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宋世祖到宋高宗,赵构的庙号几经波折,为何到最后才一锤定音?

从宋世祖到宋高宗,赵构的庙号几经波折,为何到最后才一锤定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10 更新时间:2024/2/7 20:32:39

商朝31个君王500多年历史只有太祖汤、太宗太甲、高祖王亥(商汤的七世祖)、高宗武丁、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宗太戊七个君王有庙号。

周灭商后弃用了庙号制度用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庙号和谥号一同废弃,所以从周朝到秦朝这近千年历史是没有庙号这一说法的。

汉朝恢复了庙号和谥号制度,不过对于庙号的使用仍然很谨慎差不多是沿用了商朝的传统,所以两汉皇帝有庙号者仍然屈指可数:西汉有庙号者只有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四人,原本孝元皇帝刘奭、孝成皇帝刘骜、孝平皇帝刘衎也有庙号,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他们的功劳还不足以享有庙号于是移除了这三位皇帝的庙号。

东汉也只有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三人有庙号,原本孝和皇帝刘肇、孝安皇帝刘祜、孝顺皇帝刘保、孝桓皇帝刘志也有庙号,出于同样的考虑,汉献帝时也移除了这几位皇帝的庙号,可见两汉的庙号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

庙号的泛滥开始于两个朝代,一个是王莽的新朝,上面提到的被刘秀去除庙号的几位皇帝之所以没多大功劳还能享有庙号,就是王莽的杰作;另外一个是曹魏,原本的惯例是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之后的被称为“宗”,可是曹魏三位皇帝无一例外庙号都是“祖”:曹操庙号太祖、曹丕庙号高祖,曹叡庙号烈祖,可以这么说宗号之泛滥始于王莽,祖号之泛滥始于曹魏,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庙号就和谥号一样几乎成为了皇帝的标配,再也不是之前有大贡献和对国家社稷有大功者才能拥有了。

正是因为庙号的开始泛滥,原有的“太高世中”就不够用了,于是要么引入谥号中的字用在庙号上,要么就开始独创庙号,所以两汉之后的庙号也就多种多样了,比如圣祖、显祖、成祖、仁宗、武宗、德宗、理宗等等。

就庙号而言,宋朝可谓是标新立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宋朝皇帝的庙号很多都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皇帝的庙号有很大不同,比如宋真宗赵恒、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等等,这些庙号有不少都是之前朝代没有的,甚至谥法中也没有。

之所以宋朝皇帝庙号这么特立独行可能和两宋抑武扬文导致文官集团异常强大,几乎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有一定关系,先皇去世后在拟定庙号上宋朝文官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往往会根据先皇一生的事迹拟定认为最合适的庙号,比如宋理宗就和他尊崇程朱理学有莫大的关系,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今天要说到的宋高宗赵构:从宋世祖到宋高宗,赵构的庙号几经波折,为何到最后才一锤定音?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驾崩,享年81年,如何给赵构上庙号和谥号就摆上了议事日程,对此宋孝宗和群臣商量来商量去,先后有世祖、圣宗、宗、光宗、艺宗、大宗、高宗等七个选择,那为何最终还是选定了高宗这个庙号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个:世祖

第一个被提出来的庙号是世祖,虽然赵构有再造大宋之功,但是宋朝自开国以来也就只有赵匡胤一人的庙号是祖号,其余都是宗号,南宋是北宋的延续,有人认为赵构算不上开国之君,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赵构的父亲赵佶的庙号是宋徽宗,没理由老子庙号是宗号,儿子的庙号反而是祖号,所以首先排除的就是世祖的庙号。

第二个:圣宗

祖号不能用,那么就用一个比较威风的宗号吧,第二个被朝臣提出来的是圣宗,按谥法的解释:“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美谥,但是之前却有人用过,那就是曾大败北宋北伐之师、迫使宋真宗订下澶渊之盟的辽圣宗耶律隆绪,赵构再用圣宗的庙号显然不合适,所以被排除了。

第三个:尧宗

第三个被提出来的庙号是尧宗,按谥法解释:“翼善传圣曰尧。”意思是倡导善行并最后传位给品德高尚之人,这个庙号本来挺好,即捧了赵构又拍了宋孝宗的马屁(宋孝宗赵昚是赵匡胤的七世孙,也是赵构的养子,赵构让位于赵昚,使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宋太祖一系,这可能也是朝臣打算给赵构上庙号为尧宗的原因之一),不过却因为两个原因再次被否决了。

