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出,沈阳警察不投降不撤退,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出,沈阳警察不投降不撤退,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54 更新时间:2023/12/16 9:12:34

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在这一天,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夜之间,东北山河支离破碎,陷入危亡之中。

然而,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驻守在东北的东北军却没有做出丝毫的抵抗,这支在国内曾经所披靡的军队放弃了他们在东北的根据地,在几天之内先后撤离了东北。

但是即便是失去了东北军这支最强大的力量,日寇对沈阳的侵略仍旧遭遇了阻力,而这个阻力,来自留守此地的2000名沈阳警察。

这些警察手中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周密的战略,也没有后勤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补给,但是他们却爆发出了难以置信的能量,和侵略者血战三天三夜。

为什么沈阳的警察没有跟随大部队一同撤退呢?这场战斗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危机的先兆

1931年的一个夏夜,一个身影迈着匆忙的脚步,走进了正在北京养病的张学良府上。

这人正是沈阳市公安总局的局长黄显声。此刻,这个一向沉着静的局长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从他紧握的双手和紧缩的眉头中不难看出,他现在陷入了一个十分焦急且紧张的状态。

见到张学良的第一时间,黄显声便先开口道:“少帅,大事不好了,近期我经过密切的观察,发现了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有频繁的活动,相信您也知道,他们对我们的领土觊觎已久,我感觉,他们快要按捺不住了。”

听了黄显声的报告,张学良的面色也显得有一些凝重,自从他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杀害后,他也察觉到了日军的狼子野心,因此对日军多有提防。

但是此时的他还尚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料定日军在短时间内不敢开战,因此只是吩咐了黄显声:“无妨,你们做好日训练就好,保持镇定,加强戒备,持续关注他们。”

黄显声看张学良并没有了解自己的意思,又焦急地说道:“属下觉得我们应该做好紧急战略部署,否则的话,若是战争突然爆发,我们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张学良对黄显声的话不置可否,在他吩咐了一些简单的防御工作后,黄显声显得有些失望,先行告退了。

而在黄显声走后,张学良呆呆地盯着桌上父亲的遗照,若有所思。

他想起了在三年前父亲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时临终前说的话,让他一定要守住东北。

而这几年来,日军虽然在东北多有挑衅,但是基本最后的结果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引发更多的冲突。张学良此刻也无法确定,这次日军的频繁活动,到底是不是又一场挑衅,毕竟,若是决意开战,带来的损失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十分巨大的。

战前的筹备

黄显声这次赴京面见张学良,并没有完全达成想要的结果。

既然没能争取到上级的大力支持,黄显声决定利用自己可以调动的力量,尽可能的做一些准备。

在回到沈阳之后,黄显声开始对他手底下的警力进行紧急特训。他开始了大规模的警队扩员,从沈阳的民间挑选出多名壮年男子,为他们实行短时间内的战术培训,执行武装演练,尽可能地壮大警队的武装力量。

同时,黄显声将原本散乱的警察队伍有序安排成了完整的大队,设立公安联防区,提高警察队伍原本确实的战略素养。

在警察们展开紧张的训练的同时,黄显声还动用自己在东北军内的人脉资源,为沈阳的警察部队配备了很多当时在东北军内部才能够流通的先进军火。这支原本只有几百人的孱弱警察队伍,在黄显声的监督下,迅速成长为了一支多达2000多人的高素养武装队伍。

而在这个期间,黄显声也从未放松过对日军的警惕。在这个时期里,日军在东北的活动似乎变得愈加的频繁。黄显声有预感,他们似乎是在筹划着什么。这次的冲突一旦爆发,恐怕和以前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同。

它会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整个东北。

九一八事变

时间来到了9月18日的早晨,为了监督日军的一举一动,黄显声已经一夜没有合眼了。

他不敢休息,因为就在前一天晚上,他观察到了已经几天没有动静的日军突然开始了大规模的调动,关东军在东北前线驻扎的部队也突然开始扩充,原本松散的日军巡逻部队全部都不见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给了黄显声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直觉告诉他,他为之准备已久的这场大战,已经一触即发了。

他给沈阳的各个警察队伍都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他们做好严密的防守准备,提防随时可能到来的进犯。

而就在这天晚上,一声巨响,让疲惫不堪的黄显声瞬间变得清醒。

不久后,部下传来了紧急报告:刚刚的那声巨响,是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的铁轨。

还没等黄显声做出回应,便得到了新的消息:日军将这一行为嫁祸给了中国人,并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对东北军北大营的轰炸,发动了对沈阳的进攻。

