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856 更新时间:2023/12/18 6:11:11

其实在天年间,袁崇焕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立体的性格特征。

当初还在福建当知县期间,袁崇焕就喜欢讨论兵法,并且从一些退伍老兵老兵那里了解了不少边塞的状况。天启二年(1622年),他进京觐见朱由校,被欣赏自己的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进兵部,从此算是弃文从武了。

不久后,后金势头渐盛,朝廷正讨论镇守山海关的人选。袁崇焕听说后,则孤身一人跑到关外勘察地形,随后回京向朝廷上奏:“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袁崇焕的一大特征:往好了说,是有勇气、有胆色,敢于给自己压担子;但如果刻薄点来讲,则是不知天高地厚、说话不计后果。

敢于勇挑重担的袁崇焕再次得到了大家的赞赏,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还获得了国库调拨的二十万金用来招兵买马。

袁崇焕

接下来的数年里,袁崇焕镇守宁远,把自己的卓越勇气与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极致,先后率军赢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重建了一度被毁的宁锦防线,迅速成长为一名战功赫赫、深受朝廷倚重的大将。

不过,袁崇焕也暴露出了自己的诸多缺点:第一,跟同僚处不好关系。经略王在晋非常欣赏袁崇焕,向朝廷争取将其提拔为宁前兵备佥事。然而,由于不认可这位上级的一些思路,袁崇焕不仅不感激其知遇之恩,甚至还经常不听指挥;不久后,取得宁远大捷的袁崇焕更是逐渐骄横,先后跟大将满桂、经略王之臣闹矛盾,但朝廷需要他的才华,对其百般迁就;第二,治军手段急躁,擅杀部将。主管宁远期间,袁崇焕曾因核查兵员时发现了虚报情况,不经上报就私自斩杀一名校尉;上级孙承宗得知后非常愤怒,训斥他“专杀”(后来他处死毛文龙,不过是这一作风的延续)。第三,不事先请示朝廷、擅自议和。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以吊唁的名义派人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答应了这一提议,其后趁机攻打李朝,以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后金的这一行动,袁崇焕并非不知晓,但他却没有出兵救援,而是趁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朝廷在收到李朝的求救信后才命令袁崇焕前往救援,但此时已鞭长莫及,李朝已被降服。随后,后金胁迫李朝后一同进攻皮岛,毛文龙绝地血战才击退了对方。

当初袁崇焕向后金议和时,并没有先行征求朝廷的同意;后来已成定局才上报,朝廷无可奈何,只是告诫他下不为例。但随后朝廷在复盘李朝、毛文龙被攻打事件时,言官们纷纷把责任归咎于议和举动,袁崇焕愤然上书,解释自己休整三城的重大战略意义。既然事已至此,朝廷也没什么好说的,天启帝甚至下旨安抚。

而袁崇焕这一考虑不周全的议和举动,也为他后来被朝臣们扣上“私通后金”的帽子提供了口实。

客观来说,此时的袁崇焕被针对,虽然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因素,但他一贯我行我素、不注重沟通方式的特点也难辞其咎。

魏忠贤

庙堂中的关系没理顺,战功再突出也会被大打折扣。天启七年(1627年),在率军取得宁锦大战后,一众将领都被论功行赏,主将袁崇焕却被魏忠贤安上了“不救锦州”的罪名,只是增加了区区一级官阶。

为了扭转与当权者的关系,心高气傲的袁崇焕不得不低声下气,甚至为魏忠贤修建了生祠。不过,但情况仍未改观,无奈之下,他只好辞官回乡。

俗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崇焕被魏忠贤排挤的伤心往事,反而成了他再度崛起的有力资本。崇祯皇帝登基后,大刀阔斧、拨乱反正,首先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随后召回袁崇焕,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这就意味着袁崇焕至此青云直上、变成了东北战线的一号人物,他终于获得了大展拳脚、一展所长的机会,既能为皇帝、为国家力挽狂澜,也能让自己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然而,身居高位,却使袁崇焕身上的缺点空前放大,也让他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悲剧结局。最关键的一点:他处理君臣关系不成熟,把信任自己的明思宗推向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朱由检

