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响马”举义旗:袭破几十座州县,杀了上千名贪官污吏

明朝“响马”举义旗:袭破几十座州县,杀了上千名贪官污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71 更新时间:2024/1/13 7:12:05

明英宗的时候,政府强迫京都附近地区的老百姓养马,以供军用。政府是按百姓家中的丁田分派任务,把这些人家称做“马户”。每年政府都要征收小马,如果是种马死了或者小马的数量不足,马户都得赔补。在当时,一些田地都被官员霸占去了,草场一天比一天少,饲料十分短缺,马户苦于这种孳养,可是地方官又时刻催逼,老百姓实在是走投无路,在这种状况下,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河北农民展开了反抗这种苛政的斗争。

起义军的首领虎,是一个着名的“响马”,多次受到官军的追捕,而刘六刘七哥俩都是当时的贫苦农民。他们起义后推杨虎为首领,攻打京城南面的州县。因为起义爆发在军马寄牧的京城附近地区,许多马户都参加了起义,起义军拥有许多马匹,这样,行动速度就比较快。官军因兵弱马少,对他们无可奈。地方州县的官吏不是闻风而逃,就是开门献城。

起义军声势浩大,攻下安后,转着弯儿杀去,回旋在河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地方官不是开城纳款,便是望风而逃。从正德六年正月到三月,三个月的时间,义军便像一阵旋风那样,在博野、饶阳、南宫、无极、东明、滨州、临朐、监淄、昌乐、日照、蒲台、武城、阳信、泰安等州县畅行无阻,还攻下了孔子的老家曲阜。可惜义军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只是为反抗压迫,提出的也仅仅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这样的绿林口号。攻下城池后就开仓分粮,没收县库,然后就离开。因而始终也没建立起一个巩固的根据地。

明朝廷看义军声势日渐壮大,便派张伟任总兵、马中锡任提督军务,率京营两万人南下征剿。

义军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刘氏兄弟带领,一路由杨虎和赵风子带领,一东一西,既分兵又呼应,牵制官军。刘六、刘七一队首先攻掠山东、接着又进入河南,便南下抵达湖广、江西地区,然后仍由原路杀回来,回到霸州。几个月时间,转战数千里。另一股义军在杨虎和赵风子率领下,从河南转入山西,纵横几千里,所披靡。义军打起仗来,骑兵像潮水一般,直陷敌阵,个个骁勇。

后来两路义军在武安(在今河北)会师。稍事休整,又合兵北上,直逼北京。正德皇帝令兵部尚书何鉴急调三路人马保卫京都。这三路人马,一是各地卫所驻军,二是守卫京都的京军,三是各边镇的边兵。

义军打到信安镇(天津以西),看北京守卫太强,便又分兵南下,一去山东,一去河南。明廷一看义军退走,便以太监谷大用总督军务、兵部侍郎陆定为监军,率领三路大军,撒开大网,向义军围剿过来。此时官军人数超过义军几十倍,形势对义军很不利。

正德六年十一月,杨虎在河南夏邑县渡过小黄河时,遭到伏击船只沉没,杨虎因不会游泳,溺死在水中。杨虎死后,义军在赵风子主持下,改变过去“响马”式的组织结构,组成28个营的正规军,推杨虎的结义弟兄刘惠为奉天征讨大元帅,自己任副元帅,树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的大旗。说明义军从单纯的反抗压迫,变为要决心推翻明朝的统治了。

正德七年二月,赵风子部已有步卒13万人,骑兵5000了。当年闺五月,赵风子义军在河南南召与官军大战,义军寡不敌众,全军溃败,义军将领或阵亡或被擒。

杨虎、赵风子一路义军被官军消灭了,官军便集中全部力量来围攻刘六率领的义军。当时刘六等想去塞北,但北边各关口都被严密封锁,只好又折回头来南行,辗转来到湖广。这里多是江河湖泊,骑马很不方便,义军只好弃马登舟。但北方义军长于骑战,却多不识水性。在一次战斗中,刘六不慎中箭,他不愿作俘虏,投江自杀了。