九一八事变,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黄显声的紧急部署之下,沈阳城内2000多名警察各自落位,做好了配合东北军进行沈阳守卫战的准备。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面对来犯的日军,驻扎在沈阳的东北军没有做出任的抵抗措施,悄然地从沈阳城撤离。

黄显声一下傻了眼,在东北的老百姓心中,东北军就是他们的守护神,就算是天塌下来,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军队也可以护他们周全。

如今东北军不战而逃,这无疑会使得人心溃散,黄显声明白,战争,最重要的是势,若是人们连半点抵抗之心都无法生起,那么这场战斗从根本上就注定了失败。

面对日军先进的装甲与冰冷的刺刀,黄显声率领的警察队伍无论是人数还是配置都处在绝对的下风。在如此悬殊的差距面前,黄显声却毅然下令:“迎击来犯的敌人,不到实在失去抵御之力的时候,不可后退半步!”,他带领麾下两千名警察,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此刻的沈阳城外,看到驻扎沈阳的东北军已经先后撤离,不战而逃,日军将领板垣征四郎难掩喜色,在他看来,失去了东北军的沈阳,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对沈阳城的占领行动完全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顺利。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血战到底

黄显声带领的警察队伍,在沈阳城内,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面对日军潮水一般接连不断的进攻,这些警察们展现出了超乎日本人想象的战略素养。对于日军而言,他们对沈阳城的地形完全不了解,因此,他们必须提防黄显声带领的警察在这座城市各个角落的冷血狙杀。

第一批冲入沈阳城,准备搜刮战果的日军在沈阳警察们快准狠的打击之下损失惨重。而板垣征四郎也迅速做出了调整,对日军的部队进行了整合,一同攻入沈阳城内。

接下来的两天里,沈阳的警察队伍陷入了苦战。整个过程中,黄显声都在战局最危险的二经街指挥作战。

在悬殊的兵力差距下,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负了不同程度的伤。他们中有的人被逼至绝路,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在巷道中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甚至用嘴去撕咬敌人。

每一个死去的战士,他们的遗体都会被日军残忍地当众展示在街,日军还下令,若是有居住在沈阳城里的百姓想要帮助他们,就会连着百姓们一起杀死。两天下来,无数战士的遗体横列街头,无人敢上前收置。

在警察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袭击之下,日军迟迟无法完全占领沈阳城。迫不得已之下,日军出动了重型武器去攻击警察们所在的建筑。手上只保有轻武器的警察们只好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绑上炸弹冲向敌军发动自杀式袭击。

最终,这支两千多人的警察队伍只余寥寥百人,在黄显声的组织下,他们在最后的几处据点中,继续与日军血战。

到了这时候,这场战斗的结果已经很明了了,日军用喇叭对着一个据点内大声喊道:“你们已经没有机会了,投降吧,我们放你们一条生路!”

但是他们收到的回应,只有一连串的子弹。在这个据点内守备的30名战士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十分严重的伤,他们有的已经站不起来了,但是仍旧用尽全身的力气,把枪口对准外面的日军。

为首的战士扣了扣扳机,发现他们已经再没有任何一发子弹可以射出了。他掏出了匕首,拖着已经血流如注的腿,把匕首送进了其中一个冲进来的日本人的胸膛。

他高兴地喊出:“看,我又成功杀敌了!”,话音刚落,他就中了一颗紧接着向他飞来的子弹,吐着鲜血倒下,再也没能爬起来。

最终,这20名警察全部战死在了这里。他们每个人都挥舞着手中的刀刃,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正如黄显声所命令的,他们未曾后退一步。

到了第三天傍晚时分,留在黄显声身旁的战士们,已经不足百人了。面对日军的围追堵截,他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黄显声无奈之下只得做出了撤守的命令。

黄显声和这残留的一小支警察部队,拖着残破的身躯,撤退到了锦州。而沈阳也就此沦陷。

退守锦州后,黄显声仍旧没有放弃抗日,在多次求援东北军无果后,黄显声联系当地的警察公安和民间有志之士,在锦州自发组建了一支抗日义勇军。

这支义勇军的规模迅速的扩大,不久后成长为了一个有着五十多路支队人马的庞大组织。第二年,黄显声率领这支义勇军毅然出关抗日,在东北地区为日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日本关东军将它称为“日军之劲敌”。

沈阳守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是黄显声所率领的警察部队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面对强敌,明知实力差距巨大,他们仍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长城。

在失败后,黄显声和剩余的警察战士们也并未一蹶不,他们重整旗鼓,奋斗在抗日的第一线。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存在,即便东北军执行了“不抵抗政策”,东北的领土仍旧没有迅速的沦陷。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坚守着自己的良知,没有一味地妥协,而是选择了抗争。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保留着国土光复,民族崛起的希望。

