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陵之战:增兵减灶的计谋

马陵之战:增兵减灶的计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464 更新时间:2023/12/30 11:00:55

前因:

逢泽之会: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逢泽盛会。来自宋、卫、邹、鲁等国的君主们应邀参加,而秦国则派遣了公子少官出席。然而,齐楚韩等国并未莅临此次盛会。

在公元前342年,齐国军队发起了一次远征,目标是魏国首都大梁(现今河南开封西北)。于是他们与魏军在马陵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战斗。这场战斗以骇人听闻的局面结束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主帅无法承受此败而自杀,而魏太子申则被俘并最终丧命。

这次战役中,田忌担任了齐国的主帅职务,而庞涓的同窗兄弟孙膑则成为了他的军师。值得一提的是,在来到齐国之前,孙膑曾在魏国服役,并对其作战方式有所了解。他明白自己的同门庞涓以及其他魏国人都对齐国持有轻视和傲慢态度。

因此,在接近大梁外黄(河南民权县)时,孙膑得知庞涓已率领着士兵准备与他们交战。于是他向田忌提出建议:我们不能用硬碰硬的方式来应对敌人,相反,我们应该利用魏国人的心理。他们看不起我们,觉得齐国人胆小怯懦。那么,为了让他们看清事实,我们应故意示弱。

如何实施这个计划呢?首先,我们要采取撤退策略,表现出疲弱的样子,一交战就迅速败退,引诱魏军来追击。接下来,我们将减少烹饪量。第一天只做够十万人吃的食物,第二天减至五万人份,第三天再减至三万人份。通过这种方式,庞涓会误以为齐国军队不到三天就损失了大部分兵力,从而更加放松警惕地继续追击我们。

孙膑进一步分析说,在哪里选择撤退位置合适呢?我已经考察过地形了,在马陵最合适不过了。那里有一个狭窄的隘道,两边陡峭的山壁耸立着,只有一条勉强能够通行的小径。我们可以在两侧山上设伏,并且庞涓一旦追到这里就注定必死无疑。

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后,双方交战时,齐军表现出“溃不成军”的状态,并且不断败退。同时使用灶台也越来越少。庞涓果然中了计策,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都是胆小鬼。”于是他舍弃步兵,带着精锐部队继续狂追。

当庞涓追到马陵时,正值傍晚时分。由于隘道过于狭窄,魏军只能排成一长队穿行其中。而山谷深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唯有一棵树上挂着白色物品。庞涓立即命令点火探明情况。当魏军手持火把来到这棵树前时,发现树皮上被剥去了一大块,并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下令撤退。然而,他却发现山峰两侧早已埋伏了齐军,此刻他们纷纷放箭射击。庞涓的队伍陷入混乱中,最终在马陵道被全歼。庞涓无路可走,只得自刎身亡。

田忌率领部队迅速追击,并成功掩杀敌人,在马陵道外打散了魏国军队。太子申被俘虏后不久也遭处决。

这场战败使魏国丧失惨重,而与魏国关系紧张的其他国家都趁机报复仇恨和解冤屈。特别是韩国,在此之前因未参加魏惠王所召开的逢泽之会而遭到魏国惩罚,具体手段是派遣将领穰疵领兵进攻韩国。韩军无法抵挡魏军的进攻,迅速向齐国请求援助。

为何选择向齐求援呢?因为同样没有参加逢泽之会的就有齐国。那次会议是魏惠王宣布称王并让各国前来朝拜。王位是当时最高的尊号,在中原诸国中,都遵循周王的统治。

魏国凭什么自居称王?显然,他们希望以此尊号来统领各国,这使得齐国非常不满,自然也不会给予魏惠王面子,他们一直怀着一股劲儿要找机会给予魏国点颜色瞧瞧。

因此,当韩国陷入困境时,齐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然而,齐国也保持警惕,并未立即派兵相助,而是决定等待韩国和魏国两败俱伤之后再出手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始阶段,齐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目睹着魏国连续取得五场重大胜利,攻入了韩国的核心领土。直到那时,他们才派遣田忌和孙膑前去收拾残局。

齐军直奔大梁,并打算运用“围魏救赵”的战略。果然如预期,魏军撤走了大部分围攻韩国的部队,并调动主力让庞涓率领迎战齐军。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惨败于马陵后,韩国开始进行反击,在击溃外围的魏军后将其逼退至边境;赵国也借机抢夺战利品,在北部进攻入了东郡;同时秦国也趁机发动行动以收复河西。由于魏军本就损失惨重,再加上四面受敌的压力,他们再也无法扭转局势。

