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韩、赵、魏三大家族纷纷割据晋国,使得整个国家进入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在公元前375年,韩国君主韩哀侯成功消灭了郑国,并将其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郑国的都城位于今天河南新郑)。
尽管郑国是一个小国,但其背景非常显赫。首任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属于正统的周王室成员。在春秋时期,郑国以周天子的名义行动,并进行了多次并吞其他小国的行动,例如被吞并的殷商后裔戴国(位于今天河南兰考)。然而,在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威信丧失殆尽,无人再听从其号令,一切只凭实力说话。因此,郑国日子变得不好过起来。
韩国一直憋着劲想消灭郑国。当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时,韩国定都于平阳地区(即今天山西临汾一带)。相比其他两个诸侯国家,韩国领土较小,并处于赵、魏、秦、楚等大国之间。由于缺乏实力和扩张空间限制,韩国只能向黄河南岸,也就是郑国所在地区发展。
韩国的实力一直有限,因此在灭掉郑国这条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坎坷。第一次伐郑发生在公元前423年,那时候韩国的诸侯地位还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当时,韩武子作为韩氏宗主率领军队,直接杀死了郑幽公,使得郑国民众推举幽公的弟弟姬骀继位,即郑繻公。
公元前408年,韩武子的儿子韩景侯发动了对郑国的进攻,并成功占领了雍丘(今河南杞县)。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郑国进行反击,在负黍(今河南登封)打败了韩军。
在这个阶段中,韩国取得了胜利也经历了失败,并没有明显地能够吞并郑国。为此,韩武子和他的儿子开始做出战略调整,并将都城先后迁至宜阳和阳翟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都位于今天河南省境内,并与郑国非常接近。一旦机会出现,韩国可以迅速调动军队进攻郑国。
韩国的行动使得郑繻公感到担忧,于是决定主动出击。公元前400年,他率兵围困了韩国新都城阳翟。正巧在这一年,韩景侯去世了。可以想象,郑国给予韩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
然而,郑繻公这一次未能成功夺取阳翟,导致韩国对郑国的压力继续存在,胜势逐渐倾向于韩国。
首先,郑国内部爆发了一场动荡。
公元前398年,郑国的国相子阳遭到暗杀。根据最近整理出来的“清华简”记载,子阳是被政敌太宰欣所杀。这两人分别属于长期执政的驷氏和罕氏两大家族。
《吕氏春秋》中称子阳执法严苛,曾有一个仆人在不小心折断弓后担心受到子阳处罚,在恐惧之下先行动手杀死了他。很可能太宰欣利用了这个仆人的畏罪心理并指使其实施此事。
在子阳去世两年后,太宰欣也将郑繻公杀害,改立郑幽公(姬乙)为新君,并称为郑康公。从此以后,郑国权力完全掌握在太宰欣手中。
不久之后,负黍地区发生叛乱并投降给韩国。尽管过去曾有郑国在负黍击败韩国的记录,但现在韩国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负黍。然而,在公元前393年,楚国入侵韩国并夺回了负黍。虽然负黍地区被失去再夺回,但对于韩国来说,只要能阻止郑国重新掌握负黍就是好消息。
其次,魏、楚爆发战争,无暇干涉韩、郑之间的争斗。
公元前375年,郑国投靠了魏国,并对韩国抱有轻视态度。可郑国没想到,在同一年中,为确保顺利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发动了对楚的战争,并开始进攻大梁西南方的榆关。
看准这个机会,韩国立即发动进攻。由于依赖着与魏国的保护,郑国未做任何防备便很快被韩国所灭。终于实现了灭掉郑的愿望。
在灭掉郑后的第二年,韩国将都城迁至原属于郑的土地上,并从此以后韩国也被称为郑国。
吞并郑国,韩国并没有改变其弱小的状况,历史记载中记录了许多韩国遭受攻击的事件。例如,在公元前369年,魏国进攻了韩国,在马陵(今河南范县)打败了韩军。公元前358年,韩国再次输给了秦国。这些都表明,韩国与其他大国之间仍然有很大差距。
然而,当韩灭掉郑国时,却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在郑国人申不害的主导下,韩国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
申不害原籍郑国,早年职位微末。然而,郑国遭到灭亡后,他与渴望改变现状的韩昭侯相遇,才得以施展抱负。若非韩国消灭了郑国,恐怕申不害将无法实现他的变革。
作为法家“术”的一支派,申不害主张君主应运用权术手段来掌控臣下,并稳固权力之基。然而,在当时虚弱的郑国中,如郑康公等仅是太宰欣的傀儡,完全无需申不害所提倡的手段。而韩昭侯则大不一样。
有一次韩昭侯在沉睡时被随从人员给盖上了被子。当他醒来询问是谁给自己盖了被子时,身边的人回答是典冠(负责管理帽子)。于是韩昭侯召见了典冠和典衣(负责管理衣物),并严厉训斥了他们一番。原因在于典冠越权拿走了衣服,并且典衣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
申不害所倡导的方法正是让官员难以捉摸君主的心思,无法欺瞒君主,只能尽心尽力地工作。这种方法对于君主专制有利,但在增强国力方面效果微乎其微,因此韩国仍然是战国七雄中最脆弱的国家。
后果:
马陵战役:公元前342年,韩国遭到魏国的侵略,不得不请求齐国的援助。为了回击,齐国军队果断发起了进攻,并在马陵一带与魏军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激战。经过激烈的交锋,魏军最终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而他们的主帅庞涓选择了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结论:
韩国在灭掉郑国后扩张了疆域,但仍然是七雄中最为狭小的国家。韩昭侯勇于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为韩国带来了短暂的振兴,暂时解脱了受大国欺凌的困境。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局限和强邻环伺的压力,韩国终究成为七个诸侯国中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