被明思宗第一次召见时,袁崇焕夸下海口,声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这正投明思宗的下怀,由此对袁崇焕越发赏识。

但是,随后面对给事中许誉卿私下的质疑,自知失言的袁崇焕竟然承认:“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为了自圆其说,他随之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面对如此的狮子大开口,明思宗竟然全部答应,他甚至还赐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准许他便宜行事。由此可见,当时明思宗挽救国家危亡的心情有多急切,而他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袁崇焕身上。

但明思宗不顾一众文臣反对,赋予袁崇焕如此大的权力,等于是把自己的威望、尊严跟袁崇焕捆绑了起来。袁崇焕若表现好,自然万事大吉,人们还会歌颂皇帝慧眼识珠;反之,那些文官们的口水都能把明思宗淹死。

但就在下一年,袁崇焕就给了明思宗一个难堪。这一年,皇太极率兵数十万越过蓟州、进逼京城;袁崇焕获悉,立即组织人马追击、阻拦。

袁崇焕

起初明思宗听闻袁崇焕积极勤王,心里非常高兴,还下令奖赏将士、让袁崇焕统领各路援军;然而,随着战局陷入不利,赵率教、王元雅、朱国彦纷纷战死,金军势如破竹逼近北京,情急之下,袁崇焕亲自带兵保卫京师,驻扎在广渠门外。

边将带兵驻扎在京城周围,首先会给人以造反嫌疑,袁崇焕已经犯了大忌。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那些不满袁崇焕专权的文官们更是纷纷进谗言。

不过起初的明思宗还是很有担当,他毫不忌讳他人的微词,召见袁崇焕,“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体现出对其一如既往的信任。

然而,袁崇焕并没有体会到皇帝正为自己承担着巨大压力,随后他提出了一个愚蠢透顶、堪称灾难性的要求:“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

仗还没打,就想带兵进京,这不是造反是什么?明思宗断然拒绝。朝廷里更是议论四起,一众朝臣们纷纷指责袁崇焕纵敌拥兵、心怀不轨;皇太极也趁机行使离间之计,此时的明思宗如果继续坚持自己对袁崇焕的信任,那等于是自绝于朝廷、自绝于天下了。

袁崇焕

因此,虽然袁崇焕本人并没有造反的心思,虽然他浴血奋战、击退了皇太极,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死罪。

下一年八月,明思宗痛下圣旨,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一位赤胆为国的英雄,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让人不禁心情凄然;政坛比战场更为凶险,袁崇焕的军事才华无与伦比,然而他性格上的缺点、政治上的短板,却在茫然不知的情况下把自己推向了绝路,可悲可叹。

更多文章

  • 袁崇焕勤王却被认为是与皇太极合谋,被凌迟时百姓争相食其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袁崇焕勤王,袁崇焕对皇太极的态度,袁崇焕皇太极巅峰之战

    袁崇焕是一位英雄人物,这点确凿无疑。在面对清军主力的时候,在所有的明军将领当中,只有袁崇焕能获胜,就凭这一点,袁崇焕就是个英雄人物。可以对比其他的明军将领,无论是洪承畴、卢象升还是吴三桂等人,他们在面对清军主力的时候,谁能赢下来?每一个人能赢下来,所以当时要想击败清军,非袁崇焕不可。很多人说袁崇焕擅

  • 行省在金国已经出现,元朝正式设定,但非常混乱,明清时期才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行省制度元朝,元朝的驿站与行省

    早期的“省”,下方为“目”,也就是眼睛,上方类似“生”,其本意就是视察、察看。对于“省”这个字到底是怎么诞生的,目前最广泛的说法是,因为早期农民非常关心禾苗的生长情况,经常其察看情况精心管理,所以称之为“省”。在甲骨文之中,就有“王其省田”的记载,也就是商代君王视察农田的样子。作为中枢部门机构存在省

