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对徐达说:你积有阴德,女儿日后必贵,多年后字字应验

朱元璋对徐达说:你积有阴德,女儿日后必贵,多年后字字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727 更新时间:2024/2/6 22:34:50

朱元璋在位时,经过洪武年间的发奋,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并不断发展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洪武之治了。大概就是朱元璋非常实在的原因吧,这才让他的人气居高不下,毕竟广大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朱元璋是个行动派,从未说过场面话,在嘴上吃了不少亏,他大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不把自己当帝王的帝王,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却当过一次“神棍”。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徐达携长女进攻面圣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手足、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跟朱元璋一样不过是一介武夫罢了,但徐达在对培养后辈学识这一方面是极度重视的。

自从长女长大几岁后,他便开始为女儿找私塾学习知识,最后长女也没有给徐达掉价。更值得称赞的是,这个女孩不仅慧智兰心,还端庄典雅,没有一丁点骄纵的样子呢。

谁家的父母不喜欢去炫耀,自己的子女聪明伶俐呢,徐达这种粗人自然也不例外。一天,徐达就带着其长女进宫了,这时的朱元璋也才刚刚继位不久,所以没有太多做帝王的心得体会(忌惮功臣)。

再加之,徐达与明太祖朱元璋情同手足,而且还是开国功臣,所以兄弟二人相处起来十分随意。两人见面之后,徐达的长女却显得十分恪守礼仪,徐达心里自然也是清楚得很,心想女儿真不会给自己丢人呐。

果不其然,明太祖朱元璋很快就留意到了徐达的长女。他看了一会这个女孩,十分欣赏地说:“如此聪明伶俐的女儿一定是因为徐达在打仗的时候从未有过大开杀戒于是才积了阴德,所以女儿日后必贵,这是块要做自己儿媳妇的料啊!”

听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这番话,可把徐达给乐坏了,这位皇帝老大哥那可是一言九鼎呐,他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是“咱家这大闺女一定会嫁给皇子的”。

徐达长女被选入宫侍奉马皇后

正如朱元璋曾经所说的那样,在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的时候,徐达的长女已经到十多岁,此时懵懂可爱的她早早的就被朱元璋选入了宫中。

此番前往宫里是要做些什么呢?朱元璋能亏待这位聪明伶俐的未来儿媳妇吗?自然是不可能的,徐达的女儿被安排到马皇后的身边,去做贴心小棉袄了。

当然,安排到马皇后身边,不仅为了让徐达的长女做“小棉袄”,更是为了让她深入地去学习一些宫里的规矩礼仪,还有就是为了培养她如何更好的去做一名贤内助。

作为唯一一个可以驯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人,马皇后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是亭亭玉立,上得厅堂。与此同时,皇子们自然也是在宫里读书,所以徐达的长女不仅从小认识他们,还对皇子们非常的了解。

五年后的某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把徐达招入宫中,要把其长女许给四皇子朱棣。听到这个消息后,徐达能说什么,除了谢主隆恩就是大呼万岁。

当时的朱棣才十七岁,徐达的长女也才十五岁,正如上述所言,两人从小一起学习,有过了解,也算是青梅竹马了。后来,两人的婚姻生活也比较幸福。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非常钟情于徐皇后,钟爱到了何种程度呢?徐皇后逝世后,朱棣竟然再无一儿半女出生,而且一直空缺后位的地步?

可想而知,除了总角之交、耳鬓厮磨的感情基础外,大概就是因为徐皇后自身的魅力了,毕竟人的颜值会一天天老去,但是气质、感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厚。

徐皇后对当时深刻的影响力

话说,靖难之役时,明成祖朱棣留下了如同空城似的偌大的北京城,《明史》把抵抗住李景隆十万大军围城的荣耀,都给了明仁宗朱高炽,事情的真相其实是顶梁柱为徐皇后。

作为徐达长女,名门之后的她颇有军事谋略,《明史》中也明明白白地记载了徐皇后亲自上阵,发动全城男女老少奋起反抗。更甚至,她还切身登上城楼出现在了反抗的最前沿,这才拼死抵挡住了李景隆的十万大军、保住了这空旷的北京城。

经过这一役之后,朱棣从此再无后顾之忧,赢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当了皇帝成为了明成祖,徐王妃也变成了徐皇后,从结果上来看,明太祖朱元璋的话算是应验了。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称赞的贤内助,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父子俩有一点极为相似,朱棣对徐皇后的爱就像曾经的朱元璋对马皇后的爱一样,那是一份出自骨子里的、不参杂任何其他成分的的爱。

老婆在世时,父子二人还知道听老婆的话收敛性子,老婆去世后两人就像失控了似的敏感多疑又弑杀,不是只有朱棣一个人深受徐皇后的影响,就连朱瞻基也是受徐皇后的影响颇深。

有传言称,在生朱瞻基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于是后来就有了“好圣孙”这一说法。后来,朱棣就将朱瞻基交由徐皇后悉心抚养了。

这也是为何经过惨绝人寰的靖难之役后,明朝仍出现了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两位明君的,因为朱棣、朱瞻基爷孙二人(一雄主,二明君)的背后都离不开徐皇后。

说到了这里,想必很多读者朋友都明白,那年明成祖朱元璋曾对徐达说的“你积有阴德,女儿日后必贵”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了吧。我这句话的含义,大抵能够用“传承家风”这四个字来解释。

