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军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清军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08 更新时间:2023/12/19 2:54:03

中华王朝的每一次更迭,都是在发动战争的基础上完成。每次的战争都给华夏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

特别是清军入关战争,从北到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简直就是一场场让人无法想象的血腥屠害。

今时今日,人们对清朝历史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影视作品中。

清朝数任皇帝都被一一美化,捧至神坛大加歌颂,似乎中华人的骨子里是清朝正统。殊不知,这是装扮后的历史,造就了民众对于满族入侵中原的历史的漠然。

大明王朝曾经繁荣昌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终于盛世不再,百姓的生活自是苦不堪言。

大明王朝最终消亡于世,固然有其自身的弊病所在,但是更重要,却是关外大清王朝的迅速崛起。

清兵入关后,大肆屠害各地民众。据清史记载,清兵共屠害顽强抵抗的汉人约八百万人,但是真实的历史应当远不止如此,从扬州十日中便可见一斑。当时清军攻入扬州,屠城整整十日,收割数十万生灵,城内尸横遍地,场面惨不忍睹。

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探明隐藏在尘烟中的真相。

一、南明王朝覆灭记,大势已去矣

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一路攻下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以自缢的方式殉国,大明朝统治结束。

不久后,南方忠于明朝的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先后拥护明朝各宗室亲王,建立起一个个南方政权,明朝国气得以短期延续,史称南明。

明太祖起家于南京应天府,因此明朝在南方的统治基础十分雄厚。当时,南方地区受到北方战乱的影响较小,而且有许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城郡。

按理说,南明王朝自身所拥有的力量和外部环境,与几百年前的南宋王朝在靖康之耻后所处的境况相比,要优越得多。

按理来说,南明应当维持较长的时间。但是真相却是,南宋王朝延续150年的宋朝国祚,而南明王朝却只存活了不到40年,便宣告灭亡。

究其原因,一是皇位争夺,先是福王弘光政权,后有各地旧臣拥立明朝宗亲称帝或是监国,各派之间争斗不断,夺取权力,各方的不同势力严重内耗,难以形成合力,南明朝廷不断从内部分化瓦解,最后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二是与虎谋皮,明朝各地遗臣视农民军为贼寇,仇视大顺政权,居然与打着为崇祯老皇帝报仇旗号的满清合作,南明妄图假清军之手消灭农民军,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等到清兵收拾完李自成后,便磨刀霍霍杀向南明,当南明醒悟过来再想联合抗清力量时,为时已晚。

三是武将匮乏,明朝由于长期的内外战争,一批能力非凡的将领或亡或降,余下的将领不是能力不足,就是心怀二意,难以主持大局。南明朝廷军事上先天不足,后天又错过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的先机,最终无法扭转多次战事不利带来的颓败局势,就此亡国。

二、清兵入关的旗号,竟然是救明

大明王朝晚期国力日渐衰弱,战乱时有发生,后金与明朝争锋的数百年间,生灵涂炭,大量汉民被掠为奴,任意驱使、盘剥和杀戮。1853年,努尔哈赤揭开了清朝开国序幕。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清朝虎视眈眈,蓄立于山海关外。形势突然变化,守将吴三桂该何去何从?第一条路是投降李自成。当时很多明朝将领,包括吴三桂的父亲,都投降于大顺,以求保全自己。

第二条路就是率兵降清。前有洪承畴祖大寿,这条路子似乎十分畅通,清廷也是求之不得。

吴三桂最初本来打算投降李自成的,谁想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后,竟然对受降明官拷锁追赃,吴三桂的父亲也在其中,未能幸免。李自成这番举动让吴三桂大失所望,转而投诚多尔衮。

对于吴三桂而言,降清还是降李都是一样的目的,并无高下之分,都是为了自保和唯利是图。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的特点,顺利招降他于自己麾下。

清军接受吴三桂迎降,进入山海关后就大败大顺军,所过之地,竟刀不血刃而夺城。由于明日堙月塞降臣的大力鼓吹造势,清军在民众夹道鼓掌,高呼万岁的的欢迎声中,堂而皇之地进入北京城。

清朝统治者正是利用了中华民众千百年来的忠君思想,因势乘便,抓住农民起义军叛逆忠孝大义,推翻明王朝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打出为故明臣复君父仇的旗号,大摇大摆地进入京城。

顷刻间,清军的形象由凶残之旅变成了忠义之师,俨然成为文明的代言人。清兵采取安定社会和赢得人心的措施,而为部分汉族士庶所接受。清兵的顺利入关,不仅是八旗武功的胜利,更是清朝统治者锐意改革,学习儒学的结果。可谓讽刺至极!