后果: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韩昭侯合力前往徐州拜访齐国威王。这次盛大的会晤不仅是为了向齐威王致敬,还意味着双方彼此承认对方的君主地位。

结论:

在马陵之战后,魏国曾时而屈臣属于秦国,时而屈臣属于齐国,从此再也无法夺回霸主的地位。

标签: 马陵之战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是秦国的国君,出生于秦国的嬴姓世家。秦始皇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他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他通过征服其他七国并将他们纳入秦朝的版图,结束了长期的战国时期,建立起了中央集

  • 齐威王的改革:一鸣惊人的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齐威王改革,齐威王

    前因:齐威王继位:齐桓公驾崩之后,公元前357年,田因继承了齐国的王位,庄严地成为齐威王。在公元前355年,齐威王授予邹忌相位,开启了他在齐国的改革之路。起初,邹忌因其出色的琴艺受到了齐威王的赞赏,并留在宫廷中。然而,邹忌的才华远不止于此。有一次,当齐威王正在弹奏琴时,邹忌推门而入大胆地称赞道:&l

  • 商鞅变法:商鞅败了,秦国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鞅变法

    前因:秦河西地被魏国占领:在公元前413年到408年期间,魏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在努力之下成功夺取了秦朝河西地区的统治权。这段时间里,杰出的将领吴起率领着魏国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完全控制了河西诸地。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孝公怀着推动国家富强和军事实力提升的雄心壮志,聘请了商鞅来进行一场变革

  • 韩国灭郑国:七雄中最弱的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国灭郑国,郑国

    前因: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韩、赵、魏三大家族纷纷割据晋国,使得整个国家进入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在公元前375年,韩国君主韩哀侯成功消灭了郑国,并将其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郑国的都城位于今天河南新郑)。尽管郑国是一个小国,但其背景非常显赫。首任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

  • 楚悼王逝世:吴起改革不幸夭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楚悼王,吴起改革

    前因:阴晋之战:追溯至公元前389年,西河郡的魏国守将吴起,在一场名为阴晋之战中,以巧妙的策略战胜了秦军。然而,这次辉煌的胜利却引来了魏国大夫王错对吴起的嫉妒与忌惮,使得吴起不得不匆匆逃往楚国寻求庇护。在公元前381年,楚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动荡。当时,楚悼王不幸驾崩,而他最亲近的令尹吴起也遭到了

  • 秦献公改革:秦国崛起的先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献公改革

    前因:1.魏国夺取秦河西:公元前413-408年间,魏国的吴起等将领经过一系列战争,成功地占领了河西地区。2.践行土地盟约: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秦国既是参与战斗的国家,也是最终获胜方。然而,在一个半月后的践行土地盟约中,并没有邀请秦国参加。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活,回国并登

  • 田氏代齐:百载经营终谱华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田氏代齐

    前因:田氏的崛起:在公元前545年,齐国大夫田无宇勇敢地摒除了权臣庆封的干涉,随后又成功消除了政治对手栾氏和高氏的阻碍,使得田家族得以崭露头角,登上了齐国政治的舞台。在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授权齐国宰相田和为诸侯,从而承认了田齐政权的合法地位,这一事件标志着田氏代理齐国的确立。早在一百多年前,齐

  • 阴晋之战:魏国“特种兵”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阴晋之战,特种兵

    前因: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文侯聘任李悝为相位,旨在推动魏国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公元前389年,魏国西河郡守吴起以其卓越的指挥技巧击败了突袭的秦军,史称为“阴晋之战”。当魏军得知秦军入侵的消息时,士兵们立即整装待发,主动要求出战。吴起精心挑选了五万名从未立过功勋的士兵

  • 中山被魏国灭(魏灭中山之战):杀鸡要用牛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山被魏国灭,魏灭中山之战

    前因: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国迎来了一位名为李悝的卓越政治家,他被魏文侯任命为国相,开始了一场深刻而独特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使得魏国的实力大幅提升。在公元前406年,魏国的乐羊帅领导下,历时三年成功消灭了位于河北的小国中山国。最初,关于是否任命乐羊为主帅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议。因为乐羊的儿子乐舒正

  • 李悝变法:魏国改革的崭新篇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悝变法,魏国改革

    前因:在公元前403年的时候,晋国的大臣们韩、赵和魏三家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这一事件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在公元前422年,魏国的统治者魏文侯委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李悝作为相,从而开启了魏国的变革之路。李悝所进行的改革涵盖了魏国制度的各个方面,但总体来说都以一个目标为导向:实现国家富强、军事强大。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