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强盛时未能在制度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后来的衰落

魏国强盛时未能在制度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后来的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624 更新时间:2024/2/6 12:42:30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土地彼此犬牙交错,尤其是魏国的土地,被韩国、赵国切割得支离破碎。魏国的土地有两个主要地区,以安邑为核心的河东地区和以邺城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两块核心区之间由上党走廊联系,魏国的国土呈哑铃状。魏国自认是三晋老大,对近在迟尺的韩、赵竭尽笼络之能事,自然不能对身边的兄弟下手。因此,魏国将扩张的首选方向选在了秦国的河西。

秦、魏争夺的河西之地,并不是汉武帝的河西走廊,而是今陕西省关中东部黄河洛河之间的地区,大致包括今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河西之地在西周、春秋早期并不属于秦、晋任何一国,至晋献公时期被晋国夺取部分,同时期秦国也夺取一部分。此后河西之地一直被秦、晋两国争夺,但大体是秦国占有河西的西半部分(洛水流域),晋国占有河西的东半部分(黄河流域)。魏国的国都安邑就在黄河边上,最容易受到周边的秦、赵、韩等国的夹击,因此魏国自然也希望能够拓展河西腹地,扩大战略缓冲地带。

后来中兴秦国的秦献公,名连,十岁时父亲去世,本来君位该轮到他坐。可是他的叔祖欺他年少,竟将君位抢去了,是为秦简公。十岁的公子连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这是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的事。

魏国当时是中原各国中的超级强国,当时的魏文侯春秋正盛,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了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然而此时的秦国却国力疲弱,政权不稳,国君的废立经常是由几个庶长说了算。

[var1]

吴起

魏强秦弱,魏国对河西之地志在必得,因此自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开始,魏文侯以吴起为将,接连进攻秦国河西。到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吴起率领魏武卒完全夺取了秦国早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吴起为河西守,对秦国执行了强势的压迫政策。此时的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魏国国内也有很多人对灭秦有很大的兴趣,魏国朝堂上的策论,随时都能决定秦国的生死。

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了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想到秦国的衰败和自己的遭遇,公子连产生了夺回君位、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由于公子连曾经是被立为太子的秦国废君,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因而魏国给公子连的待遇很优厚。公子连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话分两头。这魏国在夺取了河西之地后,兵锋北上,马不停蹄,又将矛头对准中山国(今河北西南部)。魏军在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耗尽,魏军最终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此时魏国的国土达到鼎盛,国力强盛,已臻于鼎盛。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也是一代明君,将魏文侯开创的霸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连齐国的田和想求封诸侯都得通过魏武侯向周天子讨封。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和被正式列为诸侯,田氏代齐的事实在法律上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

然而,三晋一体的国家联盟此时出现了裂隙。韩、赵、魏经常在一起行动,先后打败过齐国和楚国,夺取了楚、郑、宋等国的大片土地。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些土地因为与南面的韩魏接壤而多为两国所占,北边的赵国与这些新得到的土地不接壤而经常是跟着魏韩白忙活。

赵国此时对北进尚无兴趣,对中原地区的膏腴之地兴趣颇大。然而,魏武候却对对赵国的南进中原非常抵制,这就引起了赵国的强烈不满。于是,赵敬侯决定把都城迁往更利于防守的邯郸,以便于同魏国展开对土地的争夺。

[var1]

赵敬侯

邯郸西、南、东为漳河环绕,西边更是有太行山为防魏、韩的天然屏障。中牟突入魏国的势力范围,处境危险,不利于同像魏国这样的强大对手作战。赵敬侯迁都邯郸后,主要的攻取对象是卫国的土地,这就会威胁到控制卫国的魏国的利益。

赵国考虑到自己对中原的野心,会遭到魏国的抵制,因此就与离魏赴楚的吴起联系紧密。赵楚联合,对魏国占领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吴起也带着楚军北上黄河,与赵军遥相呼应。在魏国的西边的秦国原是魏国的死敌,此时为了图存也与赵、楚联系紧密。魏武侯说:“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如果秦、赵、楚联合进攻魏国,魏国就将处于南北西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魏武侯决定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把颠覆秦政权作为魏国冲出三国包围的突破口。尽管秦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但此时解决秦国不能靠战争。如果魏国攻秦,赵、楚必定会趁势南北夹攻,这正中了赵、楚的下怀。魏武侯决定采用一个既省力又省事的办法——把公子连送回秦国,帮助公子连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亲魏政府。在魏武候的盘算里,即使公子连夺权失败,秦国也必将陷入混乱,无暇东顾。

