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与岳飞、于谦同为“西湖三杰”的张煌言:他书生入将,决不降清,以死殉国

与岳飞、于谦同为“西湖三杰”的张煌言:他书生入将,决不降清,以死殉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992 更新时间:2023/12/24 20:41:03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九月初七,杭州城弼教坊的刑场,清军戒备森严,百姓缟素呜咽。五人身着大明服饰,下轿步入刑场。一人在另外四人的簇拥下,凌然站立于刑场中间,只见他放眼望去,西湖吴山,风景如画却变了颜色,他叹息一声后高声诵出:“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随后引颈就戮,跟随他的四人也一同遇难。

顷刻之间天空变色,乌云翻滚,暴雨如注,民众哭声震天,在场的官员也不禁仓皇失色。有人冒险将他的尸骸收敛,葬于西湖边南屏山下,圆了他的愿望:“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尽鸱夷!”

他,正是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的民族英雄张煌言。

张煌言是浙江鄞县人,号苍水,出生于明末的一个官僚家庭。和古时的读书人一样,张煌言也饱读诗书,意欲走科举之路,22岁那年,他考中举人,若不是时代的变革,也许可以功成名就高官厚禄。可此时明朝已经穷途末路,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等城,张煌言看到原本的大明朝臣此时全然抛却礼仪廉耻,逃的逃降的降,而手无寸铁的百姓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欺凌与肆意的屠杀,奋然弃笔从戎,投身反清复明的运动中。

当时,江浙一带的反清运动正轰轰烈烈,大家奉明太祖的后裔鲁王朱以海为监国,举起复明大旗。然而清军的铁蹄随即踏破杭州,鲁王不得不南下躲避,张煌言挥别父母妻儿,护送鲁王一路至舟山。在浙江及舟山地区,被任命为佥都御使的张煌言组织招募义军,他管理军队纪律严明,不许有丝毫扰民行为,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护。

在张煌言的带领下,舟山军民对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连清军将领都不得不承认:“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然而,清军加大兵力不断南攻,最终城陷,张煌言不得不奉鲁王入福建到厦门投靠郑成功。随后,从永历八年始,他开始了一生中最辉煌,也是复明最有希望的四入长江。

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安置好鲁王后,为了开辟抗清的新天地,张煌言和张名振北上来到长江口的沙洲,并以此为基地,寻找机会沿江而上。永历八年正月,张煌言与张名振第一次进入长江,他们分批进入长江口,一路冲过狼山、江阴、三江等清军的防控地域,在瓜洲金山登陆,缴获清军十余门大炮和火药,并在金山寺遥祭明太祖。在清朝急援军到来之前,张煌言率军扬帆而去。

同年3月,张煌言和张名振率600余艘战船再次进入长江。这次他们速战速决,在仪真城外焚毁盐船后即撤回沙洲。到了年底,张煌言与张名振第三次进入长江,这次他们直逼到南京郊外的燕子矶,吓得满清官员惊呼“咫尺江宁,势甚披猖”,对于清朝统治江南地区恍若地震。

三入长江,一次比一次深入,不但似入无人之境,对于百姓也秋毫无犯,这让生活在清朝铁腕政策下的民众看到了复明的曙光。张名振逝后,1659年,张煌言会同郑成功又一次率军进入长江,这次犹显得悲壮!

清军有了前三次的经验,对于长江防守明显坚固许多,而张煌言率义军巧妙地破坏了防线,在郑成功的支援下,轻松攻占瓜洲。随后,他向郑成功献计,全力攻取镇江的同时,佯攻南京,让清军无暇以顾。郑成功依计而行,派张煌言率军攻南京。张煌言手中兵力不足一万,船只也只有几十艘,仍然顺利攻克仪真,进逼六合。一路上,沿江百姓热烈欢迎,甚至“仪真吏民赍版图迎降五十里外”。

当张煌言得知郑成功已经攻克镇江后,忙给郑成功写信,建议他乘胜从陆路直取南京,可惜,这次郑成功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没有听从张煌言的建议。驻扎在南京城外两天,张煌言没有等到郑成功,便赶到芜湖,分兵四路,沿途张贴告示,许多已经降清的大明故吏一看到告示,随即倒戈,义军风卷残云般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

张煌言每到一县,安排政事,安抚百姓,军民相安,秩序井然,竟然出现“父老争出持牛酒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泪交下,以为十五年来所未见”的空前盛况,可以想象百姓心中是何等的欣喜。这让清朝的统治者大为恐慌,急忙向江南地区派兵增援。

只不过,人们以为看到了复明的希望,却不料昙花一现,大好局势随着郑成功南京一役的失败和随后的撤退而烟消云散。张煌言更是陷入腹背受敌、孤军奋战的困境,清两江总督写信劝张煌言投降,被他严辞拒绝。他率少量船只撤退时,与大批清军相遇,战败后不得已弃船登陆。然而清军依旧穷追不舍,张煌言边战边退,或行于乱山之间,或隐于农舍之家,顾不上追兵伤痛,潜行二千余里,终于九死一生回到浙江。

