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秦河西地被魏国占领:在公元前413年到408年期间,魏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在努力之下成功夺取了秦朝河西地区的统治权。这段时间里,杰出的将领吴起率领着魏国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完全控制了河西诸地。
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孝公怀着推动国家富强和军事实力提升的雄心壮志,聘请了商鞅来进行一场变革。
商鞅是因为听说了孝公发出的求贤令才来到秦国的。在此之前,他曾是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忠诚臣子。当时的魏国仍然深受李悝变法思想的影响,而商鞅恰巧结合了李悝主张并深入研究法家思想,因此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公叔痤非常重视商鞅,并向魏惠王推荐他,但可惜魏惠王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公叔痤去世后,商鞅意识到在魏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巧秦国正在招贤纳士,于是商鞅带着李悝所著的《法经》,前往秦国试一试运气。在大臣景监的引荐下,他有幸与秦孝公相见。
为了测试孝公对法家思想的态度,商鞅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先讲述了道家的“帝道”和儒家的“王道”。然而,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思想并不能快速提升秦国实力以实现称霸之志。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并责备景监为何推荐如此无用之人。
直到第三次见面,商鞅才谈及法家学说中关于“霸道”和强国之术的观点。他告诉孝公,要集中权力以办大事,必须将权力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不能让贵族自行治理封地内的百姓。那些没有军功者应该被降为普通地主和富人身份,只有具备军功者才能晋升官职、获得封爵,这样才能激励人民为国家而战……
秦孝公听闻这番言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商鞅所提供的国家发展策略正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随着对话的深入,孝公越来越感兴趣,不自觉地凑近了商鞅,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孝公初步决定按照商鞅的建议进行变革。然而,他明白这个变革将是一场艰巨的考验向贵族索取特权、属民和封地,他们是否会同意呢?
孝公决定公开讨论变革的想法,并很快引起了一片反对声。尤其是甘龙和杜挚,他们坚信分封制度已经运行了几百年,一直相当顺利,因此秦国只需要遵循古老的传统制度就可以了,为何要改变呢?然而商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古人的做法。举例来说,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兴起商朝和周朝,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拘泥于古老的制度;而夏桀和商纣王之所以最终灭亡,则是因为他们固守礼法不变。
尽管反对派大臣们无法提出更有力的论据,但商鞅逐渐占据上风。他看出孝公还有些犹豫不决,在劝说时对孝公说道:想要强大起来就必须作出改变,如果一直犹豫不决最终将什么事都无法实现。听到这番话后,孝公终于下定决心。
为了显示变革的决心和坚定态度,商鞅提前设置了一个场景。他在国都南门放置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称:谁能将其搬到北门,将获得十枚金币作为奖赏。人们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不敢轻举妄动。随后,商鞅将奖赏提高至五十枚金币,有些人半信半疑地去尝试,结果果然如他所说,获得了五十枚金币的奖励。
商鞅采取这样的行动是为了向众人传达一个信息:他所制定的规则并非儿戏,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依法办事。
声势渐起后,商鞅开始按部就班地推进改革。初始时,他只是一位客卿,随后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和大良造。随着官职提升和权限加大,商鞅的变法也逐渐深入。最初集中在农业和商业发展上,然后改革基层组织,并取消贵族分封制度,统一国家土地按县进行规划和管理。
新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各级贵族纷纷对此表示不满,并纷纷前往国都讨说法。与此同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认为新法无法顺利推行的原因在于上层人触犯了它,因此根据法律应该惩罚太子。但由于太子是储君,在处罚时不能过重,于是其两位老师遭到处置: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公子贾的脸上被刺下字迹。第二天处置完毕,原本抱怨连连的人们都静下来了,新法也得以比较顺利地继续推行。
但商鞅因此得罪了太子。后来孝公去世,太子登基为秦惠王。他立即对商鞅提出谋反的指控。由于秦惠王对商鞅心存怨恨,无视事实真相,便下令通缉他。面对这种局势不妙的情况,商鞅只能逃亡。
然而当他逃到秦国边境时,却无处可住。旅店老板告诉他,根据商君的规定,入住旅店的人必须出示路条或身份证明;如果违规收留客人,将受到相应处罚。如果碰巧收留了一个嫌疑犯,那么该客人会被判什么罪、受到何种惩罚,收留他的旅店老板也会受到同样的刑罚。商鞅抬头长叹:这简直就是自找苦吃啊!
他陷入绝境之中,被迫逃往魏国。然而,由于他曾经诱捕过魏国公子,魏国拒绝了他的庇护。无奈之下,他躲到了商邑,但却遭到秦惠王派来剿灭的军队的追杀。最终,他在战斗中失败,并丧生于战场上。不久后,他的尸体被带回秦国,并受到公开车裂的惩罚。
尽管秦惠王对商鞅怀有深深的恶感,但也承认商鞅所实施的变革措施确实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因此,即使商鞅已去世,这些改革措施仍然得以保留下来,并为后人所继承和发展。
后果:
夺回河西:在公元前354年至329年期间,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包括了元里之战,用以夺回河西地区,并最终成功取代魏国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结论:
“通过变法,秦国成功地集中了其资源和财富,激发了民众的生产潜力和战斗勇气。他们以团结一心的态度,勇于参与公共战争,却避免私人纷争的无谓牵绊。这种默契行动使得秦国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军营。这些努力让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崭露头角,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