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常遇春带兵出征,朱元璋提了3个要求,中国多了一位民族英雄

常遇春带兵出征,朱元璋提了3个要求,中国多了一位民族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994 更新时间:2024/1/19 9:24:45

徐达朱元璋是老乡,朱元璋25岁那年,参加红巾军,回乡下募兵,徐达前来投奔,此时徐达22岁,农民出身,没想到日后竟然成了朱元璋最得力的助手。两年后,朱元璋准备攻打和县,有一天,朱元璋骑马经过田间地头,突然从田里窜出一条大汉,此人面相粗犷,见到朱元璋就作揖,表示要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还以为这个人是个要饭的,这位大汉,就是常遇春。《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常遇春)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原来,元朝末年,常遇春跟着山贼刘聚打家劫舍,日子过得也很逍遥。但常遇春觉得做山贼也不是长久之计,有一天,他睡在田里苦思冥想,突然梦到“神人”告诉他,有“主君”来了,常遇春因此投奔朱元璋,从此成为朱元璋帐下先锋。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后,很快成了朱元璋麾下最勇猛之人,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帐下的张定边无人能敌,常遇春无所畏惧,从张定边手中救下朱元璋。平江之战,张士诚的城池固若金汤,常遇春带兵多次冲击。朱元璋曾评价:

诸将能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无如徐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常将军(常遇春)也。(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八,下同)

这是朱元璋公开对徐达、常遇春的评价,在朱元璋的心中,最适合做元帅、有大局观的将领,当数徐达。但冲锋陷阵,最勇猛的将领,当数常遇春。

常遇春在朱元璋麾下立功无数,其中最大的功劳,当数洪武元年,常遇春攻入元朝大都(北京),常遇春和徐达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片土地从唐朝末年从汉人手中丢失,在455年后,重回汉人手中。

且说这次北伐,对朱元璋来说十分重要。当时朱元璋已经占领中原大部分地区,仅有福建、两广、云贵、川蜀、秦晋等地尚未收复,朱元璋让徐达和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从山东北上,直接攻打大都。朱元璋对徐达很放心,对常遇春却有些担心。大军出发前,朱元璋带着徐达、常遇春在北门祭祀,特地对常遇春交代了3件事:

第一,吾不患遇春不能战,但患其轻敌耳,遇春若遇数骑,必轻身赴之,汝为大将,勿与小校争能,切宜戒之。

朱元璋的意思是,我不怕你不能打仗,我是怕你轻敌。你之前遇到敌人几个骑兵,就亲自去追赶。这种事情,不是一个大将该做的。

第二,此行非必略地攻城,要在削平祸乱,以安民生。即城下之日,勿妄杀人。

常遇春虽然勇猛,但杀伐太过,而且有杀投降者的习惯。朱元璋特地交代常遇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平定天下,让四海归服。

第三,勿毁民居,勿掠人子女。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

不要毁坏百姓的房子,不要掠夺百姓的子女,如果有孤儿小孩被裹挟在军营中,父母亲戚来寻找的,应该还给他们。

常遇春牢记朱元璋说的这三点,和徐达密切配合,一路北上,先收复大都,然后掉头向西,再攻打秦晋,收复整个北方。《明史》评价常遇春:永为元勋之冠,可谓极盛矣!

有学者称,凭常遇春的功绩,足以称得上是民族英雄。的确,常遇春帮朱元璋赶走蒙古人,恢复汉人河山,功勋卓著。然而,天不假年,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得胜归来的路上病逝,年仅39岁。若常遇春多活10年,大明朝的版图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更多文章

  • 李自成被杀后,他的妻子高桂英的下场是什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自成高桂英之死,杀害李自成的凶手什么下场,李自成为何杀了妻子

    古人一直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在现代已经不再适用,但是在古代,因为女性地位低下,所以很多时候嫁人是能够改变女性的命运的,而一旦出嫁,女性也就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没有任何的地位。李自成作为我国著名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被杀后他的妻子高桂英又有着怎样的下场呢?其实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难以

  • 明朝与清军的“松锦之战”,拥兵十三万的洪承畴是如何战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松锦决战,洪承畴大战清军,松锦之战清军伤亡

    后金进围锦州,朝廷令洪承畴率军驰援皇太极继位之后,通过两征朝鲜、拉拢和进攻蒙古诸部,已经基本解决了入关的后顾之忧。然而由于关宁锦防线的存在,使得皇太极多次无功而返。因此,清军和明军长期围绕关宁锦防线展开了争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汲取过去强攻教训,制定了长期围困、围点打援、迫其出降的

