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魏文侯聘任李悝为相位,旨在推动魏国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
在公元前389年,魏国西河郡守吴起以其卓越的指挥技巧击败了突袭的秦军,史称为“阴晋之战”。
当魏军得知秦军入侵的消息时,士兵们立即整装待发,主动要求出战。吴起精心挑选了五万名从未立过功勋的士兵,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迎战。为增加胜算,魏武侯还额外提供给吴起五百辆战车和三千骑兵。
在交战前一天,吴起激励士兵们说:“如果我们不能缴获敌方的战车、马匹以及俘虏,那么就算我们打败了秦军也不能算是立下了功绩。”这番话正中士兵们想要立功的心理。结果令人瞩目:五万多名魏军壮士一举击溃了五十万秦军的进攻。
在历史书籍中,对于阴晋之战的记载非常简略。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次考验,检验着吴起在魏国练兵效果的机会。
吴起原本是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军一职。听闻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极其贤明,他才来到了魏国。
魏文侯询问他的国相李克,关于吴起是何种人?李克回答说,吴起爱财好色,但在带兵方面却不输给司马穰苴。穰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将,曾击败过晋、燕两个国家的军队,在官位上也达到大司马的高职位。
此时魏文侯全心全意想要振兴魏国,凡是具备某项技能的人都受到他青睐。据推测,在魏文侯眼中,贪财好色只是些小缺点,并不值得一提。因此他任用了吴起担任将军一职。
吴起领导士兵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激励士气。
庆功宴上,吴起让战功最显著的人坐在前排,享用由金银制成的餐具,品尝着猪牛羊肉;战功稍逊的则坐在中间,待遇上稍微有所差别;而那些没有立下功劳的人只能坐在最后面,也没有被赋予珍贵餐具。
对于有功者的家属奖赏同样根据其战功大小进行区别对待。阵亡士兵的家庭每年都会得到慰问。三年过去了,魏国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个人都积极地争取立下功勋,在战场上拼命奋战。
尽管有人指责吴起贪财好色,但他却非常体恤士兵。
曾经遇到一位士兵长疮化脓,吴起见状,用自己的嘴去吸取脓水。这情景让士兵的母亲感动得泪如泉涌。当旁人询问原因时,这位母亲回答道:我丈夫曾在吴将军麾下服役,并患过类似伤口,吴将军给他亲自护理,令他深感感激之情。丈夫从未在战斗中退缩过,最终壮烈牺牲于战场上。我担心我的儿子也会像他一样。
当然,在战场成败中,士气并非唯一因素。阴晋之战胜利的关键也与魏军严格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密不可分。
魏军中的精锐部队被称为魏武卒,由吴起创立,其中每个士兵都是最优秀者。比如选拔士兵时有一个标准:要求半天时间徒步百里。身体素质差的人根本无法达到这一要求。
与普通士兵不同,魏武卒享受特殊待遇。那些被选中加入魏武卒的人,全家都可以免缴赋税,并且分配到田地和房屋。因此,任何有能力的人都愿意参军。
每名魏武卒都身着坚固的盔甲,配备精良的弩、戈、剑,并携带足够三天使用的口粮。而在其他国家,士兵通常是从农民中征召临时组成。相比之下,作为职业军人的魏武卒在战斗力上要强大许多。
吴起率领魏武卒共参与了76场战役,其中获胜64场,其余基本上打成平手。秦军对于吴起所指挥的魏武卒也颇为头疼。公元前409年开始,吴起连续攻陷河西多座城池,并建立了西河郡。
原本黄河是秦国与魏国两者之间的界限线。但失去河西之后,秦国核心区关中完全暴露在魏军面前。这给秦国带来了巨大压力,只有夺回河西才能缓解危机。正因如此,阴晋之战才会爆发,秦军五十万大军进攻西河郡。
吴起在阴晋战役中以少胜多,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关于秦军是否能动员五十万人一事仍存在疑问。在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征召了全国十五岁以上男丁,组成了约五十万左右的庞大兵力。然而,在阴晋之战时,秦国尚未实施变法,其国力与统一六国前夕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五十万兵力很有可能是虚张声势或者记载有误。
阴晋之战后,吴起的功绩和声望达到了巅峰,但却招来了大夫王错的嫉妒。王错在魏武侯面前散布谗言,导致魏武侯产生疑虑并下令召吴起回国复命。当吴起走到位于岸门(今河南许昌)的位置时,他望着西河方向悲伤地说道:如果我得到国君的信任,西河这样一个重要地方足以使我成为一代霸主啊!可现在却听信了谗言,并让西河也沦为秦国的领土。
不久之后,吴起离开了魏国,投奔了楚国。果然,西河最终被秦国占领,而魏国也逐渐走向衰落。
后果:
吴起的改革措施:公元前386年,楚悼王聘请吴起担任楚国令尹,旨在开展一系列变革。
结论:
在古代历史上,阴晋之战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当时,魏国不仅成功挫败了秦国收复河西的雄心壮志,还巧妙地保持了自身实力的优势。然而,这场胜利却埋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著名将领吴起因功受猜忌而被迫投奔楚国,这无疑削弱了魏国军力,并对其未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