原因之一在于尧舜禹是上古三帝之一,赵构让位于宋孝宗和禅让其实扯不上边,都是赵氏子孙谈不上禅让,而且赵构的德行也比不上尧,用尧宗太高攀了;原因之二在于南宋的敌国金朝有一位宗室名叫完颜宗尧(金太祖第三子,原名完颜宗辅,其子金世宗完颜雍登基后改为完颜宗尧),此人是攻灭北宋的主要大将之一,如果赵构庙号尧宗总会有那么一点点别扭,所以也被放弃了。

第四个:光宗

第四个被提出来的庙号是光宗,“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着曰光。”按说光宗这个庙号和赵构还是有一定吻合度的,不过可能是宋孝宗觉得这个庙号不够响亮,总之就是没采纳。

第五个:艺宗

第五个被提出来的庙号是艺宗,按说宋朝这些大臣也真是够了,不按常理出牌,老是找一些之前没有的庙号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那么这个艺宗又作何解释呢?

此事说来话长,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不过他也被称之为宋艺祖:艺祖之称源于《尚书》,《尚书》把有文德才艺之古帝王称为“艺祖”,它往往是开国皇帝庙号的别称,宋朝不少史册中都有称赵匡胤为艺祖的记载,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艺祖以神器传太宗,太宗以传真宗,真宗以传陛下。陛下承三圣之业,传之于千万年,斯为孝矣。”

宋朝不少皇帝都是多才多艺,比如宋徽宗简直就是艺术的天才,赵构也一样,他精于书法,行书、草书无一不精,所以如果给他上庙号艺宗乍一看挺好,但是别称是别称,正式用来作庙号不太妥当,而且《尚书》也只提到艺祖并未提到艺宗,祖号又不能用,说开国皇帝又有点勉强,权衡之下也只能弃用艺宗这个庙号了。

第六个:大宗

这个庙号一提出来几乎就遭到否决,因为不敢用:首先,除了孙权谥号大皇帝之外,还没有人敢用大来作谥号和庙号的,赵构何德何能配用这个作庙号!提议之人这个马屁拍得相当没水平,其次,大有两个通假字,一个是太另外一个是泰,宋大宗?开什么玩笑!赵构哪有脸敢去见他的祖宗宋太宗赵光义!

第七个:高宗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群臣为了赵构的庙号绞尽了脑汁、伤透了脑筋,终于有人提出给赵构上高宗的庙号,而且还给出了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赵匡胤之所以定国号为宋,原因之一就是柴荣死后幼主柴宗训加封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这恰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宋国扯上了关系,宋国是周武王分封的七个爵位最高的公爵诸侯国之一,它的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也可以说宋国是商朝的延续,宋国的国都就是商丘。

巧合的是,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这个应天府不是明朝的那个南京,而是宋朝四京之一的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商丘。

前文说过庙号开始于商朝,一开始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庙号,赵构在商朝故都商丘称帝(不光是宋国定都商丘,商丘同时也是商朝先祖的都城之一,《辞海》注明:“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选用“太高世中”之一用作庙号是很有意义的,那为何不用其它的而一定要用高宗这个庙号呢?

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显然四者之中最适合赵构的庙号是“高”和“中”,相对而言赵构再建大宋比中兴大宋功劳更大。

这样的理由堪称无懈可击,简直没有比高宗更适合赵构的庙号了,所以几经波折一连换了七个庙号之后,宋孝宗终于一锤定音为赵构上庙号高宗,谥号则定为“圣神武文宪孝皇帝”。

更多文章

  • 满满都是干货,梳理南宋九帝,从赵构到赵昺,一代比一代“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宋小皇帝赵昰和赵昺,南宋赵构简介,赵构是怎么当上南宋皇帝的

    第一位 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开国皇帝。宋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赵构出生于都城东京汴梁大内,生母韦贤妃。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 蜀汉在宋代地位的变化,从割据政权到汉室正统,只为对抗金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蜀汉发展历史,蜀汉在宋朝的地位,当时蜀汉的形势

    不管魏晋怎么得国不正,有多少龌蹉事,走的终究是传统政权交接的方式——禅让。从历代官修的史书中也可见一斑,有《魏书》而无《蜀书》,司马光修的《资治通鉴》更是将蜀吴一起放到了《魏纪》里。直到南宋的朱熹率先提出了“无统”的理论,认为魏蜀吴都没能统一天下, 不能以任何一家为正统。然后再缓缓图之,以自己的主观

