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他们叔侄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经过了4年的斗争,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完美胜出,成为了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说到了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
朱棣这么有本事,为何朱元璋不从一开始就封他为太子呢?其实,这里面有三大原因,注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无法成为太子,只能自己去打。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但是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郭子兴旗下的大将。后来,在战斗的过程中,他朱元璋又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
最后,他成为了南方的三大势力之一,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元朝后,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明朝,朱元璋也完成了从放牛娃到洪武大帝的转变。
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他身边的将领,可是却鲜有人知晓,他的成功更离不开马皇后。自朱元璋从军之日起,马皇后就一直跟随着朱元璋,在背后支持着他。
朱元璋在外战争,马皇后就在后面安抚将士们的家属,帮丈夫笼络人心;朱元璋得天下后,他也是以身作则,成为了天下女子的表率,让人敬仰。
或许是爱屋及乌吧,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叫做朱标,这个孩子也是在战火中出生,备受朱元璋的喜爱。建立大明朝的时候,朱元璋立刻就封了朱标为太子,地位非常的稳固。
回看我国的历史,很多皇帝都害怕太子势大,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然而,朱元璋不仅不害怕,反而还帮助朱标组建自己的权力班子,足见他对这个孩子有多么喜欢。
可惜的是,朱标这个人英年早逝,带着朱元璋一生的希望离开了人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的政权陷入了“漩涡中”,下一任的储君是谁?成为了诸多皇子眼中的“一块肉”。
少年英才朱棣
朱标去世后,在朱元璋诸多的儿子中,最有能力的莫过于朱棣,而他与朱元璋的性格很像。朱元璋称帝前一年,朱棣便出生了,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被朱元璋给予厚望。
在成长的过程中,朱元璋的亲自教导朱棣习武,还为朱棣找了一位好老师徐达。朱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很快就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天赋,并且在战场上立下过功劳。
曾经,对于朱棣,朱元璋曾这么说过:“肃清沙漠者,燕王也......”他这么说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朱棣在镇守北平期间,多次击败了北方的鞑子,保卫了大明朝的江山。
只是,朱元璋虽然一直很看好朱棣,但他从来没有立朱棣为太子。在此情况下,朱允炆便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中,他取代了父亲的地位、势力,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太孙。
从上述的介绍来看,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朱棣是仅次于朱标的好儿子。朱标去世后,按理说朱棣继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为何朱元璋不选择立朱棣为皇太子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为太子
其一,朱棣在朝中的政治实力不足,朱标去世之前,他曾是大明朝的储君,背后支持他的文武百官也比较多。朝中的势力总量是不变的,支持朱标的人多,朱棣的势力便少了。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棣在朝中的政治势力几乎没有,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说,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朱标不死)。
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文武百官也不会去支持朱棣的。因此,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棣在朝中无人说话支持,朱元璋自然不会立他为太子。
相反,如此对比之下,朱允炆的优势便出来了。首先,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而且他本人又比较的“软弱”,这是很多文臣喜欢的“类型”,支持朱允炆成为太子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其二,朱棣有点“偏科”。在成为明成祖之前,朱棣最优秀的一点便是“军事能力”,早年他一直跟着大将徐达南征北战,徐达死后,他又独自在北平抵御鞑子的进攻。
总的来说,朱棣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出色的,然而“治国”却是他的短板。俗话说:“马上能够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朱棣的“武功”虽然强大,但“文治”方面的能力却没有展现出来。
另外,明朝刚刚经历战乱,正是需要发展的时候,老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如果朱棣上位之后,继续发动北方的战争,无疑对大明朝的发展非常不利。
或许朱元璋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没有立朱棣为太子吧!对比朱允炆的“软弱”,军人出身的朱棣则更加强势,相比之下,文武百官更喜欢“好控制”的朱允炆,种种原因交织之下,朱棣成为太子几乎没有可能。
其三,朱元璋有爱屋及乌的心理。太子朱标是朱元璋在战火中所生,对他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他若不死,大明朝无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
在影视剧《朱元璋》中,朱标曾多次惹朱元璋生气,但他的太子地位依然稳如泰山,足见朱元璋对他有多喜欢。正所谓“爱屋及乌”,顺带着朱元璋也比较喜欢朱标的家人,尤其是皇孙朱允炆。
封建王朝时期,皇帝拥有着最大的话语权,而朱元璋更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皇帝,他既然认定了朱允炆,那么朱棣便再也没有机会成为皇太子。
话说,朱允炆虽然软弱,但是朱元璋已经为他想好了未来的路。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儿子封王,带着兵马镇守大明朝的边疆,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允许回京。
在朱元璋看来,他这么做便能够保住大明江山外部无忧,而内部则有方孝孺等人辅佐朱允炆,“这盘棋”很稳妥。奈何,朱允炆上位之后,在群臣的鼓动下,开始了削藩的措施。
内外结合才能保障大明江山的稳定,如今“内部”却向“外部”发动了攻击,朱元璋临终前的布置彻底失败。而后,朱棣愤然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取朱允炆而代之。
回首往昔,或许在朱元璋的观念里,朱棣当一个藩王就可以了,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奈何,他的这种想法有些不现实,最后也成为了泡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