三、扬州十日的始末,人间有地狱

历史终究是历史,并不是童话。

清朝历任当权者,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再到多尔衮,无一不是以凶悍残忍之名著称于史册。他们攻城战有个普遍的做法,就是只要遇到抵抗,就要屠城立威,破城之后不论军民,不分老少,不讲男女,通通屠害或掠夺作为奴婢。

多尔衮进关之初,为了获取汉人各个阶层的支持,曾经故作姿态,大为收敛。

但是从1645年开始,清军派遣军队南下,便撕破了全部伪装,以民族征服者自居,奉行杀戮立威之事,上演一场场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

四月,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兵分两路,剑指亳州和徐州,一路向南,直到扬州。守城将领是忠烈之臣史可法,他带领扬州军民顽强抵抗,让清军屡受重创。

清兵多次劝降未果,只好以红门大炮轰开扬州城。城破之后,多铎又当面劝降,史可法宁死也不屈,彻底激怒多铎。他下令处决史可法后,决定屠城以立军威。

随后,清军在扬州城内肆意屠害民众,长达十天之,无数百姓惨遭杀害。

明明已经攻下扬州,多铎为何还是做出屠民八十万如此残忍的事情?这与多铎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多铎身为一介莽夫,生性暴躁,心胸狭窄。扬州人的顽强不屈,惹恼了这位豫亲王。

清兵入关,便采取剃发易服之策。攻打扬州之时,多铎自信满满,他派吴三桂劝降史可法,又有多尔衮致书诱降,本以为不费一兵一卒就可拿下扬州。谁史可法忠君爱国,将吴三桂骂个狗血淋头,声称不会做走狗。

这番言辞无疑激怒了多铎,他怒而大举率兵攻打扬州。不料扬州民众同仇敌忾,在史可法的带领下奋力反击。多铎进攻数次,都没能攻下扬州,清军则损失较为惨重。这让多铎羞辱难当,他出动红衣大炮,用火炮轰开扬州城的大门。

扬州城军民竟然顽强反抗,多铎的心中早就打定了屠城的主意。面对这个让自己栽了跟斗又富庶的扬州城,多铎怎么可能放过。

杀百姓是用来解恨的,掠财色是用来饱私欲的,可谓是一举双得。相信破城的那一刻,多铎心里肯定是无比惬意。

多铎将之前的愤怒全部算账到扬州民众的头上。侵占扬州城后,多铎就开始疯狂地报复,他下令十日后封刀。

四、清军屠城之残忍,磬笔也难书

扬州之屠,是一场兵强马壮的军队屠宰手无寸铁百姓之殇。这一切在幸存者王秀楚所写的《扬州十日》,以及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中均有清晰的记载。

扬州尽管激烈抵抗,最终仍是失陷,清兵进城后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

历经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满目惨状,沟池里,大街上,到处是尸体,密密麻麻,如同鱼鳞般密集,腥臭熏天。血水横流,与残缺的尸首和肢体混到一起,已经分不清颜色。

扬州全城老小,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隐藏较蔽目的,几乎全部惨遭杀害。后来和尚得到清军命令开始收殓尸体,竟有80万具之多。这还不包括落井投河和自烧自缢之的民众。

此时扬州完成变成了屠场,血腥恶臭弥漫,什么人性和准则都不存在了。扬州城哪里还是江南繁华城郡的样子,分明成了恶鬼横行的人间地狱。

清兵在城里不仅夺命、抢劫、纵火,还大肆污辱妇女。光是抗拒清兵蹂躏而被害的妇女,据清朝地方志统计,就多达数百人。这还不包括被掠走的上千万的妇女。这年冬天,多铎将屠害掳掠的“才貌超群汉女子一百零三”上贡给朝廷,皇帝、亲王分而得之。

在文字风波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与扬州屠城相关的记载都被清朝统治者消除得一干二净。

那段血腥的历史被彻底掩埋,因此二百年间,几乎没有人知晓清军入关后的屠城真相。直到清末,有人从日本带回《扬州十日记》一书,扬州屠城的历史才为世人所知。

每年的5月20日,扬州都要举行纪念史可法系列活动,铭记那场大屠害驿扬州民众的伤害。

五、屠城带来的恶果,骨气尽丧失

明末清初,清兵进行一系列大屠害,使得中华很多地区的人口数目直线下降。清军屠戮百姓的数量过于庞大,再加上清朝统治者有意掩盖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死亡的精确的数目其实很难统计,现代的史学专家们,往往只能通过当时一些史料来推算。

明末人口接近两亿,清初只有不到一亿,这段时间大概有五千万的人口,甚至可能超过一亿人口死于屠害和战乱,也就是中华大地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丧生。

这个数字,远远比二战中死亡的人数要多的多。

经此一劫,大明半数民众被屠害,大量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被害而亡,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自豪感受到极大伤害,留下的大部分是以图自保的奴性之人。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清军入关是一场屠尽汉人骨气廉耻之浩劫,可见当时清人的屠城之举有多么血腥和残暴。而中华民族真正落后于西方列强,其实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各地志对清军大屠害记载,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其他屠城。无论哪一场屠害,都是野蛮民族对先进文明的残酷破坏,其令人发指的行径应当受到历史的谴责和唾弃。

1644年起,南方发达的商品经济荡然无存,明朝后期蓬勃的资本主义萌芽灰飞烟灭,许多科技、文化成果毁于一旦。中华整体国民素质大幅下滑,中华民族精神也从此萎靡长达两百多年。

