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到“立纲陈纪”,朱元璋给汉民族找回了自尊

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到“立纲陈纪”,朱元璋给汉民族找回了自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27 更新时间:2023/12/26 5:40:18

元朝以前我们中华帝国虽然有着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但像异族入主中原,全方位变易汉风的,元朝头一回。我们坚决反对民族歧视或民族偏见,但又不能不从理解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元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究竟是处在一个怎样的生存状态。有一段史料很容易引起争议,即描述元帝国统治下的社会各阶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但元朝将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这是不争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时立制:“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借矣。”被人称为元朝治世之君的元成宗在大德八年十一月时居然发出了同罪异罚的诏令:“内郡、江南人凡为盗黥三次者,谪戍辽阳;诸色人及高丽三次免黥,谪戍湖广……”元顺帝在至元三年四月发布诏令,规定元帝国中央权力机构长官只用蒙古人与色目人,禁止汉人与南人染指,甚至还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色目文字。

这样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还渗透到了社会底层,例如,不许南人夜里点灯、不许习武、不许举办大型庙会与娱乐活动等等;最让汉族人感到耻辱的可能是,元蒙统治者在“城乡遍设甲主,奴人妻女,有志者皆自裁”,南方汉族人家里的妻子、女儿成为元朝统治者任意玩乐的对象,我想有心有肺的汉族人都会感到羞辱难当!就如眼下有人弄得村村或家家都有“丈母娘”一样,引发民怨是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当朱元璋当年在《北伐宣言》中打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16字口号和方针时,他实际上是喊出了汉民族的心声,喊出了汉民族的自尊!

前面说过,“驱逐胡虏”就是要用军事手段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而“恢复中华,救济斯民”则就不仅要使我们汉民族从社会底层的奴仆地位走上自主自立的道路,而且还要洗涤“胡俗陋习”、恢复中华传统道德礼法文化,这在当时的朱元璋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立纲陈纪,才能“救济斯民”。

正因为出于这样的认知,就在大明军一路北伐的同时,朱元璋君臣在“参酌唐宋”和“斟酌损益”的前提原则下,开了恢复中华礼仪纲纪活动:“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袴,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欲化既久,恬不知怪,上(指朱元璋,本书笔者注)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丝绫罗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保守的体现,其实不然。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礼法道德标准与审美情趣,如果一个民族压迫着另一个民族时,除了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方面实行绝对专制外,在道德礼法方面也对其来个脱胎换骨的话,那么这就更大程度上是伤害或羞辱了被压迫民族的自尊。因此说朱元璋当年的16字方针和洪武初年的立纲陈纪活动,给我们汉民族找回了自尊、自爱的灵魂,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标签: 中华回了汉民

更多文章

  • 第六讲 万历四十八年:闹剧与败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万历,败局,闹剧

    从来没有哪个王朝,能够如明朝万历时代一样,把几十年的时间放在一场滑稽的争论上,也没有哪个王朝能够如万历时代一样,令一个国家在几十年间完全荒废。“罢工”的皇帝,“怠工”的王朝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会像明朝的万历皇帝那样,有意地“罢工&rdquo

  • 明代的乡村基层组织——里甲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乡村,基层组织,明代

    里、甲:编册丁口役使黄册土地税收鱼鳞图册〇里甲制度主要负责农村税粮征收与徭役佥派工作前文已述,里甲制度最早是洪武初年在南方一些地区试行,后来才逐渐推广开来。洪武十四年,大明帝国在编造黄册时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构建做了统一的规定:“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

  • 悠久历史的回顾——肃慎与女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女真,悠久

    清宫廷画满洲创始女神《佛库伦像》明代时,女真分为海西、建州和野人三大部。海西女真大部居住在吉林扶余(伯都讷)以北的松花江大屈折后的江南,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边的阿什河流域。建州女真分布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绥芬河流域。野人女真则遍居于从精奇里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整个黑龙江南北广大地域。明太祖朱元璋很

  • 史上最牛女人:抛弃老公孩子入宫当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入宫,史上,皇后

    一个抛弃丈夫女儿再嫁、被称为“二婚头”的平民女子,能取得皇帝的欢心,专宠后宫,已是不容易,她竟还能击败后宫所有的对手,一步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王娡的发迹,除了她个人的智慧与手段之外,也同汉景帝的个人性格,以及汉初时期选皇后不重门第出身有关。从王娡的发迹史,可见到宫廷生活阴谋重重、勾心斗角的一面。抛夫

  • 明末大臣马士英做了什么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大臣,明末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着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

  • 袁凯是怎么装疯的?竟然当着外人面大口吃“狗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外人,是怎么,狗屎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使政府廉洁,政治清明,对手下官员的要求极为严格,一旦有不良之举便会被其诛杀,这也使得他变得心狠手辣,对杀人习以为常,因他出生低微,生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还往往猜忌多疑。在安定天下的大业基本结束后,朱元璋便大兴文字狱,大杀功臣。当初随他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除了汤和交权辞归故里之外,其他

  • 朱元璋:我家爷爷、太爷爷都葬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我家,朱元璋,爷爷

    朱元璋家“先世家沛,徙句容”,即明代人熟知的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大约是在朱元璋伯父朱五一12岁、父亲朱五四8岁时,朱家爷爷朱初一与妻子王氏带了这几个孩子离开了朱家巷,北渡长江、淮河,一直来到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随即定居在那里。由此看来,被永远“定格”在句

  • 明清议和成败之关键:坏了大事的陈新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事,成败,明清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明清之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议和上大做文章。那么,明清之间原本存在着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吗?皇太极也好,崇祯皇帝也好,对于议和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议和最终失败到底是为什么?皇太极议和曾经挺真诚一直以来,皇太极都以议和为话题,与明王朝不断周旋。在战与和之间纵横捭阖:议和是为了选择更有利

  • 奢、安之乱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乱,历史意义,简介

    战争概述:奢、安之乱是明末彝族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发动的反明战争(彝家称为“阿哲起兵”)。奢崇明系四川永宁宣抚使,安邦彦系贵州宣慰司同知。奢、安均系四川、贵州世袭大土司。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廷调水西及永宁兵赴辽东作战而激起奢、安反抗。战争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

  • 明英宗“南宫复辟”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谜,南宫,英宗

    明英宗在封建王朝,普遍存在着权力的博弈。皇帝与皇储、亲生骨肉之间经常会为了权力而生死相搏。帝王家庭内,经常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如在隋朝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朝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明朝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发生在明朝的&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