在传承家风这件事上,母亲以及妻子的角色通常是最关键,却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环节。封建社会时期,女子通常是嫁夫从夫,这大概也是朱元璋下令杀了徐达后,徐皇后没有选择报仇、反而选择去帮助朱棣的原因吧。

对于徐皇后,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1566》:大明朝的病根,无人敢触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明王朝1566说的是哪年的事,大明王朝1566 嘉靖是罪魁祸首,大明王朝1566真实历史

    最近在补一些经典老剧。其中包括《大明王朝1566》。一部伟大的电视剧的标准至少在于能深深地引发观众思考,比如《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看完它们,你会一句话也说不出,但脑子里的想法已经翻江倒海。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时代。这就是我看完《大明王朝1566》后的感受。脑子里想法太多,故而写篇文章来抒怀

  • 《梦华录》贱籍制度并非起源宋朝,那到底何时起何时止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的良籍和贱籍,梦华录中的宋朝女性地位,梦华录讲的是宋朝哪年的事

    刘亦菲真的让人惊喜先说说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经历十八帝,三百一十九年,共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但两者所处时期、位置、疆域皆不同。北宋由赵匡胤建立于960年,定都在东京开封府,也就是《梦华录》里面,赵盼儿开半遮面闯荡的地方,现如今的河南开封。而南宋,是在北宋覆亡后,由

  • 朱元璋去大臣家做客,看到一个女子,大怒:天意如此,不得不杀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叮嘱子孙,传奇皇帝朱元璋惩治大臣,朱元璋唯一善终的大臣

    朱元璋边走边感叹,一副老怀甚慰的样子,然而在此时却出现了不祥和的一幕,一个女子竟然在殴打乞丐,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不仅要管一管了......洪武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安徽凤阳。当时,元朝将人分为四个等级,而朱元璋就属于最低等的,不配有名字,只能取朱重八这类代号而已。他的

  • 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却迁都北京,2人谁更有眼光?姜还是老的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是哪一年定居在南京城,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南京哪里,朱元璋为何建都北京

    可以说,虽然朱元璋长着一副瘪嘴塌脸的模样,但却有一颗充满智慧的大脑,以及一颗野心勃勃的心脏。且不说,他还未夺下这天下第一的丰功伟绩。朱元璋在位期间,为稳固大明江山颁布了多项政令,其中第一项便是将都城定为南京。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为北京,公然在老子的脸上打了一巴

  • 朱元璋夜晚批奏折,细心的宫女送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深夜宫女给朱元璋送了一碗粥,朱元璋真的不用别人代批奏折吗,朱元璋批奏折宫女端来热粥

    最经典的就是他们都在建立了王朝之后,选择屠杀身边的开国元勋,这和他们出身草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深知打天下难,所以他们很看重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对身边的一切威胁都要斩草除根。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的四大案件中,他不仅诛杀了一路跟随自己的将臣们,而且还株连九族,杀了将近一万五千多人。尽管朱元璋的多疑已

  •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厨师说了句话保住了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朱元璋定下的这条规矩,朱元璋几次死里逃生

    明朝,一个信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种崇高信念有气节的朝代,作为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直到今天都被世人津津乐道。而谈到明朝,就不得不说一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出身草根底层,和一众异姓兄弟一起打下江山,开创了大明,历经16位皇帝更迭,国祚276年。而朱元璋除了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后人所诟病的就是

  • 朱元璋发明的酷刑:一把梳子和一壶水,却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最残忍的酷刑,皇帝朱元璋发明的酷刑,朱元璋时期有哪些酷刑

    因为程朱理学的出现,就相当于是在那个时代下为女性,打造了一个紧箍咒,牢牢地将女性变成了男性的附庸。如果是双向的变化倒也无话可说,但问题就在于理学只是强调了女性的义务,男性的义务却并没有约束。可以说,这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这种病态的需求,在古代还因此而诞生出了,诸多针对女性的残酷刑罚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我要下跪吗?方丈回了8个字救下全寺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去少林寺要下跪吗,朱元璋跪拜和尚

    古语有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一句话完美地体现了君王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的心理,朱元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当皇帝时,手下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命丧黄泉。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帝心难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朱元璋还曾去过他年少时生存的寺庙参拜,也就是皇觉寺。当时,

  • 朱允炆兵败后,看到朱元璋留下的密旨痛哭: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临死前见朱棣,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态度,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什么大将军

    明朝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叔侄相争”的戏码,那便是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大战了四年有余,最终以朱允炆落败结束,仓皇逃出了北京城。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允炆是有很大概率获胜的。可惜的是,他没有听从祖父朱元璋的意见,当看到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密旨时后悔不已,但也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只能痛哭地说:

  • 明朝让人胆寒的组织:官员看见先下跪,锦衣卫、东西厂看见绕道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灭亡后15万锦衣卫都哪去了,明朝各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明朝锦衣卫制度详解

    后来,为了制衡锦衣卫的力量,明朝后续的皇帝建立东厂,从此这两股力量分庭抗礼,成为了明朝最大的势力。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这么大,由谁来制衡他们呢?还真有,这是组织令官员、百姓都很惧怕,可惜只维持了五年就取消了。一个“能让官员下跪、厂卫都绕道而行的组织”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锦衣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