八月,刘七义军被官兵逼到狼山。狼山在通州(今南通州)城南,背靠大江,险峻高耸。在山颠峰麓,义军与官军死战,官军越战越多,有时竟是几十名官军拚战一名义军,最后义军全部英勇战死了,刘七也投江而亡。

刘七站在山颠,满身血迹、横刀微笑,他转身一跃,宛如一只黑色的燕子,直朝下面的大江坠去。

明廷为对付河北农民起义军不得不调集各地卫、所,京营和边兵几十万人,耗军费数百万两。明政府把抓住的义军都进行残暴狠毒的处治,有的义军将领处以残酷的剥皮之刑。

“响马”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了。但他们在两年的时间里,转战河北、河南、江南七个省,袭破几十座州县,杀了上千名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把反抗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

标签: 义旗响马明朝

更多文章

  • 明朝的海禁与倭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倭寇,明朝,海禁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时张时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在海禁时期,海洋贸易体系主要通过朝贡和官办的方式进行。洪武七年(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

  • 明清南京1座武庙、3座“文庙”、3个“江宁府学”和夫子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夫子庙,文庙,武庙

    ◎明清南京1座武庙、3座“文庙”、3个“江宁府学”和夫子庙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在国子监东边(今在南京市政府大院内)建造了儒学先师孔子庙,亦名文庙,祭拜孔子。孔子,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一生活得很不得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累累如丧家

  • 冯梦龙简介: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戏曲,文学家,明代

    名人语录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醒世恒言》冯梦龙是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他搜集、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由口头艺术转折为案头文学的重要标志。【名人历史】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别号龙子犹、墨憨子,又号墨憨斋主人、绿天馆主人、

  • 明朝怎么会变成一个烂摊子?怪就怪这位皇帝的基因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基因,明朝,烂摊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导者李自成率部占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边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明朝灭亡的最主要责任人却不是崇祯皇帝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朋友可能会知道,明朝后期战事不断、党争不绝、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

  • 第三章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十八条,扁担,第三章

    张士诚出生于兴化白驹场的一个穷苦的“亭民”之家。为了养家糊口,张士诚从十岁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据史料记载,少年时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身体健壮,而且

  • 第十章 穿越到明朝去当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第十章

    如果一旦穿越回明朝当军人,做横刀立马的将军,自然是无比盼望的。然而要成为将军,在明朝也是不容易的。明朝将军的来源,早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将军,也就是明朝开国名将的后人,靠着家族爵位的世袭一步到位。另一种就是草根出身的将军,也就是本身是个士兵,通过屡立战功,最终走向将军的高位,无论哪一种,都是不

  • 四、义军四起 上吊煤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义军,四起

    明朝自万历末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对百姓进行疯狂压榨下,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尤其陕西地区更成为农民运动的核心。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物产富庶,全国的社会矛盾在这里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明朝藩王对这里的农民横征

  • 国子监祭酒宋讷为什么在家里发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子监,在家里,祭酒

    明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第一大学的校长)宋讷本是朱元璋在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忠实地执行朱元璋的军事化或者说是“法西斯式”的治校宗旨,对国子监的监生实行政治高压和奴化驯服。但即使是这么一个忠实的“文教战线”上政治可靠

  • 明代《授职到任须知》——工作职责及须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工作职责,明代,须知

    洪武年间,各级地方官吏从被委任授职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得遵守一套严格的工作规范与职责标准规定《授职到任须知》。这个《授职到任须知》由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并颁行天下,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印信衙门、狱囚、起灭词讼、田粮、仓库、会计粮储、各色课程、鱼湖、金银场、窑冶、盐场、系官房屋、书生员数、耆宿、官户

  • 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什么悲剧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伯虎,悲剧,风流才子

    随着《唐伯虎点秋香》、《风流才子唐伯虎》等影视剧的热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唐伯虎给人留下的就是一位才华卓着、风流倜傥、纵情山水的潇洒公子哥儿形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人们似乎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唐伯虎风流成性的评价之中。然而,真实的唐伯虎却并不是像影视剧中所描述的那般,也不是像人们所津津乐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