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逢泽之会: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逢泽盛会。来自宋、卫、邹、鲁等国的君主们应邀参加,而秦国则派遣了公子少官出席。然而,齐楚韩等国并未莅临此次盛会。
在公元前342年,齐国军队发起了一次远征,目标是魏国首都大梁(现今河南开封西北)。于是他们与魏军在马陵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战斗。这场战斗以骇人听闻的局面结束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主帅无法承受此败而自杀,而魏太子申则被俘并最终丧命。
这次战役中,田忌担任了齐国的主帅职务,而庞涓的同窗兄弟孙膑则成为了他的军师。值得一提的是,在来到齐国之前,孙膑曾在魏国服役,并对其作战方式有所了解。他明白自己的同门庞涓以及其他魏国人都对齐国持有轻视和傲慢态度。
因此,在接近大梁外黄(河南民权县)时,孙膑得知庞涓已率领着士兵准备与他们交战。于是他向田忌提出建议:我们不能用硬碰硬的方式来应对敌人,相反,我们应该利用魏国人的心理。他们看不起我们,觉得齐国人胆小怯懦。那么,为了让他们看清事实,我们应故意示弱。
如何实施这个计划呢?首先,我们要采取撤退策略,表现出疲弱的样子,一交战就迅速败退,引诱魏军来追击。接下来,我们将减少烹饪量。第一天只做够十万人吃的食物,第二天减至五万人份,第三天再减至三万人份。通过这种方式,庞涓会误以为齐国军队不到三天就损失了大部分兵力,从而更加放松警惕地继续追击我们。
孙膑进一步分析说,在哪里选择撤退位置合适呢?我已经考察过地形了,在马陵最合适不过了。那里有一个狭窄的隘道,两边陡峭的山壁耸立着,只有一条勉强能够通行的小径。我们可以在两侧山上设伏,并且庞涓一旦追到这里就注定必死无疑。
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后,双方交战时,齐军表现出“溃不成军”的状态,并且不断败退。同时使用灶台也越来越少。庞涓果然中了计策,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都是胆小鬼。”于是他舍弃步兵,带着精锐部队继续狂追。
当庞涓追到马陵时,正值傍晚时分。由于隘道过于狭窄,魏军只能排成一长队穿行其中。而山谷深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唯有一棵树上挂着白色物品。庞涓立即命令点火探明情况。当魏军手持火把来到这棵树前时,发现树皮上被剥去了一大块,并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下令撤退。然而,他却发现山峰两侧早已埋伏了齐军,此刻他们纷纷放箭射击。庞涓的队伍陷入混乱中,最终在马陵道被全歼。庞涓无路可走,只得自刎身亡。
田忌率领部队迅速追击,并成功掩杀敌人,在马陵道外打散了魏国军队。太子申被俘虏后不久也遭处决。
这场战败使魏国丧失惨重,而与魏国关系紧张的其他国家都趁机报复仇恨和解冤屈。特别是韩国,在此之前因未参加魏惠王所召开的逢泽之会而遭到魏国惩罚,具体手段是派遣将领穰疵领兵进攻韩国。韩军无法抵挡魏军的进攻,迅速向齐国请求援助。
为何选择向齐求援呢?因为同样没有参加逢泽之会的就有齐国。那次会议是魏惠王宣布称王并让各国前来朝拜。王位是当时最高的尊号,在中原诸国中,都遵循周王的统治。
魏国凭什么自居称王?显然,他们希望以此尊号来统领各国,这使得齐国非常不满,自然也不会给予魏惠王面子,他们一直怀着一股劲儿要找机会给予魏国点颜色瞧瞧。
因此,当韩国陷入困境时,齐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然而,齐国也保持警惕,并未立即派兵相助,而是决定等待韩国和魏国两败俱伤之后再出手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始阶段,齐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目睹着魏国连续取得五场重大胜利,攻入了韩国的核心领土。直到那时,他们才派遣田忌和孙膑前去收拾残局。
齐军直奔大梁,并打算运用“围魏救赵”的战略。果然如预期,魏军撤走了大部分围攻韩国的部队,并调动主力让庞涓率领迎战齐军。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惨败于马陵后,韩国开始进行反击,在击溃外围的魏军后将其逼退至边境;赵国也借机抢夺战利品,在北部进攻入了东郡;同时秦国也趁机发动行动以收复河西。由于魏军本就损失惨重,再加上四面受敌的压力,他们再也无法扭转局势。
后果: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韩昭侯合力前往徐州拜访齐国威王。这次盛大的会晤不仅是为了向齐威王致敬,还意味着双方彼此承认对方的君主地位。
结论:
在马陵之战后,魏国曾时而屈臣属于秦国,时而屈臣属于齐国,从此再也无法夺回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