公子连也在密切关注魏国目前的形势,也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来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公子连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拥戴。另外,如果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夺得政权,必然会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可是他也不能拒绝魏武侯,不然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公子连打算自己独自归国,因此谢绝了魏国的护送。魏武侯见公子连答应归国,目的已达到,便赠给公子连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问公子连何时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公子连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武侯辞别。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公子连道别。此前,公子连也在想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公子连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了夺权的准备活动。

[var1]

魏武侯

在筹划了一年后,公子连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的时候,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公子连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公子连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的时候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秦庶长菌改迎立公子连于河西,是为中兴秦国的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后,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他国家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也增加了不少,军队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魏武侯在周烈王六年(前370年)去世后,魏国的君位传承出现了动乱,因此诱发了韩国和赵国攻打魏国的浊泽之战。韩赵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此后,三晋之间的友好局面一去不返。韩国由于国土被魏国包围,且同处中原,唇亡齿寒,因此一直与魏国交好,赵国则渐渐形同陌路。

周显王三年(前366年),秦献公以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显王为由,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了韩魏两军,得到周显王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周显王五年(前364年),秦献公下令秦军攻魏河西,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然而没过多久,魏惠王结束了南方的战事,转而攻秦,因此重又将河西之地夺回。

尽管如此,魏惠王时期的魏国虽然国力依然强大,但是周边的齐国、楚国都在崛起,且对魏国频频发起攻击,魏国单独攻灭秦国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因此尽管魏国依然比秦国强大,但是魏国单独灭秦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而且,更让魏国雪上加霜的是,魏国的改革事业停滞了,魏人满足于取得的成就,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识。这使得魏国空有大把人才,却终不能用。此后,在与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对阵中,魏国因为在制度上、意识上的懈怠和自满思想,终于付出了巨大代价,不仅被当年欺负的秦国击败,甚至最后因此而亡国。

四战之地、危机四伏的环境催生了魏国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促成了魏国最先变法。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的近一百年中,魏国挟变法之威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不过,作为第一个变法的国家,魏国变法虽然内容全面,但并不彻底。连续的胜利和霸主的光环,逐渐遮掩了魏国人的眼睛,蒙蔽了魏国人的头脑。魏武侯做太子时,因为与贤人打招呼没有下车就被批评不尊重人才,到了魏惠王时,对于人才的态度就更有些形式主义了。

[var1]

魏国形势图

忧患意识令魏国人致力于求贤变法,而多年的优势地位又让魏国人失去了忧患意识。假如魏国能再次率先发起二次变法,魏国的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在制度上引领战国七雄,那么最终统一中国的也未必一定是秦国。相比秦国来说,魏国的优势太强大了,而且魏国已经占得了先手。

可是一条悖论却是,在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往往会最先失去了求变创新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僵化。李悝完成了魏国在经济、政治、法制领域的改革,吴起完成了军事领域的改革,可是魏国变法的目的是快速强国,求速、求稳,因此局限性很大。魏国变法并没有废除世袭贵族封地制,贵族封地拥有相对独立的治民权、财政权、私兵权。这些世家大族,是变法最大的阻碍力量。吴起死于楚,商鞅死于秦,根源就是得罪了根深蒂固的世族势力。

魏国的变法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没有触动这些封地世族的核心利益。这让魏国在变法过程中,基本保持了政治稳定。而称霸的实际效果,也基本上满足了魏国的发展需求。魏国新旧势力在变法中相互妥协,取得了各自满意的结果。这种妥协,造成了魏国政治的腐败,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在李悝、吴起之后,魏国的很多人才都没能留在魏国。

魏国在发达时没有在制度上进行彻底的革命,他们满足于取得的成就,从而失去了先机。在与秦国的争夺河西的百年之战中,魏国最终落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魏国处于四战之地而在战略方向上多有掣肘,更在于魏国已经从一个变法图强的新锐帝国变成了老大帝国。当垂垂老矣的魏国朝堂上,魏国君臣还在目中无人地评论蛮邦秦国时,秦国变法后立足于普遍授田制的新军已然练成。

更多文章

  • 秦国统一过程中卫国因太过弱小反而得以存国,秦二世才将其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统一简介,秦国统一天下的全过程,秦国统一天下最厉害的原因

    不过卫国在战国末期只不过是一个小国,别说是秦国,就连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韩国也能轻易灭了卫国,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卫国加以侵害,一直到最后病崩,秦始皇始终都默认了卫国的存在,那么秦始皇既然连山东六国都灭了,又为何要单独留下卫国呢?主要原因是卫国太过弱小,因此得以存国。并且在秦始皇攻灭六国之

