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易中天:母亲是总理妻子的闺蜜,祖先是明朝忠良,为何富不过三代

易中天:母亲是总理妻子的闺蜜,祖先是明朝忠良,为何富不过三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16 更新时间:2024/3/2 23:26:57

但是有些人甚至没有被命运赐予进入比赛的资格,原生家庭的苦难让他们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生活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就连吃饱穿暖都是巨大的奢求。在众人的眼中,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老师,似乎一直以来,都属于那种幸运的、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比起在凡尘世间庸庸碌碌的普通人,他有着显赫的家世与数不尽的名誉,广义上说,易家是真正的世家大族、狭义上来说,易家也绝对称得上一句"书香门第",这个名号比那些真正的财富更加弥足珍贵,财富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挥霍一空,但是永远伴随着自己生命而存在的,却是祖上传下来的知识和财富。

先辈楷模

说起国学大师,喜欢看电视栏目《百家讲坛》的观众一定不会对易中天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作为《百家讲坛》的主持人,易中天这三个字本身就是电视剧栏目组的一个很好的招牌,他幽默诙谐的讲述方式,令原本枯燥无味的一个个典故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在为《百家讲坛》栏目组狂揽收视率的同时,他自己本人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优秀的,并不仅仅只有易中天本人,他的家世也相当令人震撼。易中天的二爷爷叫做易甲鹇,是一个革命志士。也许比起闻一多等人这个名字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实际上,易甲鹇在革命方面付出的努力并不少。他曾经是黎元洪的部下,与黎元洪一起参加过辛亥革命,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能有今日的社会景象,与易甲鹇的努力也断然分不开关系。

当时袁世凯非常赏识易甲鹇,曾经一度以高官厚禄作为诱惑,邀请易甲鹇与他一起共事,成为她的左膀右臂,但是易甲鹇却不为利益所动,认为袁世凯有卖国之举,不屑在他手下从事,这份气节,也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

易家出色的人,并不仅仅只有易甲鹇一个,还有易中天的大伯父,名叫易仁荄。易仁荄不像自己的先辈易甲鹇一般混迹官场政坛,他是人,妙手著文章为生。那个年代战火纷飞,条件特别艰苦,但是易仁荄依然坚持亲手查阅所有参考资料,日以继夜的埋首写作,最终编写了湖南的中学历史教材用书,完成了对于教育事业极大的贡献。

包括几百年前易中天的第十八世祖先易先也是抵抗外寇,为明朝捐躯的烈士,易家不仅仅是书香世家,更是代代忠良。除此之外,易中天的母亲作为一个女子,也称得上一句巾帼英雄的赞颂。在那个抵御日寇的年代,战火连绵的时刻,她没有惧怕麻烦与危险,而是以自己的力量默默的在幕后保卫着战士们的家庭安全。

她与总理的妻子、蒋先生的妻子宋美龄都是闺中密友,三人合起伙来开了一个保育院,免费赡养照顾战士们的遗孀、孤儿、父母。甚至亲力亲为为他们洗衣做饭,伺候起居,令人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一个个人,一幕幕景象,都体现着这个家族的光鲜并不是表面的,正是世代忠义礼让,才能够培养出易中天这般优秀的子孙后辈。

富不过三代究竟为

在当今社会,随着机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挑战也随之浮现出了水面,在这个车水马龙,遍地商机的时代,富有已经不是名门望族的代名词,白手起家者比比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缺乏那些靠着自己努力创造一番天地的成功人士。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很多的家大业大者,都是典型的"富不过三代",这是为什么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袁世凯的家族一直都是高门显贵,咸丰年间,袁家曾经出现过整整六个一品官员,可见这个封建大家庭是如本的兴盛,比之我们现在从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看到的贾家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同样令人感到扼腕叹息的,是袁世凯这一代过后,袁家的辉煌几乎就已经完全分崩析离、不复存在了。

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很多家族衰败的原因,归根结底还要属于只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巨额的财富,却没有真正把关注点放在文化与精神的积累和传承上。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曾经辉煌的家族长辈们固然留下了数之不清的巨额财富,但是金山银山毕竟都是有限的,依照那些不学无术的富二代们的吃穿用度,花完那是迟早的事情,就像八旗子弟们不学无术,只知道斗蛐蛐遛鸟,最后也终将迎来覆灭是一个道理,这也就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反观书香世家之所以能够做到永久的传承,即是因为优秀的精神不仅仅引导了子孙后辈的价值观,更取决了子孙们的人生态度。就像满门忠良的易家培养出了一整天这样的国学大师,虎父无犬子也正是这个道理不错了。

无论如何,精神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丰盈要重要得多,人们往往只顾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也是究其根本富不过三代的原因。而这个道理,更应世世代代的传承,不然也只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哀复后人也"了。

文/文史旺旺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一家下场可怜,皇后自焚而死,皇子被软禁五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仁静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建文皇帝朱允炆

