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庄公兄弟阋墙

郑庄公兄弟阋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924 更新时间:2023/12/5 19:25:33

春秋早期,兄弟阋墙之事并不新鲜,郑庄公兄弟也没有例外。

郑庄公出生时难产,差点要了其母武姜的命,郑庄公因此取名寤生。武姜很不喜欢这个儿子,等到小儿子共叔段出生后,便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小儿子,而且还屡次要求郑武公废掉郑庄公的太子之位而立共叔段,不过,郑武公并没有答应。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

郑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武姜请求郑庄公把制邑封给共叔段。郑庄公没有答应,他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了那里,不宜封给段,其他城邑则唯母亲之命是从。"于是,武姜又请求把京邑封给共叔段,郑庄公便答应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叔段开始膨胀了,而且春秋早期的社会风气也很坏,弑君之事如宰鸡牛耳,共叔段也可能会受影响。共叔段不仅大肆扩筑京邑的城墙,而且自称"太叔",京邑人都称之为"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进谏郑庄公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本不宜作为弟弟的封邑。如今京邑的城墙又不合法度,非法制所允许,恐怕会对您不利。"

郑庄公却说:"这是母亲的要求,我哪敢反对。"又问祭仲怎么能避开祸害。

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太叔换一个封邑,别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就难处理了!"

郑庄公却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祸及自身,你姑且等着瞧吧。"如果这时候,郑庄公按祭仲的说法去做,可能就没有共叔段的反叛了,郑庄公纵容了共叔段。

不久后,共叔段让郑国西边北边的边邑在服从国都命令的同时,也听从自己的管辖。

公子吕进谏郑庄公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辅佐他;否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疑虑。"

郑庄公淡淡地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取灭亡的。"郑庄公再一次纵容了共叔段。

共叔段得寸进尺,又让两属的边邑都归顺自己,一直到廪延。

公子吕又进谏郑庄公说:"可以行动了!段的地盘扩大了,他还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呢。"

郑庄公仍是淡淡地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地盘扩大了也会崩溃。"

郑庄公二十二年,共叔段终于反叛了,他将要偷袭郑国都城,而武姜作内应在城里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得知共叔段起兵的日期后,发兵讨伐共叔段,共叔段兵败逃回京邑。

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率兵进攻京邑,京邑之人反对共叔段,共叔段被迫逃到鄢邑。郑庄公又追到鄢邑讨伐他,共叔段再次兵败,逃到共国。

郑庄公没有将自己的弟弟赶尽杀绝,他没有继续进攻共国,共叔段后来终老在共国。

这便是郑庄公兄弟阋墙之事,对于这件事,《春秋》言曰:“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解释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大意是:说“郑伯克段于鄢。”是因为:太叔不讲孝悌,故而不称他为庄公之弟;兄弟相争,就像两国国君交战一般势不两立,故而称为“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对弟弟有失教导;这也表明庄公早就有了杀弟之心。故而不写太叔“出奔”,是表示谴责庄公。此言甚有道理矣。

标签: 郑庄公

更多文章

  • 朱温代唐:大唐的终结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温,朱温代唐

    随着时间不断推进,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许多伟大的王朝也绵延了几百年,最终也走到了终结的时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也是最长久的朝代之一,但经历了唐朝初期的盛世之后,唐朝开始走向衰落期。而在唐朝走向灭亡的过程中,唐昭宗时期的叛逆军阀朱温更是堪称大唐的终结者。一、唐昭宗时期的社会背景唐朝的盛衰和灭亡不仅

  • 李承乾谋反:复制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承乾谋反,玄武门之变

    李承乾在唐朝广德元年(763年)发动了一场谋反,后被失败。这场谋反是否参照了玄武门之变呢?这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事件背景、关键人物、动机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为读者还原历史真相。一、事件背景唐朝盛世未曾有过,然而在783年时,这个盛世已经走向了末日,经历了三次宦官专权、两次农民起义和

  • 唐太宗远征高丽: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远征高丽,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之一,其治下的唐朝尤为著名。而在唐朝的历史中,李世民的远征高丽(今朝鲜)堪称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字面上看似是一场失败之战,但深入挖掘则有更多的历史真相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来探讨这段历史,以期呈现更客观全面的历史面貌。一、政治因素唐朝的强

  • 李显被废:因言而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显,李显被废

    李显,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曾被誉为贤王,但却因为一次措辞不当,被废为庶人,成为唐朝历史上被废为皇帝而身份最低下的人之一。本文将从李显当皇帝的背景、李显被废的原因、废除后的李显以及其对唐朝历史的启示等方面,探讨李显被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一、李显作为皇帝的背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正值唐朝进入了唐中期,尽管

  • 影响历史走向之10次惊天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政变

    所谓政变,一般指掌控权力之统治集团中某些人物秘密图谋,通过政治手段、或武装暴力,夺取最高权力,实现最终目的。以下十次政复,深刻影响历史走向。1.沙丘宫之变(赵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禅位其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父子巡幸沙丘(河北邢台市广宗国),安阳君公子章与田不礼图谋夺位,趁机出兵围攻沙丘,致使赵国名

  • 刘伯温与明初浙淮党争:作为开国功臣,刘伯温如何得罪于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明初浙淮党争

    细数明朝初年风流人物,刘伯温必然是尤为亮眼的一位。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里屡献奇计,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最终却下场凄惨,人生黯然收场。这一切,都与朱元璋脱不开干系。这对君臣有着怎样的交锋?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为何惹恼了朱元璋?让我们走进明朝历

  • 朱元璋去世前为何“责殉诸妃”?此举如何影响明朝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责殉诸妃,朱元璋

    公元1398年6月24日,亲手缔造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终于还是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弥留之际,已经有些意识浑浊的朱元璋,向身边人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旨意,其核心内容只有四个字责殉诸妃。即在他驾崩之后,所有的后妃必须全部殉葬。朱元璋的旨令“复活”了已经消亡千年的殉葬制

  • 大明朝远征日本本土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远征日本

    自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以降,日本正着手准备倾国进犯明朝的各种情报不断传入明朝,引起了整个明朝朝野的震动,朝中大臣乃至民间人士纷纷上书言事,为即将爆发的御倭战事出谋划策,其中就有在日本动手发动侵略之前积极征讨日本本土这一先发制人的战略提议。不堪大用的朝鲜王国同年的四五月间,朝鲜使者金应南来北京汇

  • 河外之战:信陵君联合各国抗击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外之战,信陵君

    前因: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7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对赵国的都城邯郸(现在位于河北省)进行了围攻。但就在关键时刻,魏国的信陵君偷取了秦军的兵符,并成功地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国。为了避免引起魏王的怀疑和指责,信陵君选择留居赵国十年之久,并未返回魏国。然而,正是因为这个机会,秦国趁虚而入并进攻了魏国。公

  • 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经典案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牧破匈奴,大兵团作战

    前因:赵武灵王的革新之举: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提升军力,发起了一项名为“胡服骑射”的改革计划。这一政策要求士兵们穿着方便作战的胡族服装,并学习精湛的骑射技巧。这场改革成为后来赵国杰出将领李牧成功击破匈奴的军事基础,奠定了那段历史中无与伦比的里程碑。在公元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