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商鞅败了,秦国胜了

商鞅变法:商鞅败了,秦国胜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752 更新时间:2023/12/4 11:33:32

前因:

秦河西地被魏国占领:在公元前413年到408年期间,魏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在努力之下成功夺取了秦朝河西地区的统治权。这段时间里,杰出的将领吴起率领着魏国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完全控制了河西诸地。

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孝公怀着推动国家富强和军事实力提升的雄心壮志,聘请了商鞅来进行一场变革。

商鞅是因为听说了孝公发出的求贤令才来到秦国的。在此之前,他曾是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忠诚臣子。当时的魏国仍然深受李悝变法思想的影响,而商鞅恰巧结合了李悝主张并深入研究法家思想,因此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公叔痤非常重视商鞅,并向魏惠王推荐他,但可惜魏惠王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公叔痤去世后,商鞅意识到在魏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巧秦国正在招贤纳士,于是商鞅带着李悝所著的《法经》,前往秦国试一试运气。在大臣景监的引荐下,他有幸与秦孝公相见。

为了测试孝公对法家思想的态度,商鞅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先讲述了道家的“帝道”和儒家的“王道”。然而,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思想并不能快速提升秦国实力以实现称霸之志。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并责备景监为何推荐如此无用之人。

直到第三次见面,商鞅才谈及法家学说中关于“霸道”和强国之术的观点。他告诉孝公,要集中权力以办大事,必须将权力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不能让贵族自行治理封地内的百姓。那些没有军功者应该被降为普通地主和富人身份,只有具备军功者才能晋升官职、获得封爵,这样才能激励人民为国家而战……

秦孝公听闻这番言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商鞅所提供的国家发展策略正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随着对话的深入,孝公越来越感兴趣,不自觉地凑近了商鞅,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孝公初步决定按照商鞅的建议进行变革。然而,他明白这个变革将是一场艰巨的考验向贵族索取特权、属民和封地,他们是否会同意呢?

孝公决定公开讨论变革的想法,并很快引起了一片反对声。尤其是甘龙和杜挚,他们坚信分封制度已经运行了几百年,一直相当顺利,因此秦国只需要遵循古老的传统制度就可以了,为何要改变呢?然而商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古人的做法。举例来说,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兴起商朝和周朝,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拘泥于古老的制度;而夏商纣王之所以最终灭亡,则是因为他们固守礼法不变。

尽管反对派大臣们无法提出更有力的论据,但商鞅逐渐占据上风。他看出孝公还有些犹豫不决,在劝说时对孝公说道:想要强大起来就必须作出改变,如果一直犹豫不决最终将什么事都无法实现。听到这番话后,孝公终于下定决心。

为了显示变革的决心和坚定态度,商鞅提前设置了一个场景。他在国都南门放置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称:谁能将其搬到北门,将获得十枚金币作为奖赏。人们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不敢轻举妄动。随后,商鞅将奖赏提高至五十枚金币,有些人半信半疑地去尝试,结果果然如他所说,获得了五十枚金币的奖励。

商鞅采取这样的行动是为了向众人传达一个信息:他所制定的规则并非儿戏,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依法办事。

声势渐起后,商鞅开始按部就班地推进改革。初始时,他只是一位客卿,随后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和大良造。随着官职提升和权限加大,商鞅的变法也逐渐深入。最初集中在农业和商业发展上,然后改革基层组织,并取消贵族分封制度,统一国家土地按县进行规划和管理。

新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各级贵族纷纷对此表示不满,并纷纷前往国都讨说法。与此同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认为新法无法顺利推行的原因在于上层人触犯了它,因此根据法律应该惩罚太子。但由于太子是储君,在处罚时不能过重,于是其两位老师遭到处置: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公子贾的脸上被刺下字迹。第二天处置完毕,原本抱怨连连的人们都静下来了,新法也得以比较顺利地继续推行。

但商鞅因此得罪了太子。后来孝公去世,太子登基为秦惠王。他立即对商鞅提出谋反的指控。由于秦惠王对商鞅心存怨恨,无视事实真相,便下令通缉他。面对这种局势不妙的情况,商鞅只能逃亡。

然而当他逃到秦国边境时,却无处可住。旅店老板告诉他,根据商君的规定,入住旅店的人必须出示路条或身份证明;如果违规收留客人,将受到相应处罚。如果碰巧收留了一个嫌疑犯,那么该客人会被判什么罪、受到何种惩罚,收留他的旅店老板也会受到同样的刑罚。商鞅抬头长叹:这简直就是自找苦吃啊!

