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1566》:大明朝的病根,无人敢触及

《大明王朝1566》:大明朝的病根,无人敢触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812 更新时间:2024/4/5 6:09:08

最近在补一些经典老剧。其中包括《大明朝1566》。

一部伟大的电视剧的标准至少在于能深深地引发观众思考,比如《大明王朝1566》《走共和》。看完它们,你会一句话也说不出,但脑子里的想法已经翻江倒海。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时代。

这就是我看完《大明王朝1566》后的感受。脑子里想法太多,故而写篇章来抒怀。这是第一篇,谈谈关于钱的事。

《大明王朝1566》以「改稻为桑」的国策为起点,直接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库亏空,缺钱啦。

那么,钱去哪里呢?国库怎么就亏空了呢?

先说一个情节。

在瓢泼大雨里,严嵩对儿子严世藩大吼: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

这句台词简直一语中的,说中了严嵩二十年当权不倒的奥义,并将嘉靖帝和严嵩之间的利害关系袒露无遗。

那嘉靖帝是个怎样人呢?一个掌控欲极强的人。他想要的,不管任何代价都要得到。这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呼风唤雨之人,其他所有人都要跪下服从。虽然二十年没上朝,但仍然牢牢掌权,从未旁落他人。

还有一个情节,严嵩一党收税,给自己留了两百万两,而给嘉靖帝留了一百万两。嘉靖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发疯一样。

「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朕的钱!」

这么一个昏君,浙江决堤他没有动怒,百姓颠沛流离他没有动怒,严嵩一党贪墨他也不在乎,但是贪了他嘉靖的银子却怒不可遏。

嘉靖帝的掌控欲该有多强。

这就很明白了。国库钱都去哪了?嘉靖帝自己造了呗。

烧炭只用进口檀香,洗脚水只用茅台,洗脚盆只用顶级松木,而且只用一次就扔掉,因为他喜欢热水第一次倒进盆里时散发的松香味。这哪是在修仙,这分明是在烧钱。

所以严嵩一党动了嘉靖帝的钱,这也难怪嘉靖帝因此下决心铲除之。之前各种矛盾冲突都能忍,在钱的事情上必须撕破脸皮,一举灭了严嵩一党。

这一切都是钱引起的。

嘉靖帝,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当时最有可能改变腐败现状的关键人物,却坚定不移地维持自己的腐朽。

最后严嵩被抄家,但嘉靖帝不让他死,因为他死了就再没有人敢给嘉靖帝「遮风挡雨」了。掌权者爱惜名声,不想被骂过河拆桥。

严嵩,二十年的内阁首辅,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人之一,被安上了千古奸佞的骂名,而嘉靖帝呢?他依旧做他的好人,依旧是铲奸除恶的明君,依旧是英明万岁的道德楷模。

由此看,嘉靖帝不杀海瑞的考量,其实和不杀严嵩是一样的。

他用黄河长江论与海瑞进行最后的激辩,感慨自己做皇帝多么不容易,颇有被扯掉底裤后狗急跳墙的耍赖姿态:我这么可怜,你留点面子,别把我戳穿了好吗!

嘉靖帝恨透了海瑞,因为他撕开了大明王朝虚伪兴盛的外表,露出里面腐烂的根基。但嘉靖帝还是没有杀海瑞,因为他不想因此被诟病。不仅不杀,嘉靖帝还要博一个纳谏容流的好名声。

「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

嘉靖帝其实一切都明白,明白自己是腐朽落败的祸首,明白自己是百姓困苦的推手,明白自己是万恶之源。但他厚着脸皮,享受着盘剥硕果,还纵容恶政,因为他需要恶人们为自己遮风挡雨。从前,这个恶人是严嵩,把逆言忠良送上断头台;严嵩倒台后,这个恶人是陈洪,鞭笞百官,将滔滔恶语阻挡在殿门之外。

大明朝需要奸佞。

而严嵩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的。他已然走到离权力中心最近的位置,利益交织,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他被这个利益的大网牢牢地套住,动弹不得,骑虎难下。他也不愿遮风挡雨,可是他退不下去了,他成了权力的傀儡。他也成了权力的符号,被抽离出人性,被镶嵌到国家机器里,成为一颗冷冰冰的螺母。

身居高位的人,是三样东西的奴仆:权力,名誉,事业。

海瑞在六必居留字后,高拱在内阁会议上曾如此嘶吼:海瑞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都敢针砭朝弊,可是我们这些人一个个都只图自保,真是满朝汗颜。

因为海瑞本身远离权力中心,没有利益交织,没有盘根错节,倒像是个清醒的旁观者,看破这皇帝的新衣。

更多文章

  • 《梦华录》贱籍制度并非起源宋朝,那到底何时起何时止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的良籍和贱籍,梦华录中的宋朝女性地位,梦华录讲的是宋朝哪年的事