  • 易中天:母亲是总理妻子的闺蜜,祖先是明朝忠良,为何富不过三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易中天简历,易中天母亲是干什么的,易中天说明朝完整版

    但是有些人甚至没有被命运赐予进入比赛的资格,原生家庭的苦难让他们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生活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就连吃饱穿暖都是巨大的奢求。在众人的眼中,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老师,似乎一直以来,都属于那种幸运的、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比起在凡尘世间庸庸碌碌的普通人,他有着显赫的家世与数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一家下场可怜,皇后自焚而死,皇子被软禁五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仁静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建文皇帝朱允炆

    影视剧中的建文帝朱允炆马氏(1381年—1402年),名恩慧,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光禄少卿马全,公元1396年(洪武二十八年),马氏嫁给太孙朱允炆,成为太孙妃,同年生下长子朱文奎,据说朱文奎出生后,明太祖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不知是否预料到后面要发生的事。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 朱允炆不是朱元璋嫡长孙,却以皇太孙身份继位,因此朱棣不服气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封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朱元璋为何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因此也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并不是朱标的原配,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长女,因为常遇春是开国元勋,因此和朱元璋结为了儿女亲家,而且当时的常氏生下一个嫡长子叫朱雄英。这也就是说,即使朱标崩逝,继承皇位也应该朱雄英继承,而不是朱允炆,然而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夭折,常氏受

  • 高晓松称“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言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高晓松为了证实这个观念,确实还摆出了几点理由。首先,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生母是一个日本人。我想,大约高晓松弄错了"倭寇"的概念。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期间,对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和朝鲜有着侵略行径的海盗集团。日本人不直接等于倭寇,相反,倭寇之中还有诸多江浙地区的流民。而郑成功的母亲并非是倭寇的子

  • 北苑贡茶为何会盛行于宋代?深入探讨其中的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代北苑贡茶福建,北苑贡茶距今多少年,宋代北苑贡茶多为什么

    究其能够在两宋时期盛行的原因,除了其生长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精良的制作工艺外,宋代自皇室到民间对茶饮文化的推崇以及文人士大夫平远清淡的价值追求都为北苑贡茶登上宋代茶饮艺术的巅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一、 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北苑贡茶产于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这里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而

  • 她是徐皇后之妹,朱棣要把她也纳入后宫,她却削发为尼也不嫁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正史的朱棣和徐皇后,朱棣在徐皇后死后宠爱谁,朱棣徐皇后有几个孩子

    影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的明成祖朱棣徐妙锦(1380年-1440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第三女,明成祖朱棣徐皇后异母妹,比徐皇后小18岁,自幼天生丽质,精通琴棋书画,有人甚至说她比姐姐徐皇后更加青出于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婚姻,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钦点的,有一次他把徐达找来,说

  • 男子簪花在宋朝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为何宋代会盛行男子簪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男子为什么要簪花,宋朝人簪花,宋代男子簪花复原

    那为什么在宋代如此盛行男子簪花呢?下面总结分析了宋代男子簪花盛行的几点社会心理因素,希望可以使大家了解宋代的男子簪花。一、领袖主导:受统治者影响而盛行的男子簪花宋代男子簪花风靡一时,成为一种独特的、全民的文化活动,这并不是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在宋代之前的唐朝就有过关于男子簪花的记载了,唐朝每逢

  •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啥连自己亲妈都不认?朱棣生母之谜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和朱棣的后代,朱棣皇后徐妙云死在朱棣前还是后,朱棣的皇后在朱棣多少岁时死的

    朱棣影视形象朱棣发动完“靖难之役”后登基称帝,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只字不提,反而声称自己是朱元璋原配马皇后的亲生儿子,虽然明朝官方史料上记载朱棣生母是马皇后,可是历史都是当时史官在皇帝的要求下写的,是给后人看的,到了现在,朱棣生母是马皇后的说法遭到了质疑,经过现代对朱棣生母的考证,最终普遍认为朱棣的生母

  • 宋徽宗,在金国哪些地方生活过?依兰和伯都讷都曾称为五国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徽宗在五国城的生活,金国五国城简介,依兰为什么叫五国城

    徽宗二帝在汴京(河南开封)被押后,先是被囚禁在燕京(北京),途径中京(现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住在契丹的原相国府中,这个住宿的待遇,在东北地区也算是上乘了。之后到金国首都上京(哈尔滨市阿城区)在完颜阿骨打庙宇,完成了屈辱的“牵羊之礼”受降仪式,徽宗二帝分别被封为“昏德公”正二品官员,“昏德侯”正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