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了统一全国,自然不是为了装成好儒的样子给臣下看,也不是为了让儒生站在他左右装点门面,更不是为了在饮宴之余让儒生写几篇歌功颂德的诗赋以自娱,而是尽量发挥儒生的才能,帮助自己建立、巩固和发展政权。首先,向儒生请教平天下、建国业的经验。冯国用向他献计:“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将四出……倡仁义于远迩,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难定也”(《明史纪事本末》)。李善长回答天下如何安定时道:“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明史.李善长传》)。儒士范常甚至批评他:“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明史.范常传》)名儒章溢也开导他:“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明史》本传);这些决定人心向背的经验对朱元璋所作所为很有指导意义,从而博得了大众的拥护。其次,请儒生在军事战略部署中起参谋作用。如攻下徽州后,当地儒士朱升从长远战略方面提出重要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这不仅指出了朱元璋在张士诚、陈友谅夹击下生存的条件,也指出了巩固后方、储备粮食、争取时间的步骤。刘基到建康不久回答朱元璋“征取计”时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地据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刘基传》)以后刘基又在对陈友谅、张士诚等多次重大战役中提出战略妙计,从而使朱元璋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再次,请儒生帮助建设新政权。朱元璋一建立太平府,就“以李习知府事,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参幕府事”(《明史纪事本末》)。以后随着势力的扩大,他置江南行中书省,更是吸收众多的儒生参加政权建设,“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皆录用之”。在建康,他“以(宋)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以(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刘)基留帷幄,预机密谋议”(《明史纪事本末》)。同时李文忠向他荐举的儒生王祎、黄天锡等,他皆征用到政权中。至于地方政权建设中,他更是让儒生担任主要官员,如王宗、许瑗、孙炎等,这对安定地方人心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儒生在经济建设、荐举人才、文化教育诸方面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正因如此,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前格外尊重和礼遇儒生,他给刘基写信,自称姓名,恭敬地写上“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诚意伯文集》卷一)。儒士秦从龙被聘来,朱元璋“亲出城迎入,邀与同处,朝夕咨访时政,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高岱《鸿猷录》卷二)。宋濂有病,他“特命中书造安车,给健丁六人以载”(《宋学士文集》卷一)。“宋纳读书,不慎烧衣及肋,亲为文戒之”(《明史.宋纳传》)。他还与儒士们诗文酬答,唱和往还,虽不无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之作,但取得了儒士们的好感,达到了笼络人心的目的。为了能和儒生打成一片,朱元璋还十分注意学习经史,常常“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除礼聘许元、范祖干等人进府轮流为其讲解经史外,他还把《大学衍义》书于两庑壁间,以备朝夕观览。他对儒生詹同说:“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良规。”(《明史》本纪)这说明,朱元璋对儒学的学习已很有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