他陷入绝境之中,被迫逃往魏国。然而,由于他曾经诱捕过魏国公子,魏国拒绝了他的庇护。无奈之下,他躲到了商邑,但却遭到秦惠王派来剿灭的军队的追杀。最终,他在战斗中失败,并丧生于战场上。不久后,他的尸体被带回秦国,并受到公开车裂的惩罚。

尽管秦惠王对商鞅怀有深深的恶感,但也承认商鞅所实施的变革措施确实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因此,即使商鞅已去世,这些改革措施仍然得以保留下来,并为后人所继承和发展。

后果:

夺回河西:在公元前354年至329年期间,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包括了元里之战,用以夺回河西地区,并最终成功取代魏国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结论:

“通过变法,秦国成功地集中了其资源和财富,激发了民众的生产潜力和战斗勇气。他们以团结一心的态度,勇于参与公共战争,却避免私人纷争的无谓牵绊。这种默契行动使得秦国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军营。这些努力让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崭露头角,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标签: 商鞅变法

更多文章

  • 韩国灭郑国:七雄中最弱的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国灭郑国,郑国

    前因: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韩、赵、魏三大家族纷纷割据晋国,使得整个国家进入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在公元前375年,韩国君主韩哀侯成功消灭了郑国,并将其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郑国的都城位于今天河南新郑)。尽管郑国是一个小国,但其背景非常显赫。首任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

  • 楚悼王逝世:吴起改革不幸夭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楚悼王,吴起改革

    前因:阴晋之战:追溯至公元前389年,西河郡的魏国守将吴起,在一场名为阴晋之战中,以巧妙的策略战胜了秦军。然而,这次辉煌的胜利却引来了魏国大夫王错对吴起的嫉妒与忌惮,使得吴起不得不匆匆逃往楚国寻求庇护。在公元前381年,楚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动荡。当时,楚悼王不幸驾崩,而他最亲近的令尹吴起也遭到了

  • 秦献公改革:秦国崛起的先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献公改革

    前因:1.魏国夺取秦河西:公元前413-408年间,魏国的吴起等将领经过一系列战争,成功地占领了河西地区。2.践行土地盟约: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秦国既是参与战斗的国家,也是最终获胜方。然而,在一个半月后的践行土地盟约中,并没有邀请秦国参加。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活,回国并登

  • 田氏代齐:百载经营终谱华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田氏代齐

    前因:田氏的崛起:在公元前545年,齐国大夫田无宇勇敢地摒除了权臣庆封的干涉,随后又成功消除了政治对手栾氏和高氏的阻碍,使得田家族得以崭露头角,登上了齐国政治的舞台。在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授权齐国宰相田和为诸侯,从而承认了田齐政权的合法地位,这一事件标志着田氏代理齐国的确立。早在一百多年前,齐

  • 阴晋之战:魏国“特种兵”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阴晋之战,特种兵

    前因: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文侯聘任李悝为相位,旨在推动魏国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公元前389年,魏国西河郡守吴起以其卓越的指挥技巧击败了突袭的秦军,史称为“阴晋之战”。当魏军得知秦军入侵的消息时,士兵们立即整装待发,主动要求出战。吴起精心挑选了五万名从未立过功勋的士兵

  • 中山被魏国灭(魏灭中山之战):杀鸡要用牛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山被魏国灭,魏灭中山之战

    前因: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国迎来了一位名为李悝的卓越政治家,他被魏文侯任命为国相,开始了一场深刻而独特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使得魏国的实力大幅提升。在公元前406年,魏国的乐羊帅领导下,历时三年成功消灭了位于河北的小国中山国。最初,关于是否任命乐羊为主帅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议。因为乐羊的儿子乐舒正

  • 李悝变法:魏国改革的崭新篇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悝变法,魏国改革

    前因:在公元前403年的时候,晋国的大臣们韩、赵和魏三家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这一事件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在公元前422年,魏国的统治者魏文侯委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李悝作为相,从而开启了魏国的变革之路。李悝所进行的改革涵盖了魏国制度的各个方面,但总体来说都以一个目标为导向:实现国家富强、军事强大。首先

  • 子夏开创西河学派:改革的前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子夏开创西河学派,西河学派,子夏

    前因: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大约公元前492年,年仅十五岁时就师从于孔子。子夏非常勤奋,对知识充满好奇,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受到孔子高度赞赏的学生之一,被列入了孔门“十哲”的行列中。公元前424年左右,魏文侯以极高的敬意任命孔子的学生子

  • 三家分晋:做人不能太嚣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家分晋

    前因:六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90年间,是晋国内部的一场激烈冲突。起初,范氏和中行氏联合起来进攻赵氏家族,而后得到了智氏、魏氏和韩氏的支持。另一方面,范氏和中行氏则得到了齐国和郑国的支援。这场内战最终以赵氏家族的胜利告终,导致范氏和中行氏失去了他们的领土并宣告灭亡。这些土地随后被其他

  • 唐太宗四请马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四请马周,唐太宗,马周

    唐太宗四请马周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统治期间四次相继提拔和重用马周的事件。马周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谋士,其才能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太宗最初于公元627年第一次请马周担任自己的谋士,以寻求其智慧和意见。由于马周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决策,他很快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之后,唐太宗又三次请求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