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位非常传奇的皇帝,他能够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一代帝王,单单这一件事情就足以证明他的不凡之处。
不过,无论朱元璋再怎么不凡,他也有自己的“伤心处”。曾经,朱皇帝在击败陈友谅之后,顺便抢夺他的妻子。
结果,这个妻子与朱皇帝生了一个儿子,多年之后,这个儿子让朱元璋大失颜面、悔恨不已,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放牛娃的传奇生涯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饥荒的原因,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出生了。
不过,因为他的家庭很贫穷,所以父母在他小的时候便去世了。为了生活,朱元璋做过乞丐,也去皇觉寺当过和尚。
后来,寺庙也入不敷出,方丈便让朱元璋外出云游、化缘。至此,朱元璋开始了游历生活,也正是这几年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朱元璋的见识,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年之后,在发小汤和的建议下,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也开启了他的传奇之路。
原本,朱元璋就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再加上背后又有诸多兄弟的支持,所以他很快便名躁义军,组建了自己的势力。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开始自己“拉山头”,在将元朝在南方的势力驱逐之后,他逐渐成为了天下三股最强势力之一,与陈友谅、张士诚呈三足鼎立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斗的过程中,朱元璋收拢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士,其中之一便有刘伯温。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采取了“避免两面作战,先陈友谅、后张士诚”的作战方针。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陈友谅的势力要远远超过朱元璋,而且军力的强盛也促使了陈友谅对权力的欲望。
俗话说得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至正20年,陈友谅率先进攻。结果,他在洪都这个地方受阻,被迫转入鄱阳湖。
击败陈友谅,抢夺其妻子阇氏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洪都一战消耗了陈友谅大量的实力,在鄱阳湖中,虽然他占据地利,可依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战斗,朱元璋使用了各种办法,哪怕是以命抵命,也要将陈友谅的大船击沉。
最终,在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之下,陈友谅失败了。击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又将屠刀对准了张士诚,最后也取得了胜利,并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在击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还将陈友谅的妻子阇氏纳为了妃子,也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颗“地雷”,这又从如何说起呢?
话说,陈友谅虽然有着“枭雄”的性格,但是他对阇氏却非常的好,所以阇氏对于陈友谅也是至死不渝。
陈友谅去世后,阇氏虽然成为了朱元璋的女人,但是她却是“身在朱营,心在陈”,悄然间开始了卧薪尝胆的日子,还有那个复仇计划。
当时,阇氏表面与朱元璋郎情妾意,并且还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名为朱梓。
众所周知,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非常的大方,动不动就会封王、封地。对于此事,阇氏也非常的懂,因此她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对于长年处在深宫的女人,基本每天都是无所事事,所以阇氏便不断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好的思想,比如:阇氏告诉朱梓,陈友谅才是他的亲生父亲。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他对孩子自然没有时间管理,所以朱梓与母亲多年的感情,他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对朱元璋也非常的愤恨,只是他将这份恨掩盖的很好。
女人心海底针,最毒妇人心
成年之后,朱梓便需要离开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地生活。临走之前,他告诉自己的母亲,一定会完成心中的“目标”。
几个月之后,朱梓到达了长沙,担任此地的藩王。随后,他还做了一块碑“宁见阎王,不见贼王”,矛头直指朱元璋。
只是,这块碑文的意思,只有朱梓自己清楚罢了。在长沙,朱梓猥琐“发育”了好几年,终于建立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洪武23年,朱梓在长沙开始实施他的复仇大业,他企图起兵造反,为了亲生父亲陈友谅报仇。
可是,朱梓造反的事情终究是暴露了,朱元璋多年的作战经验远胜朱梓。面对这件小事,朱元璋很轻松便镇压了,复仇大业无始而终。
造反失败后,朱梓认为自己必死无疑,所以他先是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府邸,随后又带着孩子从城墙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如果朱梓能够稍微思考一下,他就不会相信自己是陈友谅的儿子。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陈友谅是在1363年去世的,而他是在1369年出生的,中间相差了6年的时间。
退一步而言,朱元璋对朱梓也非常的喜欢。据《最惟录》的记载,朱梓从小就非常的顽皮,经常扰乱宫规。
可是,即使如此,朱元璋也不会对他面目严厉,仅仅是教训一顿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也造成了朱梓生性淫乱的性格。
可以说,从上述的事情上来看,朱元璋虽然是一位铁血皇帝,但是他也懂得“虎毒不食子”的道理。
当然,此事也诠释了另一句话的到底,最毒妇人心。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真正的策划者其实是阇氏,而朱元璋低估了一个女人的报仇和心机,也忽略了对朱梓的教导,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阇氏为了复仇,让朱梓弑父,即使不能成功,也可使他们父子相残,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复仇之举呢?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此事发生之后,不计胜数的无辜宫女被处死,朱元璋在历史上又留下了一笔血债。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