  • 蒙古最初想将西夏变为自己臣属,随后则将其彻底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蒙古灭西夏的血泪史,西夏被蒙古的哪个大汗所灭,蒙古和西夏的关系

    蒙古为什么攻夏?开禧二年(1206年),统一草原诸部的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了忽里勒台(贵族会议),会上宣布建国,众贵族和萨满尊铁木真为成吉思尊位,号成吉思皇帝,俗称成吉思汗。根据《蒙古秘史》的说法,会议上成吉思汗及蒙古贵族们就制定了全面攻打世仇金国的国策。为了能削弱金国的实力,会议决定了全面攻打

  • 朱高燧受封后一度主持顺天军政,曾计划弑杀朱棣,失败后小心翼翼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高燧毒杀朱棣,朱高燧活了几年,历史上朱棣对朱高燧的评价

    明宗室制度,亲王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岁即封,朱高燧长兄即燕世子朱高炽,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间受封郡王的资料。而建文年间,燕王已经起兵“靖难”,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册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一直都没有爵位。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儿子(朱棣

  • 五代十国武将排行,看到第一不禁吐血三升,太能瞎编了!不是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十国武将实力排名,五代十国名将一览表,五代十国正史猛将排名

    来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大武将惊世骇俗的功绩吧:TOP、10 葛从周葛从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祖父葛阮,父亲葛遇贤,曾被授兵部尚书之职。葛从周少年时就很豁达,而且极有智谋,最初参加了黄巢的起义军,在军中逐渐升至军校。朱温在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大败黄巢军队后,葛从周便和霍存、张归霸

  • 虽然西晋结束了三国乱世,却开启了更混乱的五胡十六国,人不如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到司马懿孙子司马炎的时候,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就篡位自立为晋朝,司马炎早期的时候还算雄才大略;于公元279年,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完成大一统后,司马炎也是雄心勃勃想当一个千古明君。于是就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在西晋早期的时候,由于司马炎的政策让西晋

  • 为什么汉朝打匈奴如此艰难,而唐朝打突厥如此轻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打匈奴与唐打突厥,汉朝打匈奴的真实原因,突厥匈奴谁强大

    汉朝打匈奴,从刘邦的白登之围一直打到了东汉的北伐,前后打了将近300年。而唐朝打突厥,从唐初到744年,先后灭了东突厥、西突厥和后突厥,一共只用了100多年。为什么匈奴如此难以对付?1,中原王朝首次面临统一的游牧帝国,缺乏战争的经验。而唐朝有历代留下的经验,教训可以学习。2,匈奴是一个统一的游牧帝国

  • 隋唐时期唯一一位能和“军神”李靖齐名的名将,为唐开疆拓土万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朝李靖简介,唐初名将李靖简介,唐朝的李靖一生简介

    如果李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的话,下场不会比韩信好多少;如果李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的话,估计也活不到七十九岁,幸好是大唐的开国第一功臣,79岁高龄病逝,也算是寿终正寝了吧。但是大唐并不止李靖这一位绝世名将,还有一人,在唐初与李靖齐名并称,而且还被李渊特赐“李”姓,要知道“李”在唐朝可是国姓啊!这是何等的恩

  • 传闻安禄山真正造反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她?果然红颜多祸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安禄山为什么谋反,正史怎么评价安禄山,安禄山死后为什么会叛乱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杨玉环原本在15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瑁,原本夫妻两个恩恩爱爱,而李瑁原本也是颇受李隆基宠爱的,因

  • 唐朝9大名将排名,就战绩而言,李靖仅排第三,薛仁贵排第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十大顶级名将,唐初名将李靖简介,唐朝最厉害的大将排行

    TOP、9 李晟李晟原为边镇裨将,身高六尺,勇武绝伦,善于骑射,曾一箭射杀吐蕃猛将,名扬军中。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