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秦国灭巴蜀:在公元前316年,秦国的王室派遣了张仪担任秦相,并与司马错共同指挥军队攻打并征服了巴地(即现今四川东部)和蜀地(即现今四川西部)。这次胜利使得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日益繁荣富强,并开始向楚国扩张领土。
在公元前313年,秦国的惠王派遣丞相张仪踏上了一项重要使命,他要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以解除楚齐联盟的束缚,为未来秦国攻打齐国铺平道路。
当时,各个诸侯国中,秦、齐、楚三大势力傲视群雄。然而,在这些强国之中,韩、赵和魏三个小弱国却相对不具备太大的影响力。而且,楚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无比。这使得秦国的惠王感到非常焦虑,担心自己统治地位受到威胁。因此他决定先动手瓦解楚齐联盟,并逐个击破其他剩余的诸侯国家。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积极促使秦国与其他诸侯国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并成功地击败了一个个敌对的诸侯国,最终成就了秦霸业。张仪得知秦惠王内心的忧虑后,毅然决然地前往楚国,试图离间楚齐关系。
楚怀王得知秦使张仪前来,非常重视,并为他办了一场盛大的入城仪式。此前,在从秦至楚的途中,张仪得到了秦惠王赠予的丰厚财物。抵达楚国后,张仪利用这些财物成功收买了楚国上官大夫靳尚、楚怀王之子子兰以及郑袖等人,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内应。
与楚怀王见面后,张仪不断恭维奉承。他首先提到与楚怀王有亲属关系的事实,并强调现在秦惠王的妃嫔芈氏(后来成为秦宣太后)也是出自于楚国。因此,他暗示着秦国与楚国是姻亲关系,十分亲密。接着,张仪明确表示秦国希望与楚国合作,将楚怀王视为最尊敬的君主,而齐王则被视为最痛恨的对手。
在那个时候,齐国和楚国的关系紧密。当张仪提到秦国讨厌齐国时,楚怀王对他保持了一定的警惕态度。然而,张仪以其巧嘴才智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而靳尚、郑袖等人也帮助张仪说服了楚怀王。渐渐地,楚怀王对张仪放松了警惕。
张仪看到自己已经获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便向他提起楚国在函谷关一线部署军队的事情。他告诉楚怀王:“我知道楚国一直渴望夺取秦国境内商於地(今陕西省商洛市),但您并不需要出兵攻打。我有一个更为巧妙的计策,可以让您毫不费力地获得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听到这个消息,楚怀王感到非常欣喜,并立刻询问具体方法。由于之前张仪已经通过种种手段表明秦国对楚国友好、对齐国厌恶的立场,所以他直接告诉了楚怀王:“只要楚国宣布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与楚结盟,并且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诚意的表达。”
楚怀王立即表示楚国愿意接受秦国的诚意,然而有一些大臣认为不能轻信张仪之言。其中,楚王的近臣屈原竭力反对楚国与秦国结盟,还有一位谋士陈轸对楚怀王说道:“张仪满嘴跑火车,他的话不可信。”
尽管屈原等大臣劝阻,但楚怀王被张仪的计策所迷惑,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他果断地与齐国断交,并派人随同张仪前往秦国办理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的手续。当看到齐楚两国已经断交时,张仪任务圆满完成后回到了秦国,并迅速食言不兑现给予楚国割地的承诺。
张仪面对商於距离六百里的领土时表示自己无法做出决断,因为他手中只有六里的封地。他主动提议,如果楚国需要的话,可以全部交给楚国。秦国使者迅速返回楚国,此时楚怀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圈套。
愤怒之下,楚怀王立即调集军队攻打秦国,结果在丹阳大败于秦军。楚军损失惨重,被斩首八万人,而七十多位将领如屈匄等都被俘虏。秦军还占据了楚国汉中地区,并设立了汉中郡,其范围达到六百里。随后,楚怀王再次召集全国军队向秦国发起进攻,在蓝田再次遭受惨败。
后果:
垂沙之战:追溯至公元前301年,三国联军由齐、韩和魏组成,齐力与韩、魏合谋攻打楚国。同时,秦国另辟蹊径,从另一个方向对楚国采取行动,旨在牵制其重要资源。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楚国遭遇惨败,领土被外敌分割成若干片区域。
结论:
楚国曾在丹阳和蓝田遭受惨败,而在公元前311年,他们再次面对秦国的进攻时,命运并未得到改变。三次战役中,楚国连续遭受失败,给韩国和魏国提供了进攻其领土的机会。楚国的大国地位逐渐瓦解,并从此开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