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历史记载显示,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聘用了商鞅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使得国家的实力迅速增强,并且有效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另外,在公元前342至341年期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地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魏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遭受到全军覆灭的重创,元气大伤。
公元前341年至328年间,秦国经历了三次重大战役,成功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地区。第一次战役发生在秦孝公统治时期,由商鞅领导完成;后两次则是在秦惠王统治时期实现的。
商鞅选择在前341年发动军事行动收复河西,是因为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到惨败,元气大伤。随后,魏国又连续遭受宋国、齐国和赵国的进攻,处境困顿。这种“绝佳”时机对商鞅来说可谓等待已久。
此前,商鞅曾两次利用魏国与东方诸侯交战之际,发兵夺回部分河西地盘。然而这些劫掠虽然带来了短暂的收益,但同时引起了魏国的警觉。于是,魏国主动与东方诸侯和谈,并决定集中力量对付秦国。当时的秦国变法尚未完成,实力不足以抗衡魏国,只能求和并将刚刚夺取的河西地区归还。
然而崛起的秦国成为魏国的心头之患,魏惠王总是希望对秦国造成毁灭性打击。对于秦国来说,这绝非好兆头。因此,商鞅打起了小算盘。他知道魏惠王有称王的野心,于是前往魏国向魏惠王表示支持,并建议他立即称王、号令天下。商鞅告诉魏惠王,到时候谁不服从他的号令就会受到制裁。
果然,魏惠王被这个主意迷住了,放下了对秦国的进攻计划,开始准备旗帜和豪华马车等皇家仪式所需物品。随后,他召集其他诸侯举行逢泽之会,并试图发出统一指令。秦、赵、宋、卫、邹和鲁等国派遣使臣参会,唯有齐、燕和韩三国拒绝顺从。于是,魏惠王率军攻打了韩国,在马陵战役中却被援助韩国的齐国军队击败。
商鞅,一个聪明的策略家,曾经为秦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且还成功地让魏国陷入困境。他趁机派兵进攻河西,迫使魏国别无选择,只能派遣公子卬率军迎战。
然而商鞅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在与公子卬共同拜师受教期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商鞅写信给公子卬,在信中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并提议放下武器,相聚一堂,一边畅聊往事,一边商讨是否可以停止战斗并和平解决问题。
面对四面楚歌的局势,魏国自然愿意接受和平谈判。因此当公子卬收到商鞅的信时,感到非常欣喜和满怀希望地前往赴宴。然而商鞅并没有怀念过去的意思,在预先设下的伏兵埋伏之下,公子卬被俘虏了。接着秦军趁机发起进攻,对于毫无防备、失去主将的魏军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魏国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最终不得不割让河西大片土地,并与秦国和解。
这是商鞅生前的最后壮举。两年之后,秦孝公逝世,秦惠王视商鞅为眼中钉,一上位便以谋反罪名将其处死。
然而,惠王深知秦国的崛起完全得益于商鞅的贡献。为了保持这股势头,他坚定地执行着商鞅所制定的政策,不重用亲近自己的贵族,坚持以军功来赏赐爵位。此外,他还广纳贤才,在手下集结了公孙衍、司马错、樗里子等杰出的文臣武将。
与此同时,秦国继续崛起之际,魏国却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马陵之战之后,齐国和赵国连续困扰着魏国达六七年之久。由于实力削弱到无法承受之地步,在公元前334年时,魏国被迫与齐国和平,并承认齐威王是其统治者。
原本打算借和平休整恢复元气的魏国却未能得到喘息的机会。秦惠王连续发动了两场大规模战役,彻底夺回了河西之地。
第一场:公元前330年,公孙衍在雕阴(现今陕西省甘泉县)一战中彻底打败了魏国军队,令其损失惨重,斩获了四万五千敌人首级,并俘虏了魏国的重要将领龙贾。为了修复关系,魏国不得不将河西地区的大部分土地(除少梁之外)归还给秦国。
第二场:两年后的公元前328年,公子华和张仪再次发起攻击魏国的行动,此时已经备受创伤的魏军只能节节败退。面对无法抵挡的势头,他们不得不求和并向秦国献上上郡(现今陕西绥德县周围)十五个县城。最终,河西地区最后一个据点少梁也被迫归还给了秦国。
自从公元前408年以来,河西地区就被魏国所占领。然而,在綦毋之、昭阳之、商山之三代君主的带领下,秦国历经艰辛努力成功收复了这片土地。此次胜利也使得魏国无可忽视、秦国势不可挡,令其自信满满地开始了称霸东方、统一万邦的壮举之旅。
结果:
公元前328年,秦国盛世之际,张仪怀揣胜利的信念,带领军队勇往直前,向着魏国进发。在一次惊心动魄的攻城战中,魏国不得不低头求和。作为和谈的结果,上郡十五县以及河西地区的美丽少梁都被无私地献给了秦国。这份宝贵的土地成为了秦国繁荣壮大的基石。正是因为张仪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在这场辉煌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秦惠王深感他的价值与才干,遂亲自封他为秦国历史上首位相国。
结论:
秦国成功收复了河西地区,这一战略举措使得他们完全掌握了黄河天然屏障,并有效控制了通往中原的主要通道。此举使得秦国在战略上占据了有利位置,为进军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