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仪欺楚:楚国走到了末路

张仪欺楚:楚国走到了末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10 更新时间:2024/1/1 17:44:37

前因:

秦国灭巴蜀:在公元前316年,秦国的王室派遣了张仪担任秦相,并与司马错共同指挥军队攻打并征服了巴地(即现今四川东部)和蜀地(即现今四川西部)。这次胜利使得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日益繁荣富强,并开始向楚国扩张领土。

在公元前313年,秦国的惠王派遣丞相张仪踏上了一项重要使命,他要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以解除楚齐联盟的束缚,为未来秦国攻打齐国铺平道路。

当时,各个诸侯国中,秦、齐、楚三大势力傲视群雄。然而,在这些强国之中,韩、赵和魏三个小弱国却相对不具备太大的影响力。而且,楚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无比。这使得秦国的惠王感到非常焦虑,担心自己统治地位受到威胁。因此他决定先动手瓦解楚齐联盟,并逐个击破其他剩余的诸侯国家。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积极促使秦国与其他诸侯国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并成功地击败了一个个敌对的诸侯国,最终成就了秦霸业。张仪得知秦惠王内心的忧虑后,毅然决然地前往楚国,试图离间楚齐关系。

楚怀王得知秦使张仪前来,非常重视,并为他办了一场盛大的入城仪式。此前,在从秦至楚的途中,张仪得到了秦惠王赠予的丰厚财物。抵达楚国后,张仪利用这些财物成功收买了楚国上官大夫靳尚、楚怀王之子子兰以及郑袖等人,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内应。

与楚怀王见面后,张仪不断恭维奉承。他首先提到与楚怀王有亲属关系的事实,并强调现在秦惠王的妃嫔芈氏(后来成为秦宣太后)也是出自于楚国。因此,他暗示着秦国与楚国是姻亲关系,十分亲密。接着,张仪明确表示秦国希望与楚国合作,将楚怀王视为最尊敬的君主,而齐王则被视为最痛恨的对手。

在那个时候,齐国和楚国的关系紧密。当张仪提到秦国讨厌齐国时,楚怀王对他保持了一定的警惕态度。然而,张仪以其巧嘴才智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而靳尚、郑袖等人也帮助张仪说服了楚怀王。渐渐地,楚怀王对张仪放松了警惕。

张仪看到自己已经获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便向他提起楚国在函谷关一线部署军队的事情。他告诉楚怀王:“我知道楚国一直渴望夺取秦国境内商於地(今陕西省商洛市),但您并不需要出兵攻打。我有一个更为巧妙的计策,可以让您毫不费力地获得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听到这个消息,楚怀王感到非常欣喜,并立刻询问具体方法。由于之前张仪已经通过种种手段表明秦国对楚国友好、对齐国厌恶的立场,所以他直接告诉了楚怀王:“只要楚国宣布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与楚结盟,并且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诚意的表达。”

楚怀王立即表示楚国愿意接受秦国的诚意,然而有一些大臣认为不能轻信张仪之言。其中,楚王的近臣屈原竭力反对楚国与秦国结盟,还有一位谋士陈轸对楚怀王说道:“张仪满嘴跑火车,他的话不可信。”

尽管屈原等大臣劝阻,但楚怀王被张仪的计策所迷惑,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他果断地与齐国断交,并派人随同张仪前往秦国办理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的手续。当看到齐楚两国已经断交时,张仪任务圆满完成后回到了秦国,并迅速食言不兑现给予楚国割地的承诺。

张仪面对商於距离六百里的领土时表示自己无法做出决断,因为他手中只有六里的封地。他主动提议,如果楚国需要的话,可以全部交给楚国。秦国使者迅速返回楚国,此时楚怀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圈套。

愤怒之下,楚怀王立即调集军队攻打秦国,结果在丹阳大败于秦军。楚军损失惨重,被斩首八万人,而七十多位将领如屈匄等都被俘虏。秦军还占据了楚国汉中地区,并设立了汉中郡,其范围达到六百里。随后,楚怀王再次召集全国军队向秦国发起进攻,在蓝田再次遭受惨败。

后果:

垂沙之战:追溯至公元前301年,三国联军由齐、韩和魏组成,齐力与韩、魏合谋攻打楚国。同时,秦国另辟蹊径,从另一个方向对楚国采取行动,旨在牵制其重要资源。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楚国遭遇惨败,领土被外敌分割成若干片区域。