    刘亦菲真的让人惊喜先说说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经历十八帝,三百一十九年,共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但两者所处时期、位置、疆域皆不同。北宋由赵匡胤建立于960年,定都在东京开封府,也就是《梦华录》里面,赵盼儿开半遮面闯荡的地方,现如今的河南开封。而南宋,是在北宋覆亡后,由

  • 朱元璋去大臣家做客,看到一个女子,大怒:天意如此,不得不杀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叮嘱子孙,传奇皇帝朱元璋惩治大臣,朱元璋唯一善终的大臣

    朱元璋边走边感叹,一副老怀甚慰的样子,然而在此时却出现了不祥和的一幕,一个女子竟然在殴打乞丐,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不仅要管一管了......洪武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安徽凤阳。当时,元朝将人分为四个等级,而朱元璋就属于最低等的,不配有名字,只能取朱重八这类代号而已。他的

  • 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却迁都北京,2人谁更有眼光?姜还是老的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是哪一年定居在南京城,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南京哪里,朱元璋为何建都北京

    可以说,虽然朱元璋长着一副瘪嘴塌脸的模样,但却有一颗充满智慧的大脑,以及一颗野心勃勃的心脏。且不说,他还未夺下这天下第一的丰功伟绩。朱元璋在位期间,为稳固大明江山颁布了多项政令,其中第一项便是将都城定为南京。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为北京,公然在老子的脸上打了一巴

  • 朱元璋夜晚批奏折,细心的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深夜宫女给朱元璋送了一碗粥,朱元璋真的不用别人代批奏折吗,朱元璋批奏折宫女端来热粥

    最经典的就是他们都在建立了王朝之后,选择屠杀身边的开国元勋,这和他们出身草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深知打天下难,所以他们很看重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对身边的一切威胁都要斩草除根。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的四大案件中,他不仅诛杀了一路跟随自己的将臣们,而且还株连九族,杀了将近一万五千多人。尽管朱元璋的多疑已

  •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厨师说了句话保住了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朱元璋定下的这条规矩,朱元璋几次死里逃生

    明朝,一个信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种崇高信念有气节的朝代,作为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直到今天都被世人津津乐道。而谈到明朝,就不得不说一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出身草根底层,和一众异姓兄弟一起打下江山,开创了大明,历经16位皇帝更迭,国祚276年。而朱元璋除了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后人所诟病的就是

  • 朱元璋发明的酷刑:一把梳子和一壶水,却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最残忍的酷刑,皇帝朱元璋发明的酷刑,朱元璋时期有哪些酷刑

    因为程朱理学的出现,就相当于是在那个时代下为女性,打造了一个紧箍咒,牢牢地将女性变成了男性的附庸。如果是双向的变化倒也无话可说,但问题就在于理学只是强调了女性的义务,男性的义务却并没有约束。可以说,这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这种病态的需求,在古代还因此而诞生出了,诸多针对女性的残酷刑罚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我要下跪吗?方丈回了8个字救下全寺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去少林寺要下跪吗,朱元璋跪拜和尚

    古语有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一句话完美地体现了君王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的心理,朱元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当皇帝时,手下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命丧黄泉。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心难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朱元璋还曾去过他年少时生存的寺庙参拜,也就是皇觉寺。当时,

  • 朱允炆兵败后,看到朱元璋留下的密旨痛哭: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临死前见朱棣,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态度,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大将军

    明朝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叔侄相争”的戏码,那便是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大战了四年有余,最终以朱允炆落败结束,仓皇逃出了北京城。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允炆是有很大概率获胜的。可惜的是,他没有听从祖父朱元璋的意见,当看到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密旨时后悔不已,但也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只能痛哭地说:

  • 明朝让人胆寒的组织:官员看见先下跪,锦衣卫、东西厂看见绕道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灭亡后15万锦衣卫都哪去了,明朝各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明朝锦衣卫制度详解

    后来,为了制衡锦衣卫的力量,明朝后续的皇帝建立东厂,从此这两股力量分庭抗礼,成为了明朝最大的势力。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这么大,由谁来制衡他们呢?还真有,这是组织令官员、百姓都很惧怕,可惜只维持了五年就取消了。一个“能让官员下跪、厂卫都绕道而行的组织”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锦衣卫和

  • 明朝的国姓是“朱”,民间百姓吃猪肉如何避讳?老百姓想了个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朱克俭,为什么明朝的国姓不是朱,明朝怎么避讳朱姓

    于是,科举制成了束缚读书人思想的制度,诸如此类的还有实行八股取士等措施。不仅如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有很多,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因为文字犯忌讳处死了大量文人,且朱元璋的忌讳的文字很多,明朝的官员、百姓等取名都要进行避讳。例如“天、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