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文程对大清来说有多重要?范文程为什么投靠后金?

范文程对大清来说有多重要?范文程为什么投靠后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948 更新时间:2023/12/4 17:17:20

范文程对大清来说有多重要?范文程为什么投靠后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范文程是清朝开国重臣,清朝早期的规章制度大多出自范文程之手,所以范文程也被称为是清初文臣之首。不过范文程是汉族人,他为何要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想投靠后金呢?范文程一生历经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和清圣祖四代帝王,也是皇太极最为倚重的谋臣,但他的身份却让他饱受质疑。当然范文程会这样做,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范文程生平,一起来看看吧。

一、“活着”可能是导致范文程人生第一站投靠满洲的原因,由此开了历经满洲四朝元老历程。

对于所有人来讲,“辱没先人”的声名是一个道德上最大的耻辱,对于祖上是着名文臣范仲淹的后人范文程来讲或许这种沉重压力更为强大。尽管到了他这代已经相隔数百年,但是范仲淹实在是太出色了,出色到几乎所有读书人都以楷模的地步,读书人对范仲淹的崇拜地步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在踏入满洲军营之前,想必范文程更是因此而感到自豪,这个家族虽然辉煌,到了范文程这时已经出现家道中落的情况。他的曾祖范锪,官至兵部尚书,因与严嵩抵触被迫辞官;他的祖父任职沈阳卫指挥同知。范文程年少聪颖,举止稳重,好读书,领悟力强,擅写文章。

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考进沈阳县学秀才,次年回抚顺奔丧。转年正是努尔哈赤宣布与大明决裂,建立“大金”的关键时期,而攻克抚顺成了努尔哈赤的第一个手笔。这年范文程被努尔哈赤的部队掠到降民之列,据说当把范文程和其他人打算处死时,努尔哈赤看他仪表堂堂问:“你识字吗?”回答是生员,询问后才知道范文程显赫的家世,于是“太祖喜”,对贝勒说:“此名臣子孙也,其善遇之。”《范文程传》此后范文程为了活命,在努尔哈赤帐下做个文员,而真正让他迎来了他政治春天则是皇太极的继位。天聪三年(1629)范文程被选拔到刚成立的文馆做“书房官”,由此走进了皇太极的视野,此后范文程的才华被皇太极不断重视,由此开启了范文程此后深刻影响满洲政治形态的布局,最终让其历经四朝,成了开国元老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人物。

二、范文程到底有多重要?几乎参与了后金所有军国重大事务,上阵可杀敌,下阵定国策。

范文程多次在与明军交锋时冲锋陷阵,经常是“突围力战,拔之,不失一人”,在关键时刻配合了皇太极扭转危局的关键助手,成为皇太极不可一日失去的左膀右臂。

天聪七年,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担任要渡海投靠,范文程以其辩才不断坚定了他们的归降之心。此后在降服洪承畴范文程均出力最大。不久八旗汉军建立,当时许多人推荐范文程为固山额朕,皇太极认为:“范章京才诚胜此,然固山一军职耳,朕方资为心臂,其别议之。”意思是范文程的才能超过额真职务,何况还是个军务,由此将他以“内阁”中枢机构方面进行培养,可见皇太极用人相当高明。

崇德元年(1636)范文程被晋升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成为皇太极唯一的心腹幕僚。由于皇太极对其高度重视,他虽然不再议政大臣之列,但几乎能参与所有机密和决策,对清政府内外方针的政策制定,国家机构改革和完善,对官员的任免,均有重大话语权。每次研究重大问题时,皇太极必说:“范章京知否?”、“何不与范章京议之?”甚至范文程有病不能履职,皇太极也要等他康复后再进征求他的意见裁决。当初,皇太极还要审阅把关,后来只要范文程缮写的军务,皇太极就不再审阅,还说不会有谬处的。《清太宗实录》

三、范文程的隐忍,在关键时刻推出“入关论”成了历史转折的一个重大战略事件。

然而接下来因为皇太极的猝然去世,导致了范文程仕途的骇浪,甚至他的妻子也被多铎霸占,对此范文程只能忍气吞声。如果皇太极在位,相信多铎无论如何也不敢有此妄举。面对奇耻大辱,范文程却未见有什么抗议反应,据载,他照常入值,“气宇洪深,入罔窥其喜怒。”《范文肃公墓志铭》