结论:

楚国曾在丹阳和蓝田遭受惨败,而在公元前311年,他们再次面对秦国的进攻时,命运并未得到改变。三次战役中,楚国连续遭受失败,给韩国和魏国提供了进攻其领土的机会。楚国的大国地位逐渐瓦解,并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标签: 张仪欺楚

更多文章

  • 秦灭巴蜀之战:繁荣国家、广袤领土、雄厚军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灭巴蜀之战,秦灭巴蜀

    前因:五国伐秦未果: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迫于秦军的强大反击,联军遭受惨重失败。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秦国不仅成功保卫了领土,还借此机会巩固和增强了自身实力。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秦相张仪和将领司马错率军攻灭了巴国(即今四川东部)和蜀国(即今四川西部),并俘虏了巴

  • 稷下学宫:重拾学问之光,学宫其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稷下学宫

    前因:田氏掌权于齐国:在公元前386年,田氏家族早已牢牢掌控齐国的政权,其统治地位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成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田和被封为齐国君主,并被赞誉为田齐太公。在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284年之间,齐国迎来了宣王和闵王的统治时期。这段时间内,稷下学宫蓬勃发展,成为人才辈出的热门场所。稷下学宫拥

  • 孟子踏遍列国:寻觅真正的贤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孟子踏遍列国,孟子周游列国

    前因:孟子的学术传承:作为子思的后继者,孟子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并坚信自己是孔子思想的传承人。公元前320年,孟子踏足魏国,在魏惠王的宴会上备受礼遇。之前,孟子已经游历了齐国以及泗水上几个小国宋、邹、滕。孟子原名孟轲,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作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秉承儒家正统,一直渴望能够在

  • 徐州相王:诸侯彼此互相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徐州相王

    前因:秦国与齐国的崛起: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同时,齐威王睿智治理齐国,使其逐渐崛起。这两个国家连续击败了强大的魏国,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各国纷纷思考应对策略,以改善复杂多变的外交环境。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韩昭侯一同前往徐州会盟,这次会盟使得齐国和魏国相互承认对方的王位,

  • 秦国收复河西:阴谋与军事实力的完美融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收复河西

    前因:历史记载显示,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聘用了商鞅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使得国家的实力迅速增强,并且有效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另外,在公元前342至341年期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地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魏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遭受到全军覆灭的重创,元气大伤。公元前341年至328年

  • 马陵之战:增兵减灶的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陵之战

    前因:逢泽之会: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逢泽盛会。来自宋、卫、邹、鲁等国的君主们应邀参加,而秦国则派遣了公子少官出席。然而,齐楚韩等国并未莅临此次盛会。在公元前342年,齐国军队发起了一次远征,目标是魏国首都大梁(现今河南开封西北)。于是他们与魏军在马陵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战斗。这场战

  •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是秦国的国君,出生于秦国的嬴姓世家。秦始皇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他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他通过征服其他七国并将他们纳入秦朝的版图,结束了长期的战国时期,建立起了中央集

  • 齐威王的改革:一鸣惊人的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齐威王改革,齐威王

    前因:齐威王继位:齐桓公驾崩之后,公元前357年,田因继承了齐国的王位,庄严地成为齐威王。在公元前355年,齐威王授予邹忌相位,开启了他在齐国的改革之路。起初,邹忌因其出色的琴艺受到了齐威王的赞赏,并留在宫廷中。然而,邹忌的才华远不止于此。有一次,当齐威王正在弹奏琴时,邹忌推门而入大胆地称赞道:&l

  • 商鞅变法:商鞅败了,秦国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鞅变法

    前因:秦河西地被魏国占领:在公元前413年到408年期间,魏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在努力之下成功夺取了秦朝河西地区的统治权。这段时间里,杰出的将领吴起率领着魏国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完全控制了河西诸地。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孝公怀着推动国家富强和军事实力提升的雄心壮志,聘请了商鞅来进行一场变革

  • 韩国灭郑国:七雄中最弱的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国灭郑国,郑国

    前因: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韩、赵、魏三大家族纷纷割据晋国,使得整个国家进入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在公元前375年,韩国君主韩哀侯成功消灭了郑国,并将其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郑国的都城位于今天河南新郑)。尽管郑国是一个小国,但其背景非常显赫。首任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