张煌言回归后,当地百姓喜极而泣。他收拾旧部,又得到郑成功派给他的部分兵力,义军稍有壮大,他继续反清复明,寻找机会以东山再起。可是,再也没有好的机会了。

不久后,郑成功即扬帆东征,收复台湾,而南明永历政权也告覆亡,到了1662年底,鲁王因病去世,复明大业没有了皇族宗室这杆大旗,前路晦暗。张煌言东劝郑成功出兵闽南被拒,西请“十三家兵”出征也未成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张煌言心知复明已经回天无力,仍然不肯依附清朝,再次拒绝劝降后,既不愿投靠台湾郑氏,也不愿隐姓埋名,甘愿“以死立信”,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遣散军队,带领十数人居于舟山悬岙,每日“寒芦瑟瑟秋张乐,宿火荧荧夜读书”,静观其变。

英雄总敌不过小人,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煌言被清军生擒。浙江巡抚张杰亲自接见,以贵宾相待,意不过劝其投降。因知张煌言心意,不敢开门见山,而招集一些他曾经的部下——现已降清,众人流着泪行礼,张煌言不过微微点头,张杰言归正传:“只要张大人愿降,富贵功名立马可得!”张煌言凛然道:“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言罢拂袖而去。深知张煌言大义,众人再不敢发一言。不久后,张煌言一家老小被杀,又三日,张煌言被杀于杭州。

据说,对于如何处置张煌言,清朝商量了许久,本想劝降,无奈他不肯就犯,若押送北京处斩又唯恐途中生变,议了许久,最终决定就地处斩,这也许正如张煌言所愿——以死殉国。这样的中华英烈,可以羞愧死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一般人等了。

朝代更迭本是历史的规律,饱学的张煌言怎么会不明白?他明知大明已经大厦倾危无可挽回却还“姑留螳臂强挡轮”,义无反顾地选择对抗,那是怎样的一种决绝,何等的悲壮!那是他看到满清的残暴、百姓的涂炭,而至死不愿屈节降清的一身正气!在如今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洪流下,我们怀念而不能忘记的是张煌言不畏强势的风骨和浩然正气,这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的珍宝,中国的脊梁!

标签: 书生同为西湖

更多文章

  • 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学,浙东,清代

    根据我们的研究,本节对清代浙东经史学派的主要成员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要介绍。1.经学为主兼治史学者:黄宗炎、万斯大、阎若璩黄宗炎(16161686),字晦木,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兄宗羲,弟宗会,皆有才学,儒林称之为“东浙三黄”,其学术门径近于乃兄,而经

  • 陈玉成大战太湖的那场战役,最终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太湖,战役,那场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陈玉成的故事。1859年,陈玉成、杨辅清封锁长江,阻止韦俊投靠李秀成,挑起和州兵变,双方武装冲突。韦俊走投无路,只好选择向湖北巡抚胡林翼投降,这是太平天国第一位投降的高级将领,影响相当恶劣。接着,李昭寿、薛之

  • 李鸿章为什么要将自己22岁的女儿许配给一个41岁的罪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女儿,李鸿章,要将

    前人的事迹,留给我们后人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探讨。历史的奥秘,使得种种事迹有些扑朔迷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李鸿章为什么要将自己22岁的女儿许配给一个41岁的罪官?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1797-1854),字雨樵,是“丰润张氏”几辈子里第一个做官的人,咸丰年间曾任安徽按察

  • 谭嗣同留下一本笔记,说出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一本,康有为,谭嗣同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了康有为让他避难日本的建议,毅然留在中国,慷慨赴死,留下了一段壮烈的传说。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即使过了百年,读之仍让人壮心

  • 清太宗皇太极妃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宗,太极,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是清宫后妃中有极其特殊地位的一个姓氏。话说当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他的雄心壮志引起了蒙古诸部的防范。在这样的情形下,努尔哈赤首先耀之以威:在战事中俘虏了蒙古王公;然后又示之以好:拿重礼将人送了回去。从此开始了与蒙古部分王公世代通婚的历史。这是历朝历代最成功的政治联姻,不但在当时分化了

  •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其破案究竟是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厉害,有多,清朝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

  • 古文的最后辉煌:“新民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文,新民,辉煌

    梁启超虽然,清帝国经历了前期和晚清不同的变局,但清代的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虽不及前代,却也人才辈出,不乏精品力作。“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 雍正乾隆时期大清的贪污腐败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大清,雍正

    当一个社会的腐败程度非常严重时,世人便常用“贪腐遍地”、“无官不贪”等字词来形容。这类概括性极强的词句,常常被指责为以偏概全,没有科学区分主流和支流。实际上,这类字词,不在于严谨判断,而在于发泄不满情绪。哪一个社会都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政治制度完全一样的

  • 揭秘:大清朝史上的劝降辅臣周培公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史上,清朝,而死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帝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一道毫不迟缓地调遣大军,从江西、

  • 大清文化科技的辉煌:市民文化的时代强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清,强音,文化

    经历了明清鼎革的阵痛后,随着旧派学者的逝世,也随着清康雍乾盛世的来临,新的文化因素从酝酿中慢慢地成长起来。从康熙朝开始,政治清明,商品经济发达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文化上的复苏趋势日益明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昆曲的兴迭。接续明末的风尚,昆曲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与此同时,昆曲本身也日益僵化。清初的昆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