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说、广播、电台的慢慢流行开来,大唐传奇将军薛仁贵的子孙们也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给人们留下饿了深刻印象,那么事实上,史书上真正的薛仁贵以及子孙后世们到底是什么样?他们究竟有哪些事件为人称道?接下来,我就为大家细细盘点。
根据史书记载,薛仁贵本来是山西省的一个农民,由于不得重用,到了30岁的时候都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直到30岁的那一年,唐太宗在辽东这一代征战,薛仁贵听从了妻子柳氏的意见,投军入伍,从而在战场上有了用武之地。
在战场上,薛仁贵曾经单枪匹马救出唐军的一名大将,展露出了超人的胆识、以及高湛的武艺。铁勒叛乱之时,薛仁贵只身一个带着数十人来平反,关键之时,一人抽起弓弩,连拔三箭,三箭无一落空,均中地方要害,三箭连杀三人,吓得敌方将士全部投降,这就是历史上关于他著名的“三箭定天山”.
“安市之战”中,又凭奇思妙想,自己奇装异服上阵,冲破对方敌营,打乱敌方阵脚,唐军趁势,举军破敌,此后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让人折服。
可是,事情的转折还是在吐蕃之战中,由于副将郭待不听从薛仁贵的意见,私自行动,导致唐军大败,战后薛仁贵也因为这次战争失利被上面撤职。高丽叛乱的时候,薛仁贵再次得到重用,不久后因罪被流放。
直到薛仁贵68岁的时候才因为大赦,重回朝廷,并在当年抗击突厥,当突厥的军队一听是薛仁贵带领军队的时候,被吓得四处乱逃,唐军借势大获全胜,70岁时,薛仁贵因病逝世。
【薛仁贵的后世叛乱倒戈】
一.薛仁贵儿子,依旧战场表现神勇
而关于薛仁贵的儿子,其实他并不叫什么薛丁山,而是叫薛讷,在担任县令的时候,就敢拒绝当时朝廷派来的酷吏的不义之举。后来,突厥冲犯边界,武则天调他前往幽州前线,给了他将领的职位,在边关上,薛讷战功无数。后来突厥、契丹等联合准备集火边界,薛讷亲自出击,得到了唐玄宗当时的肯定,但由于其部队内众多的将士不听指挥,犹豫不定,唐军大败,薛讷也由此被撤职。不久吐蕃卷土10万军队入境,薛讷才由此再度被重用,担任了节度使,在各大战场上,亲自率兵连败吐蕃、斩获无数,72岁的时候因病去世。
二.薛仁贵孙子参与叛乱
薛仁贵的孙子就有意思了,在薛仁贵的很多民间小说中,我们除了听到各种关于薛仁贵出征的小说,我们要找到记载他后代的民间小说,很容易就找到一本叫做《薛刚反唐》的小说,这部小说中讲了薛仁贵的“孙子”薛刚,因为满门遇害,遂起兵辅佐庐陵王,攻打武则天的故事。这虽然是小说中的故事,但在真实历史里却有其事,不过这位造反的,不叫什么“薛刚”,而叫薛嵩。
薛仁贵孙子叫做薛嵩,为人仗义豪气,以臂力强大、骑术精湛闻名于军队,他的父亲是薛仁贵的第5个儿子,叫做薛楚玉,薛楚玉曾经担任过范阳的节度使,后因为我们知道的薛讷被军队中的一些保守派挤兑,导致战场上落败被排挤,薛楚玉也因为其此事,被免职,被免职后,由一个叫做张守珪接任节度使职位,而这个叫做张守珪的,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安禄山,也就是其中这样微妙的关系开启了下面的事情。
再说他的儿子薛嵩,薛嵩本来出身将门,从幼陪父亲走南闯北,因而生活阅历、军事战略各方面都受其父影响,气度豪迈、嫉恶如仇、为人正直。此时薛嵩处于的时期,唐玄宗正整日与杨贵妃纠缠,朝政逐渐被杨国忠掌握。薛嵩本来就不善于阿谀奉承,更何况此时国内状况已经更不利于他的晋升,可就在此时,他却看到了一个机会。
755年,之前说过的,安禄山登场了,因为家族被排挤,安禄山本身也受压抑,决定起兵造反,早都对王朝不满的薛嵩也参与此事。由于薛嵩打仗勇猛,战争杀敌无数,被叛军提拔为刺史,可是这样的胜局没有持续太久,情况直转急下,叛军在此时连连兵败,被唐军全部击溃。后来李唐王决定派仆固收复失地,薛嵩听闻大惊失色,最后为了保全家族,听从唐军选择了投降。
而仆固这个人,本身也重恩义,薛嵩投降省了他不少事,他因此上奏要求奖赏降军,也就这样,薛嵩摇身一变,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叛军责罚,反而成了地方节度使。
虽然薛嵩不读书、不识字,但治理能力也颇有名,大历初年,朝廷加封薛嵩为平郡王,此时的薛嵩官职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父祖。
总体来说,薛氏家族并没有因为参与叛乱而遭到满门抄斩,反而兴隆一时。这虽然是薛氏家族的庆幸与荣誉,但却是李唐王朝的悲剧。
由于对叛乱将士从轻处理,姑息前嫌,唐朝个由曾为叛军掌控的地方逐渐形成了藩镇,成为唐末解决不掉的最大痼疾之一。在经过藩镇的几轮洗牌,最终在农民起义中,唐朝大旗倒下了,唐朝战乱年代可以用“齿轮系统”来形容,齿轮的一一对接,哪一个齿轮稍微懈怠,哪一个稍微快速运转、哪一个稍微给予后面齿轮机会,整个系统就从一而终,瞬间崩溃停止运转。
因此,唐朝的系统由于宽容和懈怠崩溃掉,导入到了五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