多尔衮摄政期间对范文程即使用又不放心,因为范文程是站在维护小皇帝顺治的立场,又因多铎与多尔衮一母同胞,虽然痛恨多铎,又眼见多尔衮专权,内心愈加不安,遂更为谨慎小心,表面上虽然对多尔衮恭顺,实际上却时刻注意与多尔衮保持距离,“时称疾家居”两人的关系遂呈现出微妙与复杂,冷淡中合作,合作中有疏远,若即若离。不久,当多尔衮讨伐明大军行至辽河时,收到了明朝灭亡的确切消息,在紧急时刻,多尔衮紧急召见成病在家的范文程商讨对策。

范文程建议立刻入关,进攻李自成大顺政权,他断言李自成有三个原因可攻,加上大顺军“行之以骄”可以“一战破也”。当时,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在与明朝作最后斗争前夕,都想联合李自成共同夺取明朝,唯有范文程抓住明朝新亡,李自成军队立足未稳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当机立断,果断出兵的“入关论”,果然事情的发展按照范文程的预料那般,不久清朝全面入关,可见范文程的作用之大。

顺治十一年,范文程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福临下旨“暂令解任谢事”,病好后“以需招用”,为表彰其攻击,两次加封他为太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五年,范文程病卒,享年七十岁。称赞他“元辅高风”,甚至在清人后来的评价里将他比作汉之张良,明之刘伯。对于自己的评价是,范文程说他“我大明骨,大清肉耳”想必,对于自己的一生必将掀起巨大争议早有了心理准备。

标签: 大清有多重要范文

更多文章

  •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太监,孙耀庭

    【当太监求富贵历经艰难】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但是,这种“好景&

  • 九、发明家戴梓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发明家,结局

    毋庸置疑,清朝是中国历史军事技术最无成就的一个朝代:军事技术最缺乏自主创新、在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清朝的军事技术非但停滞不前,而且比起明朝都大幅倒退。如果说,一场战争的胜败取决于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话,那么,一场战役的成败绝大部分会取决于武器。晚清与外国打的每一场战役其实都输在武器上,而

  •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的墓地简介,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君子,墓地,简介

    “戊戌六君子”就义时,杨深秀49岁,杨锐41岁,刘光第39岁,谭嗣同33岁,康广仁31岁,来自福建侯官的“才子”林旭,年仅24岁。一代风流倜傥的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临大节而不辱。他们手无寸铁,甚至可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有的是满腔热血,一片丹心,甘愿为国家民族捐躯洒血,冒死不辞。他们

  • 顾炎武简介: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思想家,杰出,清代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集》。

  • 爱新觉罗·奕经不学无术为什么还被封为将军?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不学无术,将军,爱新觉罗

    对爱新觉罗·奕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清朝非常强盛,不过其子孙后代却没有太大的本事。嘉庆皇帝继承大统后,因为乾隆不肯放权,当了几年的摆设。乾隆驾崩之后,嘉庆才彻底掌握了清朝的实权,随后迅速铲除了和珅,收缴了大批赃款。看起来嘉庆皇帝似

  • 鲍超:湘军第一猛将,陈玉成都打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湘军,猛将,都打

    在历史长河中,鲍超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说起鲍超,爱好军事史的朋友们一定比较熟悉,他绝对能算是湘军第一勇将,甚至是晚晴第一猛将。在戎马生涯中,鲍超历经战阵500余场,身受108处创伤,可谓是当世所罕见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说过,湘军当中,最值得一战的就是鲍超

  • 雍正的能力会比康熙的更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会比,更高,雍正

    雍正皇帝是史上比较有名几个皇帝之一,虽然他在位只有13年,但雍正功绩很大,他整顿吏治、改土归流、耗羡归公、摊丁入亩,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发展农业,改变以前他老子康熙留下来的一些积弊,可以说功不可没。雍正皇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皇帝,继承康熙皇帝大位,给清朝一副“醒脑汤”,又开

  • 太平天国最后的军事支柱,陈玉成为何25岁就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支柱,死了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陈玉成的故事。天京事变后的太平天国,军事上缺少良将,几乎无人可用。在形势危急下,洪秀全起用了一名青年将领,他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最后的军事支柱,一度在战场上为太平天国重创湘军。但很不幸,这位军事支柱却被叛徒出卖给清廷,年仅25岁英勇就义。他就是英王陈

  •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最后为什么会被开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会被开缺,光绪,老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翁同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后,正式宣布了维新变法的开始,同时,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也开始反对的活动。为了阻挡变法,他们将矛头对准了帝党骨干翁同龢。先后指示王鹏运、于荫霖、文悌上表弹劾翁同龢“误国无状”、“结党乱政”、“狂悖揽权”。王

  • 尚书张伯行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尚书,康熙,清官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