    影视剧中的建文帝朱允炆马氏(1381年—1402年),名恩慧,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光禄少卿马全,公元1396年(洪武二十八年),马氏嫁给太孙朱允炆,成为太孙妃,同年生下长子朱文奎,据说朱文奎出生后,明太祖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不知是否预料到后面要发生的事。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 朱允炆不是朱元璋嫡长孙,却以皇太孙身份继位,因此朱棣不服气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封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朱元璋为何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因此也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并不是朱标的原配,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的长女,因为常遇春是开国元勋,因此和朱元璋结为了儿女亲家,而且当时的常氏生下一个嫡长子叫朱雄英。这也就是说,即使朱标崩逝,继承皇位也应该朱雄英继承,而不是朱允炆,然而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夭折,常氏受

  • 高晓松称“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大倭寇“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言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高晓松为了证实这个观念,确实还摆出了几点理由。首先,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生母是一个日本人。我想,大约高晓松弄错了"倭寇"的概念。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期间,对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和朝鲜有着侵略行径的海盗集团。日本人不直接等于倭寇,相反,倭寇之中还有诸多江浙地区的流民。而郑成功的母亲并非是倭寇的子

  • 北苑贡茶为何会盛行于宋代?深入探讨其中的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代北苑贡茶福建,北苑贡茶距今多少年,宋代北苑贡茶多为什么

    究其能够在两宋时期盛行的原因,除了其生长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精良的制作工艺外,宋代自皇室到民间对茶饮文化的推崇以及文人士大夫平远清淡的价值追求都为北苑贡茶登上宋代茶饮艺术的巅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一、 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北苑贡茶产于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这里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而

  • 她是徐皇后之妹,朱棣要把她也纳入后宫,她却削发为尼也不嫁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正史的朱棣和徐皇后,朱棣在徐皇后死后宠爱谁,朱棣徐皇后有几个孩子

    影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的明成祖朱棣徐妙锦(1380年-1440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第三女,明成祖朱棣徐皇后异母妹,比徐皇后小18岁,自幼天生丽质,精通琴棋书画,有人甚至说她比姐姐徐皇后更加青出于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婚姻,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钦点的,有一次他把徐达找来,说

  • 男子簪花在宋朝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为何宋代会盛行男子簪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男子为什么要簪花,宋朝人簪花,宋代男子簪花复原

    那为什么在宋代如此盛行男子簪花呢?下面总结分析了宋代男子簪花盛行的几点社会心理因素,希望可以使大家了解宋代的男子簪花。一、领袖主导:受统治者影响而盛行的男子簪花宋代男子簪花风靡一时,成为一种独特的、全民的文化活动,这并不是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在宋代之前的唐朝就有过关于男子簪花的记载了,唐朝每逢

  •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啥连自己亲妈都不认?朱棣生母之谜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和朱棣的后代,朱棣皇后徐妙云死在朱棣前还是后,朱棣的皇后在朱棣多少岁时死的

    朱棣影视形象朱棣发动完“靖难之役”后登基称帝,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只字不提,反而声称自己是朱元璋原配马皇后的亲生儿子,虽然明朝官方史料上记载朱棣生母是马皇后,可是历史都是当时史官在皇帝的要求下写的,是给后人看的,到了现在,朱棣生母是马皇后的说法遭到了质疑,经过现代对朱棣生母的考证,最终普遍认为朱棣的生母

  • 宋徽宗,在金国哪些地方生活过?依兰和伯都讷都曾称为五国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徽宗在五国城的生活,金国五国城简介,依兰为什么叫五国城

    徽宗二帝在汴京(河南开封)被押后,先是被囚禁在燕京(北京),途径中京(现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住在契丹的原相国府中,这个住宿的待遇,在东北地区也算是上乘了。之后到金国首都上京(哈尔滨市阿城区)在完颜阿骨打庙宇,完成了屈辱的“牵羊之礼”受降仪式,徽宗二帝分别被封为“昏德公”正二品官员,“昏德侯”正三品

  • 她是明朝最悲剧的皇后,死后被废了皇后之位不说,连陵寝都被毁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十大最惨皇后,明朝哪位皇后死得最惨,明朝死得最惨的皇后和妃子

    影视剧中的明代宗朱祁钰大明王朝在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后,统治转危为安,政局回归稳定,当时,在明代宗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为帝时,立了异母兄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公元1452年(景泰三年),明代宗想废朱见深,改立自己和杭贵妃的长子朱见济为太子,当时明代宗的汪皇后性格刚烈,坚决反对明代宗此举,并劝

  • 明朝死谏名臣:昏君当道从容赴死,但求问心无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死谏的大臣,昏君当道,明朝名臣及名言

    从屈原开始,死谏成为了文人走投无路之时的最后一道绝路。因为屈原的万古流芳,死谏似乎也和"名留青史"画上了等号,也成为一代代文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自古强谏多为寻死路,而文人们相信如果一个人的性命能够扶大厦于将倾,那么牺牲自我又有何妨。这种思想一直发展到了明朝,因为时代背景,明朝的"死谏"名臣数目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