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1.魏国夺取秦河西:公元前413-408年间,魏国的吴起等将领经过一系列战争,成功地占领了河西地区。
2.践行土地盟约: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秦国既是参与战斗的国家,也是最终获胜方。然而,在一个半月后的践行土地盟约中,并没有邀请秦国参加。
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活,回国并登上了王位。为了改变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秦国开始展现崛起之势。
献公回国经历了一番曲折。作为秦灵公的儿子,献公在灵公去世后本应继承君位。然而,灵公叔叔(即秦简公)夺取了王位。当时年仅9岁的献公只能逃往魏国避难。幸运的是,魏武侯接纳了献公,并计划将来将他送回国并让其继承王位以便控制秦国。
后来,在年仅2岁时登基的秦出公由其母亲小主夫人代理政务。然而,由于小主夫人缺乏政治根基,并任用外戚和宦官担任重要职务,导致朝廷官员们不满不服。因此有人联系到献公,请他返回国内恢复统治。魏武侯一看时机成熟,派遣军队将献公护送回国。在离开前,献公郑重承诺只要魏武侯继续统治,秦国将永远不会与魏国为敌。
献公一行本打算通过秦魏交界处进入秦国,然而关隘的守将拒绝放行。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绕道至秦国的西北边界。小主夫人得知献公即将回来后,赶紧派遣军队阻止他们。然而,情况对于小主夫人已经不利了,派出去的军队与献公一起回到了秦国,并反过来和献公一起攻击小主夫人和年幼的出公。面对无法抵挡的局势,小主夫人和出公最终被杀身亡。而献公成功地实现了登基之愿。
然而,献公深知自己虽然受到拥戴,但却是半个“外来户”。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在政治上表现得完美无缺成为当务之急。起初,献公打算消灭那些阻止他回国的旧日敌人,并奖励那些欢迎他归来的支持者。但他转念一想,发现这样做只会鼓励叛乱。于是,他改变了主意,不仅宽恕了那些曾经阻止他的人,还将欢迎他回国的人降低了爵位,并减少了他们的权力。通过这样的举措,献公巧妙地赢得了朝廷官员和民众的支持,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样全国范围内人们纷纷传颂献公的明智和公正。他深谙分寸,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因此拍马屁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真正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
献公所采取的第二项措施受到了广泛赞誉。在他还在魏国时,中原各国经常谈论秦国是蛮夷的原因之一就是秦国用活人陪葬。比如,在秦武公去世时,有66个人陪葬;而秦穆公去世时竟然有184人陪葬。即使是秦国自己的人民也对这一制度表示反感。想象一下,谁愿意成为陪葬品呢?
然而当献公登上王位后,他立即废除了这种殉制度。这不仅使得秦国摘掉了被视为蛮夷的帽子,献公以仁德之君之名立稳了自己的形象,并且在国内赢得更加稳固的支持。
接下来献公需要考虑如何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他在魏国长大,亲眼目睹了李悝和吴起带领魏国成为军事强国的过程。因此,他借鉴了他们的方法。
为了防止贵族们干扰向东方学习的进程,他将首都迁至栎阳(今陕西临潼)。这个地方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正好适合用作向东方学习的“试验田”。
与其在栎阳修建豪华宫殿、亭台楼阁之类,献公选择利用现有建筑基础,在周围修筑一圈夯土防御工事。这表明这座都城更具军事进取的意义。
他在栎阳周边策划了一系列军政合一的县市,这些地方并非贵族封地,而是由他直接管理。他积极推动荒地开垦和商业发展,并通过土地面积来征收税款。此外,他还将人口编入军事组织中,以便于征兵,并且互相监督。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的税收和兵源都得到了增加,栎阳成为重要的军事中心。原本衰弱的秦国变得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的秦国开始考虑如何抹去以往的耻辱。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占据河西一带的魏国。此时,献公的恩人魏武侯已经去世,不再需要遵守与魏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约定。同时,经过多年与中原各国征战,魏国的实力也大不如前。”
在公元前366年,魏国和韩国联手修建了一座防御工事,位于秦魏边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献公直接派遣军队摧毁了这座要塞,并且成功击败了韩魏联军。两年后的公元前364年,献公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进攻河西郡,造成了魏国军队的溃散,整整六万人被斩首。
这场战争震动了整个中原地区,东方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秦国的实力。周显王迅速派人去向献公祝贺,并封他为“伯”,与春秋时期五霸候选人之一的秦穆公享有相同级别待遇。
再过两年,在魏国的重要据点少梁,秦军再次击败了魏国军队并俘虏了重臣公叔痤。幸运的是,在献公在魏期间,公叔痤对他十分不错。为了回报这份恩情,献公释放了公叔痤。
然而不久之后,献公去世了。这让魏国松了一口气,河西地区也暂时恢复了平静。
后果:
1.秦国擒获公叔痤:公元前364年,秦国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中击败了魏国,以强大的实力斩获了6万个魏国首级。随后,在公元前362年的另一次军事行动中,秦国成功俘虏了魏国的宰相公叔痤。
2.献公封伯:公元前364年,周王朝的显王派遣使者到达秦国,向他们祝贺战争胜利。为了表彰秦献公在这场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周显王封他为“伯”,以示对他勇敢和领导能力的认可。
结论:
尽管秦献公的改革局限于一部分领域,且只是对东方政策的初步模仿,然而他成功扭转了秦国长时间以来的颓势,为后来秦国称霸和统一之路打下了基础。此外,献公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实行县制、鼓励军功等,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