更多文章

  • 皖南事变中的三个叛徒身负要职,他们是谁?他们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皖南事变,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

    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出现了三名叛徒,而且还各个身负要职,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的最终下场又如何?1941年1月6日,当新四军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军8万兵力的围追堵截,这一切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其目的就是想让新四军投降。纵然敌众我寡,但新四军的全体指战员还是坚持浴血奋战了

  •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怎么发生的?他为什么要焚书呢?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焚书坑儒,秦始皇

    年轻时看历史故事书时,每当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时,说实话,关于“焚书”这件事,过去我有几个问题一直都没搞明白:当初秦始皇创建了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为什么要下令在全国范围焚书烧书呢?焚书的故

  •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明明有实力反抗到底的,它为什么不反抗,慈禧为什么会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八国联军,清政府,慈禧

    在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北京城被攻下后,八国联军直接打进紫禁城中,还在皇帝的龙椅上拍照,无意间他们发现了清朝武器库,但这里面的武器,却一下子让八国联军当场愣住了。当初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发动战争,但实际上是想要瓜分清朝。不仅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场战争中被

  • 推恩众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国越来越小,汉帝国从此走上了中央集权大帝国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推恩令,推恩众建,汉武帝,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众建”,诸侯国土更小,行政权直接由朝廷行使,这是汉走上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过程。相关史料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1.《汉书‧中山靖王传》:“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恶。&r

  • 胡惟庸谋反案是冤案吗?朱元璋真的是喜怒无常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胡惟庸谋反案,胡惟庸,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有着雷霆手段的开国君王,他的一生,杀人无数,也许有人不觉得奇怪,打天下嘛,哪有不死人的,但朱元璋不仅在建立明朝的战争中,杀了很多的敌人,就是在建国后,加强自己统治期间,也杀了很多人,而且很多都是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嗜杀成性,不可理喻。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朱元璋

  • 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统治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我军果断予以剿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藏,西藏叛乱,十七条协议

    1959年3月,我军图-4轰炸机在西藏雪山发现大批叛军,立刻锁定穿红衣的匪首准备投弹,不料关键时刻,轰炸机竟遭受下方电波的干扰。这时,匪徒也发现了我军的轰炸机,他们随即在附近找了地方隐藏起来,有的是躲在了江边的树林里。我军的图-4轰炸机哪里肯就此罢休?机长操纵着轰炸机盘旋飞行,逐渐降低飞行高度准备发

  • 日军制造“吉县井疙瘩惨案”,短短四天,无辜村民全部被杀,只留下几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吉县井疙瘩惨案,抗日

    1939年,六岁的白梅梅,见母亲被日寇刺了一刀,就要扑向母亲。却被父亲拽住,并压在身下说:“不要出声,好好活着!”“鬼子又来了!”临汾吉县县城,大批的日军突然涌进,人们还来不及反应,在此之前,日军已经来过一次,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竟然又来了。井

  • “黑茶山空难”是怎么回事?叶挺乘坐飞机撞山遇难,是阴谋还是意外?50年后真相大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黑茶山空难,“四八”空难,叶挺

    1946年4月8日,叶挺与在重庆参加完政治协商会议的王若飞、秦邦宪等,准备一起乘坐美式运输飞机回延安。在回延安的路上,飞机突然调头转向东北方向,撞在山西的黑茶山上,机毁人亡,机上17名人员全部遇难。叶挺好不容易等到回归,时间却对他按下了暂停键。究竟是怎么回事?意外还是阴谋?这件事发生以后,党和国家一

  •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娶了比自己小十八岁的女军医由昆,唯一儿子陈由伟现状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陈景润,由昆,陈由伟

    先成家后立业,是中国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偏偏有少数人,是先立业后成家,而且立的是大业,成的是幸福。陈景润便是这少数人之一。1973年,陈景润因为“哥德巴赫1+2”,事业达到顶峰。1980年,47岁的他娶了29岁的女军医,并育有一子。如今,斯人已去26年,他唯一的儿子现状如何呢

  • “鸿门宴”的来龙去脉,刘邦如何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鸿门宴,刘邦

    一、来龙去脉秦朝末年,社会动荡,起义军蜂起。当时,刘邦和项羽的两支起义军成了反秦的主力。为了尽快结束秦朝政权,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商定:刘邦领兵向西略地入关;项羽往北救赵入关。并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二、刘邦抢先入关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抢先项羽一步到达了关中之后又击溃了秦军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