  • 明朝最矛盾的锦衣卫:陷害忠臣超一流,祸害奸臣更一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锦衣卫贺世忠,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谁是明朝时期最强的锦衣卫

    锦衣卫这一机构,虽然在朱元璋年代,被废除10多年,但总体却一直存在。在接近300年的时间里,锦衣卫中涌现了无数能人异士,但唯独此人最矛盾,原因很简单:因为他陷害忠臣超一流,祸害奸臣更一流!此人叫陆炳,祖父、父亲都是锦衣卫,算是子承父业。和一般的锦衣卫官员不同,陆炳的母亲身份特殊,因为他妈妈是朱厚熜的

  • 包拯“拆池疏流”的行动,不但解决了开封水灾问题,还气死了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包拯查水灾大结局,整治水灾包拯拿庞太师开刀,开封包拯

    宋仁宗时,开封城的惠民河两边,大官们筑了大大小小的堤坝,把河面圈为私人的荷花池和养鱼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亲叔父张尧佐的“青莲池”,“清莲池”所圈的地段把整个河面占了五分之四,因此,遇到天下大雨,洪水不能畅通,往往导致汴京城内外大水泛滥,难民流离失所,痛苦不迭。包拯在任开封府尹后

  • 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明朝劳模”朱由检的几个错误操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朱由检简介,明朝朱由检死后怎么样,朱由检对明朝皇帝的看法

    理想主义者—朱祁镇他干了什么事?有着远大理想的他想带兵去打瓦剌,一个不注意全军覆没自己还给瓦剌人当了俘虏,简直丢脸丢到了家。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一战举国震荡,还好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力挽狂澜才不至于社稷易手。而这一战的负面影响还不止于此,至此勋贵集团彻底没落,文官开始崛起,旧有体系被彻底打得支离破碎

  • 包拯包青天陵墓在安徽被找到,棺墓被打开后,考古学家:不能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在任期间,几乎没有判错过一起冤案,一辈子为老百姓伸冤造福,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他当官的时候在开封任职,也是他名声最盛的地方,所以很多的人都误以为他是开封人,其实包拯并不是开封人,而是安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有落叶归根的想法,所以包拯死后葬在了老家安徽。1973年,合肥市准备建造一个钢铁厂,

  • 朱元璋请大臣吃饭,刘伯温看到饭菜后,对大家道:我们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请刘伯温吃馒头,朱元璋宴请功臣刘伯温说众人必死,刘伯温朱元璋陈友谅

    朱元璋请大臣吃饭,刘伯温看到饭菜后,对大家道:我们必死无疑说到古代的君主,我们一般会想到的是享受以及幸福,但是在古代,其实君主就是一个非常多虑的动物。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的谨慎,就好像身边的一切随时都可能背叛他,随时都可能夺走他的江山。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的江山也是从别人手中夺过来的,所以古代

  • 常遇春带兵出征,朱元璋提了3个要求,中国多了一位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常遇春不死朱元璋会杀他么,朱元璋和常遇春是什么关系,常遇春对朱元璋评价

    徐达和朱元璋是老乡,朱元璋25岁那年,参加红巾军,回乡下募兵,徐达前来投奔,此时徐达22岁,农民出身,没想到日后竟然成了朱元璋最得力的助手。两年后,朱元璋准备攻打和县,有一天,朱元璋骑马经过田间地头,突然从田里窜出一条大汉,此人面相粗犷,见到朱元璋就作揖,表示要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还以为这个人是

  • 李自成被杀后,他的妻子高桂英的下场是什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自成高桂英之死,杀害李自成的凶手什么下场,李自成为何杀了妻子

    古人一直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在现代已经不再适用,但是在古代,因为女性地位低下,所以很多时候嫁人是能够改变女性的命运的,而一旦出嫁,女性也就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没有任何的地位。李自成作为我国著名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被杀后他的妻子高桂英又有着怎样的下场呢?其实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难以

  • 明朝与清军的“松锦之战”,拥兵十三万的洪承畴是如何战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松锦决战,洪承畴大战清军,松锦之战清军伤亡

    后金进围锦州,朝廷令洪承畴率军驰援皇太极继位之后,通过两征朝鲜、拉拢和进攻蒙古诸部,已经基本解决了入关的后顾之忧。然而由于关宁锦防线的存在,使得皇太极多次无功而返。因此,清军和明军长期围绕关宁锦防线展开了争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汲取过去强攻教训,制定了长期围困、围点打援、迫其出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