  • 金朝灭亡后,南宋趁机收复开封、洛阳,为何却迅速丢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金朝是被南宋灭亡的吗,金朝灭后南宋多久被灭,南宋与金朝的战争

    一、战守不一,仓促出兵关于是否北伐的问题,南宋朝廷内部产生了一场争论,赵范、赵葵、全子才等人纷纷向宋理宗上书,提议出兵收复河南,丞相郑清之对此也表示支持。不过,朝中也有很多人反对出兵,参知政事乔行简抱病上书;真德秀也认为,“移江、淮甲兵以守无用之空城,运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废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

  • 起草明世宗遗诏时徐阶排除高拱引发二人矛盾,张居正借机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取严嵩而代之,在内阁直庐朝房墙壁上写了一个条幅:“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尽管有自我标榜的成分在内,但也反映了他拨乱反正的决心。学者对徐阶标榜“以威福还主上”云云,如此评论:“尽反嵩政,务收人心,用物望严杜筐篚,天下翕然想望风采。初,阶与嵩同事,天下赂贻多寡,虽不能尽同,

  • 西辽建立后双方一度都想与对方大规模作战但却始终未发生大战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辽被谁所灭,西辽和北辽的关系,历史上的西辽简介

    (1124年),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认为辽天祚帝无法完成复兴辽国的大业,又害怕天祚帝会杀他,于是他便杀掉了天祚帝派去监视他的两员大将萧乙薛和坡里括,其后他自立为王,决心单干。当时,辽军基本上被打得全军覆没,辽国的富庶领土已基本都被金军攻占,耶律大石环顾四周后,发现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那就是漠北草原。

  •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袁崇焕到底死得冤不冤,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袁崇焕死于崇祯几年

    其实在天启年间,袁崇焕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立体的性格特征。当初还在福建当知县期间,袁崇焕就喜欢讨论兵法,并且从一些退伍老兵老兵那里了解了不少边塞的状况。天启二年(1622年),他进京觐见朱由校,被欣赏自己的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进兵部,从此算是弃文从武了。不久后,后金势头渐盛,朝廷正讨论镇守山海关的人选。袁崇

  • 袁崇焕勤王却被认为是与皇太极合谋,被凌迟时百姓争相食其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袁崇焕勤王,袁崇焕对皇太极的态度,袁崇焕皇太极巅峰之战

    袁崇焕是一位英雄人物,这点确凿无疑。在面对清军主力的时候,在所有的明军将领当中,只有袁崇焕能获胜,就凭这一点,袁崇焕就是个英雄人物。可以对比其他的明军将领,无论是洪承畴、卢象升还是吴三桂等人,他们在面对清军主力的时候,谁能赢下来?每一个人能赢下来,所以当时要想击败清军,非袁崇焕不可。很多人说袁崇焕擅

  • 行省在金国已经出现,元朝正式设定,但非常混乱,明清时期才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行省制度元朝,元朝的驿站与行省

    早期的“省”,下方为“目”,也就是眼睛,上方类似“生”,其本意就是视察、察看。对于“省”这个字到底是怎么诞生的,目前最广泛的说法是,因为早期农民非常关心禾苗的生长情况,经常其察看情况精心管理,所以称之为“省”。在甲骨文之中,就有“王其省田”的记载,也就是商代君王视察农田的样子。作为中枢部门机构存在省

  • 蒙古最初想将西夏变为自己臣属,随后则将其彻底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蒙古灭西夏的血泪史,西夏被蒙古的哪个大汗所灭,蒙古和西夏的关系

    蒙古为什么攻夏?开禧二年(1206年),统一草原诸部的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了忽里勒台(贵族会议),会上宣布建国,众贵族和萨满尊铁木真为成吉思尊位,号成吉思皇帝,俗称成吉思汗。根据《蒙古秘史》的说法,会议上成吉思汗及蒙古贵族们就制定了全面攻打世仇金国的国策。为了能削弱金国的实力,会议决定了全面攻打

  • 朱高燧受封后一度主持顺天军政,曾计划弑杀朱棣,失败后小心翼翼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高燧毒杀朱棣,朱高燧活了几年,历史上朱棣对朱高燧的评价

    明宗室制度,亲王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岁即封,朱高燧长兄即燕世子朱高炽,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间受封郡王的资料。而建文年间,燕王已经起兵“靖难”,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册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一直都没有爵位。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儿子(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