抢疯了。有的人没被朝廷看上,竟然回到家里私下将自己给阉了。有的人更不幸,尽管有了太监的身体,朝廷还是不需要他,因为有好多好多比他好的、想当太监的人。那些私下自我阉割最终却没被朝廷收留的人,跑到社会上,将一腔恨意胡乱发泄,整个社会很不安定。

发展到后来,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朝廷不得不颁发一项特殊法令,禁止自我阉割。由此可见,想当太监的人,真的非常多。明朝的宦官制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机构,一共有二十四个衙门,每个衙门里有十二个监、四个司和八个局。都说明朝有十万个太监,这话不是虚话。

标签: 第二节蟋蟀隐忧

更多文章

  • 第二节 整肃民风,崇尚节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民风,第二节,节俭

    明朝的前几任皇帝都为大明朝的事业作了突出的贡献,到朱瞻基这一代,内忧和外患就没有那么严重了。与前几代皇帝的艰辛奋斗相比,朱瞻基开始从内忧和外患中抽出空隙,削减不必要的财务负担,关注民生,整肃民风。宣德元年(1426年),在京城义勇卫军内发生了一起特大冤案,妻子偷情,丈夫判刑。此案轰动京城内外,在军队

  • 皇帝与佛争地:朱元璋将佛神宝志从开善寺迁到了灵谷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皇帝,迁到

    前文说过,洪武八年前朱元璋在为自己选择百年之后的吉壤时,偏偏相中了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正是蒋山寺或言开善寺所在的位置。按照中国民间的说法:活人与死人争地,人与神争地,皆为大忌!但为了朱明子孙能够永固江山,占尽“龙蟠”紫金山的好风水,十分迷信的朱元璋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决定迁走

  • 蓝玉之死:“狗急跳墙”似的蓝玉“谋反”背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之死,狗急跳墙,蓝玉

    〇“狗急跳墙”似的蓝玉“谋反”背后就在洪武中晚期大明君臣关系到了十分微妙的关键时刻,蓝玉还卷入了朱棣与朱标太子之间的纷争漩涡之中,他曾提醒自己的外甥女婿朱标:“臣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太子朱标说:&ldquo

  • 《明朝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作者:张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作者,明朝,细节

    《明朝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序言第一章家有家规第二章家庭教育不马虎第三章宫里的女人不容易第四章太监是这样变强的第五章再强的公公,也有弱的一面第六章宦官真的很坏吗?第七章明朝皇帝比较烦第八章明朝官员有点愤第九章明军是这样强大的第十章穿越到明朝去当兵第十一章莫笑书生空议论第十二章衣食住行都是学问第十三章穿

  • 朱元璋3次亲征“大汉国”武昌围城战与陈理投降——1364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围城,大汉,武昌

    张定边带着陈理逃走时,朱元璋军诸多将士建议,迅速追打,直捣陈友谅老巢武昌。可朱元璋并不赞成,他认为若乘胜追击,“覆巢之下,有完卵乎”?更何况兵法有言:“穷寇莫追!”追急了,“彼必死斗,杀伤必多”。其实朱元璋只说了一个原因,还有一

  • 第二节 汉王叛乱,兵败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叛乱,汉王,第二节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突然病故,太子是因为南京屡次发生地震而受命前往居守的。六月中,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消息,火速赶往北京。本想将朱瞻基置于死地的朱高煦,因朱瞻基行动太快,而没有成功。他们叔侄之间的斗争从此便真正拉开了序幕。这场斗争,给文官们带来不少好处。汉王朱高煦所

  • 第六章 朱高炽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之死,朱高炽,第六章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高炽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昉称他“实无疾骤崩”。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便“

  • 陆炳为什么能得到善终并保全家族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家族,这是什么原因

    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陆炳被塑造成知书达理但性格懦弱、不愿也不敢参与朝堂争权的人,然而这只是小说之言,真实历史上的陆炳智商和情商双高。一个能在嘉靖时期风波云诡的朝堂上以锦衣卫一把手这种高危职业全身而退并得到各方好评的人,绝不能用“性格懦弱”来形容。陆炳出生锦衣卫世家,他的祖父陆陆墀任锦衣卫总旗,

  • 原本想诬陷别人为“害民官吏”和逃军,结果自己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官吏,本想,结果

    松阳县有个奸民叫杨均育,自小起就不学好,到大了,那就更不用说了,耍奸使滑,坏事做绝,但又不留什么把柄给别人,所以一直能逍遥自在,且愈发猖狂。同为松阳县的一个名叫叶惟宗的县民不知怎么得罪了杨均育,杨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洪武中晚期,朱元璋号召全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捉拿“积年害民官吏&rd

  •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颁布“禁猪令”?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武宗朱厚照,禁猪令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六年,荒唐的事情做了一箩筐。他能撇下朝政大臣,多次偷偷的外出游玩巡幸;他能让后宫佳丽独守空房,派人到处抢夺妇女供其淫乐;他能放着皇帝不当,甘愿当一名小小的总兵官;他自己生不出儿子,却从亡虏走卒中认养了二百多个皇庶子……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