清兵入关后,满人称汉人为“奴才”,实行愚化政策,提倡奴才哲学,刻意造就中华民众愚昧、麻木、驯化等劣根性,目的就是巩固统治。奴性从此深深刻在部分华夏子孙的骨子里,中华民族则步入半封建、半奴隶的黑暗社会。

中华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都受到极大的破坏,直到乾隆年间才基本恢复到明代万历年间的水平。

今天回过头来看,无论是进行纵向的古今比较,还是横向的中外对比,满清入关并统治中华的结果,事实是阻断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是中华社会发展的倒退,代价可谓之巨大,教训可谓之深刻。

结束语

中华历代战争中,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发生过惨无人道的血腥屠害行为。战争自古以来就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人类的悲剧,也是各国各民族历史的暗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铭记惨痛的教训,正视历史,追求和平。

更多文章

  • 得知周恩来病逝,邓小平连下三道命令,叶帅:我完全赞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恩来病逝,邓小平

    1976年初,周总理病情突然恶化,他接受了人生最后一次手术。因为身体状态非常糟糕,医生在周总理的左腹部切了一个口子,让他老人家尽量减轻些病痛。换句话说,周总理已经病入膏肓,生命进入倒计时。1976年1月8日,病魔带走了这位万人敬仰的伟人。周总理逝世时,中央政治局正在召开会议,邓小平、叶剑英、陈锡联等

  • 主席为处理“九一三事件”,先后从五个省调来了五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一三事件

    林彪曾被正式列为毛主席的接班人,但其终究还是背叛了毛主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为了处理好这件事,毛主席先后从五个省调来了五个人。第一个被调到北京的是李德生。1969年中,李德生还在安徽时,周总理的一个专线电话直接就打到了他那里,周总理亲自向他传达了调其到中央的命令

  • 1949年,开国大典原定上午10点,为何改成下午3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三十万军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仪式,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奋进的旋律,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威严、雄壮的声音也通过电波传到了全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彻底的站立起来。多年以后,每每回

  • 1981年,胡乔木修改了对毛主席的称谓,黄克诚:我不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胡乔木,毛主席,黄克诚

    黄克诚同志对毛主席有着极深的感情,恢复工作后,在当时人心浮动、思想浮躁的情况下,参加了一场重要会议,在会上阐述了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此时的黄克诚虽然已经是中纪委常务副书记,但身体并不算太好,还几乎双目失明。黄老的讲话分为三个部分,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发表在军报的是第三部分,毛主席

  •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撒手人寰,邓小平立刻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蒋经国,邓小平,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邓小平痛心地说了9个字,言词诚恳,像是多年好友,痛惜蒋经国的离世呢?邓小平与蒋经国虽所属阵营不同,但彼此是老相识。1926年,22岁的邓小平与16岁的蒋经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来到莫斯科前,邓小平已经有过丰富的留学经历,蒋经国没事就缠着邓小平,询问他在法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邓小平把蒋经国当

  • 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总理看到照片:把地面部分截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总理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整个罗布泊都沸腾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华夏大地,也震动了国际朝野。就在原子弹爆炸现场,传奇记者孟昭瑞用镜头记录了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拍下了那张著名的《蘑菇云》照片。甚至这一次的爆炸云扩散后变成了和平鸽的形状,也

  • 东汉初年的“度田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度田事件,度田令,光武帝

    为了能够清楚的调查到百姓们的数量,在东汉时期光武帝颁布了“度田令”。但是这个条令颁布出来之后,许多百姓都反对这一条令。这不禁让光武帝感到好奇,为什么多数的百姓都反对度田令的实施呢?面对着天下多数的田地大多都与实际登记的史实不符这一局面,让光武帝刘秀认为大多数的土地都在豪强地主

  •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为什么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制对俄国有哪些负面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制

    1861年,俄国废除了数个世纪以来存在的农奴制度,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美国学者认为,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是一项解放农民的改革,但并在美国学者的研究中,俄国1861年农奴改革在农民的角度被广泛研究,因为这个改革在俄国农民的历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影响深远。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改

  • 中国对越南反击战中,许世友要求边贵祥放了越南俘虏。没想到他坚决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对越南反击战,许世友,边贵祥

    越南反击战中,许世友要求边贵祥放了越南俘虏。没想到他坚决怒吼道:“罢官、坐牢,随便,俘虏坚决不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越南反击战中,我方许世友带领163师等作战部队,取得了反击战争的胜利。越南因为打败了美国,掠夺了他们国家许多先进武器,便开始膨胀了,他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替代美

  • 明朝嘉靖帝因何险些被宫女勒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嘉靖帝,壬寅宫变

    身为大明皇帝,一国之主的嘉靖帝,竟然会被宫女刺杀,还差点让一帮女人得手?按理来说,皇帝的寝宫,还有吃穿住行都是经过严格把关的。甚至不管他去哪里,周围都要跟着一群侍卫保卫他的安全。又因为什么,这些宫女即便冒着杀头的风险,也一定要杀死嘉靖皇帝?明世宗年号嘉靖,想要了解明朝的历史是一定绕不开他的。他是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